窗外,安全屋的黎明灰白而冰冷,高墙电网切割着逐渐亮起的天空,如同一幅压抑的蓝图。陈时站在窗前,手中那部代号“夜莺”的加密通讯器仿佛烙铁般滚烫。“牧羊人”的第一个指令清晰而紧迫:72小时,发布“情感图谱”深度优化预告,饵料需诱人。
诱人?如何才算诱人?既要吸引到隐藏极深的“逆戟鲸”,又不能过于直白引起怀疑,更不能真正泄露核心机密。这其中的分寸把握,如同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
他坐回电脑前,关闭了那个承载着秦瀚遗言的文档界面,重新打开了“余温”平台那熟悉又陌生的后台管理系统。数据流依旧在无声地滚动,每一个Id背后都是一段被量化、被交易的情感碎片。如今,他要亲手将这些碎片编织成一张捕猎巨鲸的网。
“情感图谱深度优化”……这个方向本身就充满了诱惑力。现有的“余温”平台只能进行粗浅的情感标签化和匹配度计算,如果真的能实现“深度优化”,意味着可能更精准地捕捉、分析甚至预测情感波动,这对于任何对意识领域感兴趣的组织来说,都是无法抗拒的香饵。
但具体要如何呈现?
陈时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调出了平台所有的用户协议、数据字典、以及早期一些未公开的技术白皮书草稿。他不能凭空捏造,必须基于平台已有的逻辑和数据进行延伸和夸大,使其看起来象是一次合理的技术迭代。
他构思了几个核心“卖点”:
1. “微表情与生理信号融合分析”:宣称将通过用户授权摄像头和可穿戴设备(平台本身有部分基础),捕捉视频会话中的微表情变化和心率、皮电等微弱生理信号,与情感表述文本进行多模态融合分析,大幅提升情感状态判断准确率。
2. “长期情感轨迹建模”:不再是单次会话的快照,而是对用户长期情感变化进行建模,识别出“情感贴现”发生的临界点和模式(巧妙地将秦瀚的概念包装进去)。
3. “高价值情感片段智能萃取”:算法自动识别并标记出一次情感交流中最真实、最浓烈的“高光时刻”或“初衰之泪”时刻(再次嵌入核心概念),便于用户回顾或进行更精准的匹配。
这些功能听起来极具突破性,但又似乎都在现有技术可想象的延伸范围内,不会过于天方夜谭。同时,它们都隐隐指向了对“情感本质”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利用——这正是“逆戟鲸”这类组织可能感兴趣的。
接下来是发布策略。不能直接用官方公告粗暴推广,那样太假。他决定采用更迂回的方式:
* 内部测试招募:发布一则面向极少数“核心优质用户”的内部测试招募通知,强调项目的机密性和前瞻性,并附上一份极其严格、条款复杂的保密协议。这种 limited access 往往更能激发外界的好奇和窥探欲。
* “无意”泄露的演示片段:在某个看似私密的、但很可能被监控的技术论坛小号上, “不小心”上传一段经过处理的、展示了部分“惊人”分析效果的UI演示动画片段(效果是伪造的),然后很快“惊慌”地删除,留下痕迹。
* 模糊的路线图暗示:在平台官方社交账号发布一些含义模糊、充满技术术语和未来感的帖子,暗示平台正在探索“情感科技的下一边界”。
他将这些策划思路简要整理,通过“夜莺”通讯器加密发送给了“牧羊人”(赵将军)。他需要军方的配合,尤其是那个演示片段,需要他们的技术支援做得足够逼真且能留下追踪后门。
回复很快传来,只有简短的两个字:【批准。执行。】
行动开始。
陈时深吸一口气,首先在“余温”后台创建了那个内部测试招募项目,设置了极其苛刻的筛选条件,最终只随机挑选了不到50名活跃用户发送了邀请。通知的措辞精心设计,既勾起兴趣,又充满了警告意味。
然后,他通过军方提供的特殊链路,联系上了技术支援组(王珂似乎不在其中),将伪造演示片段的需求发了过去。对方效率极高,一小时后,一段足以以假乱真的、展示了“微表情捕捉实时分析”和“情感波动曲线精准预测”的演示视频发了回来。陈时将其存入一个加密网盘,并设置了论坛小号自动上传和定时删除的脚本。
最后,他编辑好了几条模糊的社交媒体帖子,设定了不同的发布时间。
做完这一切,他感到一阵虚脱。饵已经撒下,现在就看鱼什么时候闻着味来了。
时间在等待中缓慢流逝。几个小时过去了,内部测试招募的反馈寥寥无几,大部分用户似乎被复杂的协议吓退,只有几个回复询问细节。论坛上的演示片段如同石沉大海,没有激起任何可见的水花。社交媒体帖子下面也只有一些普通用户的猜测和玩笑。
一种不安的情绪开始蔓延。是不是饵料不够诱人?还是“逆戟鲸”过于谨慎,根本不会对这种级别的诱惑感兴趣?
就在他几乎要怀疑计划是否有效时,“夜莺”通讯器突然震动了一下。
不是“牧羊人”的消息。
是一条来自未知号码的、直接渗透进通讯器加密频道的文字信息!发送方式极其诡异!
信息内容只有一句话:
【‘情感图谱’优化方向有趣,但‘生理信号噪声过滤’算法存在根本缺陷。建议参考《Neural plasticity》Vol. 58, Issue 3, 第471页的补偿模型。——一个朋友】
陈时的瞳孔骤然收缩!
来了!这么快就来了!
而且方式如此诡异,直接找到了他的加密频道!更让他心惊的是,对方指出的那个“缺陷”,恰恰是他伪造演示片段时,军方技术团队为了留下追踪后门而故意设置的一个极其细微、几乎不可能被常规手段发现的逻辑漏洞!
对方不仅精准地发现了漏洞,甚至还直接给出了学术界一篇相对冷门的论文中的解决方案进行暗示!
这不是试探,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展示肌肉般的接触!对方的技术实力和情报能力深不可测!
陈时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鱼咬钩了,但来的不是小鱼,而可能是一条嗅着血味而来的鲨鱼。
他不能立刻回复,那会显得太急切。他需要像真正的研究者一样,对这条突如其来的、切中要害的建议表现出适当的惊讶、兴趣和谨慎。
他等待了大约十分钟,然后才通过通讯器,向“牧羊人”汇报了情况,并附上了那条信息和建议的论文出处。
【已知悉。】“牧羊人”的回复依旧简短冰冷,【按计划进行,表现专业兴趣,尝试反向追踪。技术团队会分析论文线索。】
陈时斟酌着用词,通过同样的加密频道,回复了那条未知信息:
【感谢指教。阁下对此领域研究之深令人惊讶。未知您提到的补偿模型,在处理跨文化情感表达差异时的泛化能力如何?我们曾受此困扰。】
他提出了一个专业且实际的问题,既能延续对话,又能试探对方的知识深度和背景。
回复再次几乎秒至,同样直接出现在加密频道里:
【泛化问题源于特征提取偏差。建议引入对抗生成网络进行域自适应训练,初始权重可参考mIt Affective puting Lab 去年未公开的预印本,哈希值如下:[一长串ShA256哈希值]。】
对方不仅给出了方法,甚至直接提供了未公开研究的获取方式!其能量之大,令人瞠目!
陈时感到一股寒意顺着脊椎爬升。他立刻将哈希值转发给“牧羊人”。
这一次,“牧羊人”的回复延迟了几分钟,内容也多了一些:
【哈希值对应文件真实存在,系mIt实验室内部泄露资料,高度机密。对方能量远超预估。继续周旋,极度谨慎。追踪失败,信号源已消失。】
追踪失败!军方竟然无法锁定对方的位置!
陈时看着屏幕上那冷静到可怕的专业对话,仿佛能看到网络另一端,一个隐藏在重重迷雾之后的、拥有恐怖资源的对手,正带着一丝玩味的笑意,观察着他的反应。
这场钓鱼行动,从一开始,谁才是真正的猎人,谁又是猎物?
“逆戟鲸”以压倒性的技术实力现身,下一步会如何出招?
陈时该如何与这样可怕的对手周旋?
军方未能追踪到信号,下一步又将如何布局?
这条突如其来的接触线,是否会引向真正的“逆戟鲸”,还是另一个陷阱?
饵已抛出,但拉竿的力度,已完全超出了最初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