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得日本公开赛冠军,屈正阳在国内体坛的人气和影响力再度攀升。商业活动、媒体采访的邀约纷至沓来,但都被他以备战后续赛事为由,交由团队谨慎筛选处理,他本人的重心始终牢牢锁定在训练上。
不过,这一次,在团队的建议下,也是为了更好地推广他所秉持的“国术乒乓”理念,屈正阳同意以一种更亲民的方式与球迷互动——录制一个冠军背后的短视频,分享一些训练花絮和心得。
拍摄地点选在了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的非核心区域,由团队专业的摄影师操作。屈正阳穿着训练服,额头上还带着刚结束一组体能训练的细密汗珠,显得真实而充满力量感。
视频开头,是他对着镜头的简单问候:“大家好,我是屈正阳。刚刚结束日本公开赛回来,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关心。” 他的语气平和,但眼神锐利,自带一股运动员的英气。
接着,视频画面切换到他日常训练的一些片段:在力量房咬着牙进行大重量深蹲;在球台前无数次重复同一个技术动作;与陪练进行多球对抗时,汗水随着剧烈的移动挥洒在地胶上……这些画面,直观地展现了一名顶尖运动员荣耀背后付出的艰辛汗水。
然后,视频进入了核心部分。屈正阳站在球台旁,手里拿着球拍,面对镜头解释道:“很多朋友对我比赛中的一些技术动作比较好奇,这里可以简单分享一点理念,但不是具体教学,因为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和技术基础不同,需要科学评估。”
他让陪练员喂过来一个速度中等的上旋球。屈正阳侧身,动作并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强调手臂的绝对发力,而是演示了如何通过蹬地、转腰、送胯,将身体的力量“传导”到手臂和手腕,最后在击球瞬间爆发出来。
“大家注意,力量不是只靠手臂,而是要从脚底发起,像波浪一样传递过来。”他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这其实和我们传统武术里的一些发力理念是相通的,讲究‘整劲’和‘节节贯穿’。”
他又演示了一个接重板爆冲的防守动作。在球接触拍面的瞬间,他的手臂和手腕有一个非常细微的、向后并向侧下方的“卸力”动作。
“当对方力量很大的时候,不一定非要硬碰硬。可以尝试先‘接纳’一部分力量,通过身体和手臂的缓冲化解掉,然后再寻找反击的机会。这有点像‘听劲’和‘化劲’的初步应用。”
他强调,“但这需要大量的练习和极其精准的手感,否则很容易失误。大家千万不要盲目模仿。”
这些演示和讲解,虽然浅显,却生动地揭示了他“国术乒乓”体系的一部分理论基础,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也展现了他在专业领域的深入思考。
视频最后,屈正阳总结道:“乒乓球技术博大精深,我还在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路上。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项运动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看点。接下来的中国公开赛,我会继续努力,谢谢大家!”
他对着镜头微微鞠躬,视频结束。
这个长约五分钟的视频,一经在他的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立刻引发了巨大反响。播放量、点赞和评论数呈指数级增长。
“原来如此!虽然听不懂,但感觉好厉害!”
“阳哥这身体素质,这发力,太帅了!”
“讲得挺实在的,没有故弄玄虚,强调了科学性和苦练的重要性。”
“这才是我们想看到的运动员分享啊!有干货,有态度!”
“对中国公开赛更期待了!主场加油!”
视频也迅速被各大体育媒体和自媒体号转发,“屈正阳揭秘国术乒乓训练”、“冠军背后的科学”等话题登上了热搜榜。这一次,引发的讨论更加正向和深入,更多人开始关注其技术体系背后的逻辑,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好奇和质疑。
远在云南大理,正为《去有风的地方》体验生活、寻找角色状态的刘亦菲,也在忙碌的间隙看到了这个视频。她看着视频中屈正阳认真演示、挥汗如雨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欣赏和骄傲的笑容。她不仅转发了视频,还特意配文写道:“探索和坚持的力量,总是格外动人。期待赛场上的你![加油]”
这番公开的、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支持和鼓励,再次将她与屈正阳的关系推到了风口浪尖,但这一次,舆论环境中祝福和理解的声音明显占据了上风。两人“好友”的关系,在公众心中,似乎正朝着更加明确的方向悄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