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突破后的技术训练,王建军教练将重点放在了正手弧圈球的精细化打磨上。训练馆的墙壁上挂着马龙的比赛海报,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他的正手慢动作——蹬地、转腰、收臂,每一个发力节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你的弧圈球力量够了,但旋转和落点控制还差火候。”王教练拿着平板电脑走过来,上面是屈正阳昨天的训练数据,“你看,你的击球点比马龙偏后3厘米,导致摩擦不够充分。”
屈正阳点点头,拿起球拍站到球台前。樊振东坐在发球机旁,按照王教练的要求,不断送出正手位长球。第一板挥拍,击球声清脆却单薄,球落在台面上的旋转痕迹很浅。“不对!”王教练喊停,“转腰要像拧毛巾,把力量拧到球拍上,不是甩胳膊!”
屈正阳深吸一口气,刻意调整击球时机。当乒乓球再次飞来时,他蹬地拧腰,腰腹的力量顺着手臂贯到拍尖,刻意延长了摩擦时间。就在球拍接触球的瞬间,他脑海里突然闪过一道极淡的蓝色光晕,伴随着一个模糊的电子音:“击球点前移2cm,摩擦时长+0.1s,旋转强度+4%。”
他愣了一下,以为是训练太累产生的错觉,甩了甩头继续练。可接下来的几板球,每当他调整到王教练说的“标准动作”时,那道蓝光和提示音就会再次出现,虽然依旧模糊,但他能清晰感觉到,球的旋转确实变强了——落在台面上的弧线明显变弯,弹起后甚至有侧拐的迹象。
“漂亮!就是这个感觉!”王教练的声音带着赞许,“你看这旋转,比刚才强了不止一个档次。”
樊振东也停下发球机,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可以啊,刚才那几板有马龙的味儿了。你是不是偷偷加练了?”
“可能是刚才体能训练把腰腹练开了。”屈正阳含糊地解释,心里却泛起嘀咕。他悄悄回忆刚才的感觉,那道蓝光更像是一种“反馈”,精准指出动作的优化方向,这比单纯听教练指导要直观得多。
下午的对抗训练,对手是队里的削球手李想。按照往常的节奏,屈正阳需要用多板强攻才能打破削球防线,可今天他总能精准找到击球点,弧圈球的旋转让李想频频出现漏球。“你今天的球怎么跟粘了胶水似的?”李想擦着汗抱怨,“旋转太邪门了。”
“可能是状态好。”屈正阳笑着回应,趁捡球的间隙,悄悄在心里复盘——刚才打正手大角时,蓝光提示“落点偏差1cm”,他微调手腕后,球果然擦着边线得分。这到底是错觉,还是……某种未被察觉的天赋觉醒?
训练结束后,他特意留在馆里加练了半小时反手快拨。当他尝试将形意钻拳的发力融入时,蓝光再次闪过:“发力点下移3cm,力量渗透+5%,角度刁钻率+2%。”这一次,他看得更清楚了,光晕里似乎还藏着微小的动作示意图,和他练过的钻拳发力姿势几乎吻合。
“难道是国术和乒乓的融合到了新境界?”屈正阳喃喃自语。他想起王教练说的“武术的精髓是身心合一”,或许这只是长期练习形成的肌肉记忆和直觉反馈,并非什么特别的东西。
走回宿舍的路上,晚风拂过脸颊,他摸了摸球拍。不管是错觉还是天赋,这种“精准反馈”确实帮他快速提升了技术。他决定暂时将这件事压在心底,等后续训练再观察——毕竟国术融合的秘密已经需要保密,再多一个“异常”,难免引人怀疑。
推开宿舍门,樊振东正在看比赛录像,见他回来,招手道:“快来看,这是成人组选拔赛种子选手的比赛,反手拧拉太狠了。”
屈正阳走过去坐下,目光落在屏幕上,心里却在回味下午的训练。那道淡蓝色的光晕,像一颗埋在土壤里的种子,正悄悄等待破土而出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