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频道里的对话短暂沉寂下来,但空气中弥漫的无形压力却陡然倍增。“逆戟鲸”展现出的精准打击力和深不可测的资源背景,像一片巨大的阴影笼罩而下。军方技术团队的追踪失败更是敲响了警钟——对手的反侦察能力极强,甚至可能预料到了会被追踪。
陈时强迫自己冷静,大脑在高速运转分析。对方直接点破漏洞并给出解决方案,是一种示威,也是一种试探。试探他的技术水平,试探他背后的支持力量,更试探他是否值得进一步接触。直接追问对方身份目的只会显得愚蠢和急躁,必须保持一种克制的、专注于技术探讨的姿态,才能维持这条脆弱的联系渠道。
他斟酌片刻,再次回复,避开了直接询问身份,而是继续沿着技术路径深入:
【感谢分享。对抗生成网络的引入确实思路巧妙,尤其针对文化偏差。不过,我们担忧此类模型的引入会显着增加计算复杂度,影响实时交互体验。阁下是否有在资源受限环境下部署的优化经验?】
他将问题引向了一个实际应用中的痛点,既显示了自己一方的技术考量(符合一个真实产品经理的角色),又能继续试探对方的技术储备和倾向——是更偏向理论前沿,还是兼顾工程落地?
回复再次迅速到来,依旧精准而犀利:
【实时性牺牲不可避免,但可通过模型蒸馏和专用硬件加速(如Neuromorphic chips)补偿。‘灯塔’旧稿中关于脉冲神经网络的部分设计思路可借鉴,虽粗糙,但方向正确。】
陈时的心脏猛地一跳!
“灯塔”旧稿?!对方竟然连秦瀚早期未公开的设计手稿都知道?!这些资料应该早已被封存或销毁,只有极少数核心研究者才可能接触过!
对方不仅仅是在展示技术实力,更是在不动声色地透露一个信息:我知道你的底细,我知道你接触过什么。
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心理掌控。
陈时感到后背发凉,但依旧努力维持着语气的平稳:
【阁下对我们项目的过往研究似乎也有所了解?不知对‘情感贴现’的逆转可行性有何高见?这是我们目前最大的理论瓶颈。】
他故意抛出秦瀚核心的“情感贴现”概念,既是进一步试探,也是试图将对话引向自己更熟悉的领域,或许能发现对方真正的目的或弱点。
这一次,回复延迟了足足五分钟。这五分钟显得无比漫长。
当回复终于到来时,内容却让陈时愣了片刻:
【理论瓶颈源于观测视角错误。情感无法被‘逆转’,只能被‘覆盖’或‘重定向’。专注于‘逆转’是徒劳的。建议关注‘镜像情感共振’现象,或能找到新的突破口。资料可参考——】
后面再次附上了一个哈希值,指向另一篇未知的文献或数据。
镜像情感共振?覆盖?重定向?
对方的观点与秦瀚试图“逆转”、“增信”的救赎路径截然不同,更倾向于一种冷酷的、近乎重塑般的“覆盖”?这更接近钟敏的疯狂理念!难道这个接触他的“逆戟鲸”成员,理念上更偏向钟敏?
陈时立刻将新的哈希值和对话内容转发给“牧羊人”。
【“镜像情感共振”为高度敏感概念,与数起未公开的意识操纵案例疑似相关。】“牧羊人”的回复很快,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对方危险性极高。尽可能套取更多关于此概念的信息,但务必确保自身逻辑立场不被带偏。新的哈希值正在破解,需要时间。】
意识操纵案例?陈时的心沉了下去。对话的方向正在滑向一个更加黑暗的领域。
他必须谨慎回应。既不能表现出对“覆盖”理论的强烈排斥(那会中断对话),也不能表示赞同(那可能被对方视为可发展对象)。
他想了想,回复道:
【‘覆盖’与‘重定向’的观点颇具启发性,但伦理风险巨大。‘镜像情感共振’似乎提供了一种更温和的干预可能?不知其具体机制如何?是否需特定载体?】
他试图将“镜像情感共振”与相对“温和”的干预联系起来,淡化其危险性,诱导对方解释更多。
对方的回复带着一丝近乎嘲讽的意味:
【伦理是弱者的枷锁。共振无需特定载体,无处不在的情感数据流本身即是海洋,关键在于找到正确的‘频率’和‘放大器’。你的‘余温’平台,就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共振试验场,可惜你们只用来交易残渣。】
无处不在的数据流…频率…放大器…余温平台作为试验场!
对方毫不掩饰其将人类情感视为可操纵的数据海洋的观点,甚至直接点明“余温”平台可以被用作可怕的工具!
陈时感到一股恶寒。他强忍着不适,继续周旋:
【阁下观点超前,恕我一时难以完全消化。不知是否有更具体的技术路径或案例可供参考?例如,如何定义和捕捉那种特定的‘共振频率’?】
他假装被说服,试图索取更具体的核心技术信息。
这一次,回复延迟了更久。
大约十分钟后,信息才传来,内容却让陈时彻底怔住:
【具体案例?你身边就有一个现成的、未完成的案例。林婉婷的‘初衰之泪’,既是‘贴现’的催化剂,也是某种共振的‘引信’。可惜,操作者(指钟敏)过于粗暴,只完成了半成品,反而导致了系统崩溃。】
林婉婷?!对方连林婉婷的具体情况都知道?!还称其为“未完成的案例”?!
巨大的震惊和愤怒席卷了陈时,但他死死咬住牙关,没有让情绪泄露到回复中。
对方似乎谈兴渐浓,继续传来信息:
【至于如何捕捉频率?很简单。极致的情感本身就会‘呼喊’它的频率。愤怒、悲伤、狂喜、绝望……尤其是那些被压抑、被扭曲、无法得到回应的情感,它们的共振信号最为强烈。你的平台,最不缺的就是这些养料。】
信息的内容越来越骇人听闻,将人类最深刻的情感痛苦视为实验的“养料”!
就在这时,“夜莺”通讯器再次震动, “牧羊人”传来了紧急信息:
【哈希值破解!指向一份高度危险的意识诱导实验记录!对方是‘逆戟鲸’核心成员的可能性极高!尝试获取会面信息!注意安全!】
获取会面信息!这是极其危险的一步,但也是计划的关键!
陈时深吸一口气,知道关键时刻到了。他必须表现得既被对方的知识所折服和吸引,又保持一定的谨慎和商业头脑。
他回复道:
【阁下的见解实在令人……震撼。坦白说,有些概念已远超我目前的认知范围。不知是否有幸能当面请教?或许我们能有一种更……高效的合作方式?毕竟,‘余温’平台确实拥有您所说的‘海量养料’。】
他抛出了见面邀请,并暗示了“合作”的可能性,将平台数据作为筹码。
信息发出后,频道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
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
就在陈时以为对方不会回应,或者已经识破陷阱时——
回复终于来了。
没有文字。
只有一个精确的地理坐标,和一个Utc时间戳。
时间就在24小时之后。
坐标经过陈时快速心算转换,位于滨海市港区,一个废弃的远洋货轮码头仓库。
对方同意了!如此干脆利落!
但这更象是一个居高临下的施舍,或者说,对方自信完全掌控着局面,根本无惧任何陷阱。
陈时立刻将坐标和时间转发给“牧羊人”。
【收到。】“牧羊人”的回复极其迅速,【我们会部署。你只需准时出现,正常交谈,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记住,你是‘诱饵’,不是突击队员。安全第一。】
行动升级了。从线上的加密周旋,变成了线下的直面危险。
陈时关闭了通讯器,走到窗边。天色已近黄昏,夕阳给安全屋的高墙投下长长的、扭曲的阴影。
24小时后,他将直面那个隐藏在“逆戟鲸”名号之后的、视人类情感为实验养料的可怕存在。
对方是谁?有什么目的?真的会亲自现身吗?
这会不会是一个精心布置的、针对他或者军方的反陷阱?
林婉婷被称为“未完成的案例”,那“已完成”的案例又会是什么样子?
无数疑问和危险的可能性在他脑中盘旋。
他看着玻璃窗上自己模糊的倒影,仿佛看到另一个深不见底的漩涡正在眼前缓缓打开。
废弃码头的会面,是真相的揭露,还是死亡的陷阱?
“逆戟鲸”成员会以何种面目出现?
军方的部署能否保证陈时的安全?
“镜像情感共振”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骇人的实验?
24小时的倒计时,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