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刚刚结束盛宴后略显冷清的宫室。刘长明正欲解衣休息,闻声微微一怔,随即快步上前打开殿门。只见刘备只着一件单袍,手中提着一个酒壶,面带温和笑意站在门外,全无帝王架子,仿佛仍是当年那个三顾茅庐的刘皇叔。
“陛下?”刘长明连忙侧身相迎,“夜深露重,陛下怎可……”
“欸,”刘备摆摆手,笑着走进殿内,“今日大庆,群臣皆欢,然朕心中感慨万千,竟无睡意。想着孔明定然也未安歇,便寻来一壶酒,欲与朕之子房,再作一夜长谈。”他自顾自地在案几旁坐下,示意刘长明也坐。
刘长明心中暖流涌过,也不再多礼,陪坐在侧,为刘备斟上温酒。
刘备抿了一口酒,目光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仿佛穿透时空,回到了过去:“孔明啊,有时朕总觉得如坠梦中。忆昔新野之时,朕兵不满千,将止关、张、子龙,惶惶如丧家之犬,前有曹操虎狼之师,后无立锥之地……那时,何曾想过能有今日,坐在这江东腹地,与卿共饮?”
他的声音充满了无尽的感慨:“若非当年隆中一会,得卿献上‘跨有荆益,三分天下’之策,后又呕心沥血,助朕取西川,定汉中,复荆州,乃至今日平江东……备焉能有今日?朕这一生,能得孔明,实乃上天所赐,汉室之幸!” 说着,他举起酒杯,郑重地向刘长明敬去,眼中竟有泪光闪烁。
刘长明举杯相迎,亦是心潮澎湃:“陛下言重了。亮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此乃臣之本分,更是臣之荣幸。今日之功,全赖陛下信重,将士用命,上天眷顾,亮何功之有?”
“哈哈,孔明还是如此自谦。”刘备大笑,拍了拍刘长明的肩膀,君臣之间,情谊自然流露,毫无隔阂。他收敛笑容,正色道:“然,今日虽定南方,朕心中却无半分轻松。放眼北望,中原犹在曹贼之手,汉室陵寝未复,百姓仍陷水火。朕……年事已高,恐时日无多,这北伐中原、克复旧都之重任……”
“陛下!”刘长明打断刘备,语气坚定,“陛下正富春秋,何出此言?昔日光武中兴,亦非一蹴而就。今我南方已定,带甲百万,沃野千里,更有长江天险,陛下贤明,将士归心,此正大有为之时!陛下只需善保龙体,坐镇中枢,亮……必竭尽肱股之力,整合资源,训练士卒,待时机成熟,亲提大军,北定中原,以报陛下知遇之恩,完我隆中之约!”
刘备看着刘长明眼中燃烧的坚定火焰,心中豪气顿生,重重颔首:“好!有孔明此言,朕复何忧?朕便在这建业,在成都,看着朕的大将军、车骑将军,看着朕的丞相,如何为朕,将这大汉赤旗,插遍寰宇!”
君臣二人相视而笑,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坚定的信念。
夜更深了,酒壶已空。刘备带着几分醉意和满足,起身离去休息。
送走刘备后,刘长明却毫无睡意。他独自一人走到窗前,望着天边那轮清冷的明月,思绪如潮水般翻涌。作为重生者,此刻的他,心中感慨远比刘备更为复杂和深刻。
“终于……走到了这一步。”他心中默念。前世鞠躬尽瘁,却终究困于益州一隅,北伐大业屡屡因国力、人才、粮草乃至盟友的掣肘而功败垂成。最后星落五丈原,留下无尽的遗憾。
而这一世,他凭借着对历史的先知,步步为营,终于改变了命运的轨迹。
他想起了自己孤身赴洛阳,冒险与曹丕、司马懿周旋的场景。那是何等惊心动魄!他深知曹丕的性格:多疑、自负,且急于在父亲曹操之后证明自己。他利用这一点,以整个江东为诱饵,成功煽动了曹丕先行攻吴,极大地消耗了孙权的实力。
更重要的是,他精准地知道曹丕的死亡时间!这才是整个战略最关键的一环。正因如此,他才能如此大胆地让刘备倾力攻吴,因为他算准了曹丕会在最关键的时刻暴毙,曹魏会陷入短暂混乱,无力也来不及干预江东战局,甚至让他有机会策动关羽趁势夺取江北之地。
“先灭东吴,实乃无奈之举,亦是必行之策。”刘长明心中轻叹。他深知,只要刘备占据荆州,对孙权而言就如鲠在喉。孙权绝不会放弃“全据长江”的执念,他的背刺只会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与其在北伐的关键时刻被这个反复无常的盟友在背后捅刀,不如趁其与曹丕两败俱伤之际,以雷霆万钧之势,先拔掉这颗钉子!虽然冒险,但唯有如此,才能彻底解决后顾之忧,整合整个南方的力量。
如今,东吴已平,南方一统。强大的荆州水师与江东水军合流,长江天险完全掌握在手中。益州、荆州、扬州、交州连成一片,土地、人口、资源远超前世。
“基础……已然不同了。”刘长明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前世北伐的诸多制约,如今已大为缓解。接下来,便是全力积蓄力量,等待着给北方那个注定强大的敌人——司马懿和曹魏,致命一击。
“司马仲达……”刘长明默念着这个名字,这个前世最终的对手。这一世,绝不会再重蹈覆辙。
他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仿佛已经闻到了来自北方中原战场的气息。统一天下的道路依然漫长艰难,但此刻,他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力量。
这一世,他不仅要克复中原,更要让大汉的旗帜,插遍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