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时空,《赤壁》的口碑其实还不是一面倒,有不少人觉得拍得不错。
为什么这些人会有这种错觉?
一方面是水军的功劳,很多影评人也不敢说话,因为《赤壁》是中影牵头搞的大项目,三爷很重视,大家多多少少都会给点面子。
另一方面就是吴白鸽毕竟在好莱坞混过,特效和镜头还算是达到了好莱坞平均水平,至少能看。
除此之外,就没有任何优点了。
最扯的是,吴白鸽把电影类型都搞错了。
大家都以为《赤壁》是一部战争电影,但吴白鸽拍的是动作片,说白了,和《风语者》区别不大,整部电影几乎没有战争场面,演员看上去也就七八十人……根本就没有百万大军的气势。
引用网友的一段评论,“《赤壁》严格地讲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小日子战国风格的电视剧,应该改名为《赤壁合战》。电影讲述了爆发于三位大名之间的残酷战争。他们分别是控制着京畿地区和天皇的右大臣织田孟德,割据东南,有南国之虎称号的上杉仲谋,以及提出尊王攘夷口号,率领野武士起兵反抗织田家的牧野守小早川玄德。”
真他娘的是个人才,怪不得小日子爱看呢……
不过网友吐槽的也没问题,反正《赤壁》的战争场面就和过家家似的,也没有军人的速度和力量感,说白了,连列队都列不齐。
老谋子的战争电影为什么看起来总是气势十足?就是因为整齐,就算只有一两百人,也能做出几万大军的感觉。
吴白鸽……他还是放鸽子玩吧。
反正《赤壁》大部分场面都是武将一对一单挑,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红星和东升抢地盘,大家派出双花红棍对战,吕文看电影的时候就跑题了,他真怕打着打着,周瑜掏出两把枪,对诸葛亮吼道,“我要争一口气,不是想证明我有多么了不起,我是要告诉别人,我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拿回来!”
然后噼里啪啦一顿乱射……
至于军事内容……吴白鸽完全不懂,一点常识都没有。
步兵拿着轻型盾牌就能抵挡重骑兵?武将单挑都不骑马?
就这水平,活该被好莱坞淘汰。
沈宏大概也是这么想的,反正他的檄文掀起了轩然大波。
文章的标题叫《盛宴与隐忧:论〈赤壁〉现象与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路径选择》。
听起来攻击性不太强,沈宏在开头甚至还称赞了《赤壁》两句,“投资浩大,阵容豪华,宣传铺天盖地,《赤壁》无疑是中国电影市场繁荣的一个标志性产物,其试图打造东方史诗大片的雄心值得肯定。”
然后,沈宏笔锋一转,开喷了。
“然而,在这场看似辉煌的盛宴背后,我们是否应该冷静思考一些可能存在的隐忧?这些隐忧,并非《赤壁》独有,而是折射出当前中国电影在迈向大片时代过程中,一些普遍性和结构性的问题。”
接下来,文章层层递进,抛出了三个核心论点,每一个都像是一把手术刀直接捅进了吴白鸽和吴克波的胸口。
“据不完全统计,该片演员总片酬可能占据了制作成本的30%以上,看起来不多,但考虑到《赤壁》总成本超过6亿,30%就是接近2亿。我们不禁要问,当大量资金流向明星片酬时,真正用于剧本打磨、特效制作、场景搭建、后期等决定电影最终品质的环节的资金还剩多少?这是不是一种本末倒置?长此以往,我们能否产出真正依靠硬核质量而非明星脸孔吸引观众的电影?”
第二把刀就是历史部分,“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历史题材是电影创作的金矿。但越是经典的题材,创作的时候越需怀有敬畏之心。是应该在尊重基本史实和人物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提炼,还是可以为了追求戏剧冲突和商业噱头而进行天马行空乃至魔改式的解构?这关乎创作底线和文化责任感。当‘草船借箭’和‘舌战群儒’等经典桥段被以轻佻儿戏的方式呈现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观众智商的尊重。”
最后一刀,也是最狠的一刀,沈宏针对的是吴白鸽,“导演中心制在特定时期对中国电影有过贡献。但当项目投资达到数亿规模时,将如此巨大的商业风险系于导演一人的艺术偏好和个人风格,是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导演的权威是否应该受到制片人、市场分析、完片担保等工业化流程的制约?”
沈宏尖锐地指出,“《赤壁》的情况我们都看到了,当一个导演执着于在战争电影里聚焦美女、琴挑和生小马驹的时候,电影会难看到什么地步。这种以导演为中心,听不得任何意见的做法,阻碍了更广泛人才的公平竞争和最优资源的整合?这不仅关乎效率,更关乎公平。”
铺垫了半天,沈宏终于给出了结论,“我个人非常不喜欢《赤壁》这种没有人物、没有性格、没有气节、没有灵魂、没有精神的电影。《三国》的足智多谋、侠骨柔情和金戈铁马都没拍出来,取而代之的是青色和暴力……”
文章的最后,沈宏开始上价值了,“《赤壁》现象,是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它让我们看到,单纯依靠资本堆砌和明星效应的大片模式,或许能制造一时的市场热点,但难以支撑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影工业化标准体系,从项目评估、制片管理、技术流程到人才培养。这并非要扼杀艺术个性,而是为了给艺术创作提供一个更稳定、更高效、更公平的基础平台。唯有如此,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做大做强,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文章一经发表,立刻在业内和关注电影的精英阶层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不少人表示了赞同,这也是吕文非要找有地位的人发檄文的原因,原时空有些人觉得《赤壁》还行,其实就是不想露怯,他们知道电影不好看,但不知道原因,现在沈宏的文章一发,不少人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怪不得这么烂……
一时间,不管是主流媒体还是网络舆论,都呈现出一面倒的情况,大家一起骂《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