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郭攸之捧着犒军的圣旨踏进潼关时,司马懿正将张合的断枪埋进函谷关的奠基石——长安来的酒香混着洛阳方向的血腥气,在黄河的风里凝成两道截然不同的诏书:一道写着“弃暗投明者赏千金”,一道写着“夏侯霸头颅值万邑”。
---
潼关内外,硝烟渐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大战初歇的忙碌与肃穆。汉军旗帜在关城上高高飘扬,士卒们清理着战场,修补着工事,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与疲惫。
这一日,关外銮铃响动,旌旗招展。天子特使、侍中郭攸之,奉后主刘禅之命,携带着丰厚的犒赏,抵达潼关劳军。丞相诸葛亮率文武众将,出关相迎。
“陛下闻丞相暨诸将士克复潼关天险,龙心大悦,特命下官前来,犒赏三军,以彰殊功!”郭攸之宣读圣旨,声音清朗。
盛大的封赏仪式在潼关内的点将台举行。郭攸之代表刘禅,一一宣读封赏:
诸葛亮:总揽北伐全局,奇谋迭出,居功至伟,加封长安侯,食邑增至两万户。
马超:虽年高,然威震西凉,牵制魏军,夺取武关有功,赐帛千匹。
庞统:指挥霹雳营,攻坚拔寨,功勋卓着,食邑增至一万户。
魏延、姜维、邓艾、文鸯等前线将领,皆依战功,各有封赏,或加官进爵,或赐金帛田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平、徐庶,虽未直接参与潼关之战,但夺取宛城,牵制司马师,为全局胜利奠定基础,亦各有厚赏。
最后,轮到了降将夏侯霸。
郭攸之特意提高了声音:“征西将军夏侯霸,深明大义,弃暗投明,献关归汉,使潼关百姓免遭兵燹,将士免遭屠戮,功在社稷!陛下特旨:封夏侯霸为散骑常侍,都亭侯,赐宅邸于长安,赏千金,帛万匹!其麾下将士,愿留者编入汉军,一视同仁;愿返乡者,赐予钱粮,发放路引,绝不阻拦!”
此言一出,不仅夏侯霸本人感激涕零,跪地谢恩,其麾下降卒更是欢声雷动!许多原本心怀忐忑的魏军士卒,此刻彻底安心,对蜀汉的认同感大增。
诸葛亮更是当场宣布,即刻兑现承诺。愿意返乡的魏卒,登记造册后,每人发放足够盘缠和数日口粮,并由官府出具文书,保证其沿途安全。这一举措,如同春风化雨,迅速通过这些返乡士卒之口,传遍中原各地——“诸葛丞相仁德!”“
大汉王师不杀降!”
“回家有望!”
极大地动摇了曹魏的统治根基。
潼关上下,一片欢腾,军心民心,尽归于汉。
封赏已毕,诸葛亮于潼关都督府大殿,召集核心文武,商讨下一步进军方略。殿内气氛热烈,却也带着大战前的凝重。
“诸位,”诸葛亮开门见山,“潼关已下,武关在手,宛城在握,我军已握有利态势。然,司马懿退守函谷关,据险而守,必不甘心。下一步,如何进兵,直捣中原,诸位可有高见?”
魏延第一个站出来,声若洪钟:“丞相!有何可议?我军新胜,士气正旺!当乘胜追击,尽起大军,强攻函谷关!司马懿新败,军心不稳,函谷关虽险,岂能挡我雷霆之势?末将愿为先锋,定斩司马懿首级献于麾下!”他的主张简单直接,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碾压。
姜维沉吟片刻,道:“文长将军勇略可嘉。然函谷关地势险要,更甚潼关,司马懿善于守御,强攻恐伤亡必重。维以为,当以正合,以奇胜。可派一偏师,沿黄河两岸或秦岭北麓,寻找小路,迂回至函谷关之后,断其粮道,或袭扰洛阳,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则函谷关可不战而下。”
邓艾言语简短,却切中要害:“稳扎稳打。利在我。可分兵掠取弘农郡诸县,巩固潼关、武关外围,广积粮草。同时,遣使联络中原心向汉室之士,里应外合。待其内变,或我军准备万全,再图函谷。”
庞统则着眼于战略层面:“函谷关硬骨头,一时难啃。不若转变方向,令关平、徐庶大军自宛城北上,威胁许昌、洛阳南翼!司马懿必救,则可调动其兵力,我在函谷关正面寻机突破。或……干脆暂缓函谷,主力南下,先彻底扫平司马师兵团,全据南阳、豫州,断中原一臂!”
众将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有主强攻,有主奇袭,有主围困,有主迂回。诸葛亮静静听着,羽扇轻摇,不置可否。他知道,函谷关之战,将比潼关更加艰难,司马懿也绝非夏侯霸可比。必须有一个万全之策。
最终,他缓缓道:“诸位之言,皆有道理。函谷关,必有一场恶战。然具体如何打法,尚需仔细斟酌。伯约迂回之策,士载稳进之谋,士元调动之计,皆可并行不悖。可先派精细斥候,多方探查函谷关周边地理、魏军布防。同时,加强练兵,囤积粮草器械。待时机成熟,再行决断。”
会议并未做出最终进攻决定,但明确了下一步行动方向:巩固既得地盘,侦查敌情,积蓄力量。散会后,众将依令而行,潼关的汉军,如同绷紧的弓弦,蓄势待发。
与此同时,函谷关内,气氛则截然不同。失败的阴霾与严酷的军法,笼罩着这座险关。
司马懿端坐帅府,面色阴沉如水。潼关失守,夏侯霸投降,对他和魏国的打击是巨大的。他必须采取强硬手段,稳定军心,重振士气。
这一日,他下令在关内校场,举行一场特殊的祭奠仪式。
校场上,搭建起一座灵堂,供奉着一具残缺的铠甲——那是张合的遗物。张合在之前的战斗中重伤被俘,后不治身亡,蜀汉出于对这位老将的尊重,将其遗体整理后,送还了魏国。
司马懿一身缟素,率领众将,亲自祭奠。他焚香叩拜,声音悲怆:“儁乂将军,国之柱石,不幸殁于王事!此仇此恨,不共戴天!” 祭奠完毕,他猛然起身,目光扫过台下肃立的将士,厉声道:“张将军为国捐躯,英灵不远!而我魏国,竟有怯懦无耻之徒,贪生怕死,献关投敌,致使潼关失守,将士血汗付诸东流!”
他指的是谁,不言而喻。夏侯霸投降的消息早已传开,司马懿刻意将其塑造成导致潼关失守的罪魁祸首。
“夏侯霸!背主求荣,罪该万死!”司马懿声音陡然拔高,“本督已上表朝廷,革其爵禄,削其宗籍,诏告天下,通缉此獠!凡取其首级者,封万户侯!”
接着,他做出了一个更令人震惊的举动。他命人牵来自己平日最心爱的坐骑——一匹神骏的河西战马。
“此马随我征战多年,今日,便用它,为张将军殉葬,以慰英灵,以励士气!”司马懿拔出佩剑,毫不犹豫,亲手刺入战马脖颈!鲜血喷涌,战马哀鸣倒地!
他又下令,剥下马皮,覆盖在张合的衣冠冢上。
这一系列血腥而极具象征意义的举动,让台下魏军将士看得心惊肉跳,却也激发了一种悲愤和同仇敌忾的情绪。司马懿成功地将战败的耻辱和愤怒,转移到了夏侯霸的“背叛”上,并用张合的忠烈和自己的“大义灭亲”,重新凝聚了即将涣散的军心。
“众将士!”司马懿剑指东方,“诸葛亮虽得潼关,然想进我函谷,踏足中原,除非从我司马懿和诸位将士的尸体上踏过去!自今日起,严守关隘,有敢言退者,犹如此马!”
函谷关的魏军,在司马懿的高压和鼓动下,暂时压制了恐慌,变成了一群困守险关、准备拼死一搏的哀兵。
祭奠仪式后,司马懿同样召集心腹将领,商议守关之策。参军陈泰、将领王经、州泰等皆在。
相较于蜀营的积极进取,魏营的气氛要压抑得多。
“诸葛亮挟胜而来,士气正盛。函谷关虽险,然其有霹雳营之利,不可不防。”陈泰忧心道。
王经建议:“当多备水缸、沙土,以防火攻;加筑女墙、暗堡,以御弩石;并多挖陷坑、暗道,以备其地道之策。”
州泰则道:“关外险要处,亦应设立前哨营寨,与主关形成犄角,延缓蜀军进攻速度。”
司马懿静静听着,补充道:“尔等所言,皆是守城常法。然对诸葛亮,仅此不够。”
他走到沙盘前,指点道:
“一、坚壁清野。关外三十里内,所有百姓、粮秣,尽数迁入关内或后方,水井填埋,房屋拆毁,不给蜀军留下任何可资利用之物!”
“二、主动出击。不能坐待其攻。可选精锐死士,时常夜间出关,袭扰蜀军营垒,焚其粮草,杀其哨兵,使其不得安宁。”
“三、稳固后方。严令司马师,务必守住博望-雉县防线,绝不可让关平北上!同时,督促洛阳,加速粮草军械转运,并征发新兵,补充损耗。”
“四、等待时机。诸葛亮远来,补给线长,久攻不下,其内部必生变故。或天时不利,或粮草不济,或……朝中有变。我等需耐心等待,静观其变。”
司马懿的策略,核心在于一个“耗”字。利用函谷关天险和纵深防御,消耗蜀军的兵力、士气和物资,等待反击的机会。这是面对强敌时,最务实也最残酷的策略。
潼关与函谷关,相距不过百余里。一边是刚刚经历封赏、士气高昂、磨刀霍霍的北伐雄师;一边是主将狠厉、哀兵据守、誓死抵抗的魏国精锐。
两位绝代智者,隔空对峙。一边是意图乘胜追击、克复中原的赤色洪流;一边是凭借天险、困兽犹斗的黑色壁垒。
中原大地的命运,都系于这双关之间。下一次碰撞,必将更加惨烈,更加决定乾坤。函谷关下,战云密布,山雨欲来风满楼。
“孔明,你是否太小看我司马懿了”
司马懿的目光望向潼关,眼神锐利,仿佛已是胜券在握,但包括曹魏的将领在内,似乎没有人知道司马懿的谋划,更没有人知道他的信心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