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结束后,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个基地把文物保护和民间生活结合得特别好,是‘文化特色小镇’的典范!”听到这话,苏明和街坊们都激动得拍手,马大爷还抹了把眼泪:“咱们的努力没白费,老物件也能为镇上做贡献了!”
四月初,“文化特色小镇”的牌子正式挂在了镇政府门口,镇上还特意在基地办了场庆祝活动。那天,基地里挤满了人,县领导给苏明颁发了“文化守护人”证书,还宣布要给基地拨一笔经费,用来扩建展示区和图书室。
赵晓宇看着热闹的场面,跟苏明说:“苏叔,咱们基地以后会越来越好,说不定还能成为全国民间文物保护的示范点!”苏明点点头,看着展柜里的老物件,又看了看身边笑着的街坊们,心里满是踏实。
五月初,基地的扩建工程开始了,街坊们都来帮忙,有的搬砖,有的刷墙,连孩子们都来帮忙擦玻璃。苏明每天都在工地盯着,生怕出岔子,李阳则忙着设计新展柜的样式,想让老物件有更好的展示环境。
一天傍晚,苏明坐在工地旁边的椅子上,看着夕阳洒在基地的墙上,心里突然想起刚开始办工作室的时候,那时候只有个小房间,几件老物件,没想到现在能发展成这样。
“苏叔,想啥呢?”李阳递过来一瓶水。“我在想,以后咱们基地会有更多老物件,更多人来守护它们,”苏明笑着说,“咱们的路,还长着呢。”
李阳点点头,看着正在施工的展示区,眼里满是期待:“以后咱们还要办更多活动,让更多人喜欢老物件,让咱们的文化一直传下去。”
风轻轻吹过,带来了远处孩子们的笑声,也带来了老物件身上岁月的气息。
基地扩建工程赶在六月初总算完工了,新添的展示区比原来大了一倍,还多了个小放映室,专门放大学生拍的纪录片和故宫展览的视频。苏明和李阳忙着给老物件“搬家”,马大爷也来帮忙,抱着青铜爵小心翼翼地放进新展柜,嘴里还念叨:“新柜子就是好,亮堂,我这爵住着也舒服。”
刚收拾完,就有个熟面孔找上门——是之前偷爵那小偷的媳妇,这次没带水果,而是抱着个旧木盒。“苏先生,我家那口子下个月就要出来了,”她红着眼圈说,“这是他爷爷留下的旧账本,他说想请你们帮忙修修,以后想跟着你们学修老物件,好好过日子。”
苏明接过木盒,打开一看,账本纸都黄了,边角还掉了渣。“你让他放心,账本我们能修,等他出来,要是真愿意学,我们欢迎。”女人千恩万谢地走了,李阳摸着账本说:“要是他真能改好,也算积德行善了。”苏明点点头:“人都有犯错的时候,能回头就好。”
七月初,基地新添了个“老物件修复体验区”,摆了些简单的工具和待修的小物件,比如掉漆的木梳、生锈的铜钥匙,让来参观的人亲手试试修复。第一天就来了不少人,有个小姑娘拿着木梳,跟着李阳学补漆,虽然补得歪歪扭扭,却特别认真:“我要把修好的木梳送给奶奶,她以前就用这样的木梳。”
没过几天,赵晓宇从北京回来,还带了个故宫的修复师傅,说是来给体验区做指导。师傅教大家怎么给铜器除锈,怎么给纸张去霉,还现场修复了个旧怀表,看得大家啧啧称奇。“这些手艺看着简单,其实有大学问,”师傅笑着说,“你们能把修复体验办起来,让更多人了解老物件,特别好。”
八月中旬,之前承诺来学修复的小偷出来了,叫张强,个子不高,看着挺老实。他提着袋水果来基地,低着头说:“苏叔,李哥,我以前犯了错,以后想跟着你们学修老物件,踏实过日子。”苏明拍了拍他的肩膀:“别客气,以后跟着李阳学,好好干,错了就改,还是好样的。”
张强学得特别认真,每天早早来基地,帮着打扫卫生、整理工具,李阳教他修小物件,他都记在本子上,遇到不懂的就问。半个月后,他就能独立修复简单的铜钥匙了,拿着修好的钥匙,他笑得特别开心:“没想到修老物件这么有意思,比干坏事踏实多了。”
九月初,学校开学,小马带着班里的同学来基地参观,还特意让张强给大家讲修复老物件的心得。张强有点不好意思,却还是认真地说:“老物件都是有故事的,咱们得好好护着,就像护着自己的念想一样。”孩子们听得特别认真,有的还说以后要跟张强一样,学修老物件。
十月中旬,基地接到个特殊的委托——邻县有个老祠堂,里面有几幅民国时期的壁画,受潮发霉了,想请苏明和李阳去帮忙修复。苏明赶紧带着李阳、张强去看,壁画上画的是民间故事,颜色都快掉光了,还长了不少霉斑。“这壁画有年头了,得慢慢修,”苏明说,“咱们先清理霉斑,再一点点补色。”
接下来的半个月,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张强跟着学清理霉斑,李阳负责补色,苏明则整体把关。祠堂的老人每天给他们送水送饭,还跟他们讲壁画的故事:“这些画是我爷爷那时候画的,以前逢年过节,全村人都来祠堂看,没想到现在还能修好。”
修复完成那天,壁画重新变得鲜艳,老人看着壁画,激动得哭了:“谢谢你们,让这些画又活过来了!”村里人为了感谢他们,还特意办了场宴席,张强看着修好的壁画,跟苏明说:“苏叔,我现在觉得,修老物件不光能糊口,还能帮人留住念想,太有意义了。”
十一月初,天气慢慢冷了,苏明在基地装了台新暖气,还买了些厚毯子,铺在体验区的椅子上,怕来的老人孩子冻着。
有天下午,之前修收音机的老奶奶又来了,手里拿着件厚棉袄:“苏先生,天儿冷了,这是我给你做的棉袄,你穿着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