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女士的信息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刚刚因“数字永生”而震撼的两人心中,激起了更汹涌、更冰冷的波澜。
“想知道林婉婷真正的死因吗?”
真正的死因?
急性动脉瘤破裂——这是医院给出的官方结论,也是沈余从一开始就接收到的信息。难道这背后另有隐情?
陈时和沈余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难以置信的惊骇。如果林婉婷的死不是意外,那这一切的性质就彻底改变了。从探索一个逝者的秘密,瞬间滑向了一个可能涉及谋杀的黑暗深渊。
“回复她。”沈余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但眼神却异常坚定,“我们必须知道。”
陈时深吸一口气,用那部工作手机谨慎地回复:“什么意思?”
等待回复的几秒钟,数据方舟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服务器运行的微弱嗡鸣,每一秒都沉重得压人。
m的回复很快传来,依旧言简意赅:
“医院的初步结论是血管瘤破裂。但我们的初步尸检发现,她的大脑皮层和海马体存在极其细微的、非自然的纳米级金属颗粒残留,分布模式异常,与已知的任何疾病或治疗手段不符。更详细的毒理学和病理学报告还需要时间。”
纳米级金属颗粒?非自然残留?
陈时和沈余都不是医学专家,但这段话里透出的信息已经足够令人毛骨悚然。这不是常见的致死原因,更像是一种……极其隐秘的、高科技手段可能造成的结果。
“这些颗粒是什么?怎么来的?” 陈时飞快地追问。
“来源未知,成分特殊。正在分析。怀疑与某种高度先进的神经介入或监测技术有关。” m回复道,“值得注意的是,她去世前72小时内,她的家庭网络和私人服务器有多次异常的高权限访问记录,来源经过高度伪装,但技术特征与那位‘明’先生惯用的手法有相似之处。”
间接证据将矛头再次指向了“明”!
他不仅在林婉婷死后试图掌控局面,甚至可能在她死前,就通过某种不为人知的方式接 触甚至……干预了她?
“神经介入……监测技术……”沈余喃喃重复着这几个词,脸色苍白如纸,一个可怕的联想在她脑中形成,“‘永恒沙漏’……数字永生……需要最完整、最活跃的原始数据……甚至……实时数据?”
她的声音因为恐惧而变调:“难道……难道他们不仅仅是在她死后利用数据……在她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在……‘采样’了?那些纳米颗粒……是某种……探针?”
这个猜想太过骇人听闻,让陈时都感到一股寒气从心底冒出。如果真是这样,那“明”和林婉婷的关系,就绝不仅仅是技术合作或旧情复燃,而是一场持续多年的、极其恐怖的秘密实验!
林婉婷知道吗?她是自愿的,还是……一直被蒙在鼓里,直至被某种过度的“采样”意外夺去生命?
那个她称之为“人生挚爱”的“Z”,如果真的是一个数字幽灵,那她的死亡,是否成了这个幽灵“完整”诞生的最终祭品?
一切线索似乎开始以一种黑暗的方式串联起来,勾勒出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可能。
陈时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回复m:“你们是什么时候开始怀疑并介入调查的?为什么关注她?”
m的回复这次稍微慢了一些,似乎是在斟酌:
“林婉婷女士是‘永恒沙漏’项目的核心参与者与合作者之一。该项目涉及的伦理问题和潜在风险,早已在某些圈子内引发关注。她的突然死亡,过于巧合。我们只是在履行监管职责。”
监管职责?哪个领域的监管会如此隐秘且拥有尸检权限?m和她背后的组织,愈发显得神秘莫测。
但她透露的信息,价值连城。
数据方舟内,温暖恒定的空气仿佛也变得冰冷刺骨。屏幕上那些关于数字永生的技术文档,此刻看起来不再充满未来感,而是弥漫着一种罔顾人伦的疯狂和危险。
林婉婷可能并非自然死亡。
死因可能与先进的神经技术有关。
“明”有重大嫌疑。
“永恒沙漏”项目牵扯其中。
案件的性质彻底升格了。
“报警……我们现在必须立刻报警!”沈余激动地站起来,拿出自己的手机。
“用什么报?”陈时相对冷静地按住她的手,“纳米颗粒?高度伪装的网络访问?和一个听起来像科幻小说的‘数字永生’项目?普通的警方会怎么处理?最大的可能是层层上报,期间足够‘明’或者m这样的人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且……”
他顿了顿,目光沉重:“而且,如果m说的是真的,她们拥有某种‘监管职责’,那意味着这件事可能已经超出了普通警方的管辖范围,甚至……本身就可能涉及某些我们不能触碰的灰色地带。”
沈余无力地坐了回去,陈时的话像冷水浇熄了她最后的冲动。她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恐惧。对手隐藏在技术的迷雾和身份的伪装之后,而他们掌握的,只是一些碎片化的、近乎疯狂的猜想。
就在这时,陈时一直用于监控工作室那个微型感应器的设备,发出了低低的、持续的蜂鸣声!
不是被触发后短暂的警报,而是代表……信号丢失!
信号丢失意味着什么?是感应器被发现并摧毁了?还是整个工作室的网络和电力被人为彻底切断了?
进入工作室的那个“客人”,到底做了什么?
“明”、m、还有工作室里的不明者……这三方之间,是否已经发生了他们不知道的接触或冲突?
他们被困在这数据方舟里,看似安全,却仿佛与外界汹涌的暗流彻底隔绝,下一步该如何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