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说要开“文物保护小课堂”,马大爷比谁都积极,第二天一早就翻出家里的旧账本,还有年轻时在文化馆工作的笔记,凑到苏明跟前:“苏先生,你看这些资料能用不?我以前记了不少民间老物件的辨别方法,还有文物保护的老规矩,到时候我给孩子们讲讲。”
苏明接过账本翻了翻,里面工工整整记着各种老物件的特征,像“民国瓷碗多有细碎开片,底部常印‘江西瓷业公司’款”“老铜锁钥匙孔多为方形,新仿的多是圆形”,看得苏明直点头:“马大爷,您这笔记比书店卖的书还详细!就按您这个讲,保证孩子们能听懂。”
俩人商量着,把第一堂小课堂定在周六下午,还让小周在基地公众号上发了通知,没想到一下报了三十多个人,有来学手艺的孩子,还有不少好奇的街坊。到了上课那天,院子里的小凳子都坐满了,连张婶、刘大爷他们都搬着凳子来听课。
苏明先站在前面开场白:“今天咱们这课堂不讲手艺,讲咋护着老物件。好多人觉得老物件只有值钱的才叫文物,其实不是,像家里传下来的旧账本、老照片,哪怕不值钱,也是老辈人的念想,都得好好护着。”
说完就把讲台让给马大爷。马大爷拿着旧账本,指着上面的字说:“大伙儿看,这是我年轻时记的老铜器辨别方法。就说咱们基地那只青铜爵,它那爵口的‘流’(指青铜爵前面的长槽)边缘有自然的包浆,不是新仿的那种亮闪闪的,这就是老物件的特征。”
有个街坊举手问:“马大爷,我家有个老茶壶,外面的釉都掉了不少,还有必要留着不?”马大爷赶紧说:“咋没必要!那釉掉了才说明是老的,要是全新的反而可能是假的。你把它擦干净,找个柜子摆着,以后给孩子讲讲这茶壶的来历,比啥都珍贵。”
正讲着,小杨突然想起件事:“马大爷,上次工地挖出来的铜鼎,您说为啥专家说它没文物价值啊?我看着跟基地的青铜爵挺像的。”马大爷笑着说:“那不一样!青铜爵是古代礼器,哪怕是民间的,也有历史意义;那铜鼎是明清时期的民用陪葬品,工艺简单,存世量也多,所以没那么珍贵,但也得按规矩保护,不能随便扔。”
苏明在旁边补充:“之前文物局的专家说了,不管啥老物件,只要是地下挖出来的,都得交给专业部门处理,私自拿回家是违法的。咱们普通人要是发现老物件,先别碰,赶紧联系文物局,这样才是对的。”
课堂中间休息的时候,有个大妈拎着个布包来找苏明:“苏先生,您帮我看看这个,是我婆婆传下来的银镯子,上面刻着字,您看是不是老的?”苏明小心翼翼地接过镯子,上面刻着“光绪二十年”的字样,还有简单的花纹,他跟马大爷商量了一下,说:“这镯子看着是老的,上面的字和花纹都符合光绪年间的风格,您好好留着,别经常戴,避免氧化。”大妈高兴得合不拢嘴:“没想到还是个老物件!我以后一定好好护着。”
第二节课,苏明还特意找了些图片,有破损的老瓷碗修复前后的对比,还有老纸鸢保存的方法,跟大家说:“老物件跟人一样,也会‘生病’,像纸做的东西怕潮,金属的怕锈,咱们得知道咋保养。比如保存老照片,得放在干燥的地方,别阳光直射,不然容易褪色。”
刘大爷也凑过来分享经验:“我那扎纸鸢的老竹刀,每次用完都擦上点植物油,防止开裂,现在用了几十年还好好的。老物件就得勤保养,跟照顾孩子似的。”
小课堂结束的时候,苏明给每个人发了一张打印好的“老物件保护小常识”,上面写着不同材质老物件的保养方法,还有文物局的联系电话。有个孩子拿着常识单跟苏明说:“苏爷爷,我家有个老闹钟,以后我就按上面的方法保养,等我长大了再传给我的孩子。”
苏明笑着摸了摸孩子的头:“好孩子,这就叫传承。老物件不光是物件,更是念想,咱们护着它们,就是护着老辈人的故事。”
晚上,大家坐在院子里聊天,张婶说:“今天这小课堂真有用,我以前总觉得老物件破了就没用了,现在知道了,哪怕破了也得好好留着。”马大爷点点头:“以后咱们得多开这样的课,让更多人知道咋护着老物件,别让老辈人的念想白白没了。”
苏明看着院子里的老物件展示区,月光照在青铜爵上,泛着柔和的光。他知道,保护老物件和传承老手艺一样,都需要慢慢积累,慢慢影响更多人。
自打“文物保护小课堂”结束,苏明就把马大爷的笔记和大家分享的保养经验整理成了“民间老物件保养手册”,打印了几十份,一部分贴在基地展示区,一部分放在门口的架子上,谁来都能拿。没想到才过几天,就有街坊拿着手册来找苏明,手里还拎着个布包。
“苏先生,您看我这老座钟,按手册上说的擦了机油,可还是走不了,您能帮忙看看不?”来的是住在镇西头的王大爷,布包里的座钟外壳都掉漆了,指针卡在了三点位置。苏明接过座钟,翻来覆去看了看,又试着拧了拧发条,叹了口气:“这钟零件有点锈了,我也不太会修,只能简单保养,真要修好还得找懂行的人。”
王大爷听了有点失落:“镇上以前有个修钟表的老师傅,去年搬走了,现在想修个老物件都找不着人。”这话一出,旁边几个街坊也跟着附和,有说老收音机坏了的,有说旧瓷碗裂了的,都愁着没法修。
苏明看着大家的样子,心里琢磨开了:“咱们既然能教老手艺,能不能也找些会修老物件的人,给大伙儿帮忙?”马大爷一拍大腿:“我想起个人!以前在县城文化馆修文物的李师傅,现在退休回咱们镇了,他肯定会修这些老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