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赶紧掏出笔,在笔记本上添了一行,跟上课记重点似的认真。
没过几天,赵晓宇从北京寄来个快递,拆开是个小小的故宫文创书签,还有一张照片——他站在故宫的红墙下,穿着实习服,手里拿着个文物修复工具。
照片背后写着:“苏叔,我今天跟着老师修了个清代瓷瓶,终于摸到真的‘郎窑红’了!等我回去给你带修复时的碎瓷片,你帮我看看。”
苏明把照片夹在超市的账本里,每次对账的时候看到,都忍不住笑——这孩子,连碎瓷片都惦记着要跟他分享。
重阳节那天,文化馆组织了“敬老鉴宝会”,请镇上的老人来鉴定家里的老物件。苏明和李阳忙了一上午,看了二十多件东西,大多是银镯子、旧怀表之类的小物件。
有个老奶奶拿来个银簪子,说是她结婚时的嫁妆,苏明看了看,簪子上的花纹是民国时期常见的“缠枝莲”,还能看清簪头的小铃铛:“大娘,这簪子是真银的,铃铛还能响,您戴着出门遛弯,多精神。”
老奶奶乐得合不拢嘴,当场就把簪子插回了发髻上。
鉴宝会快结束的时候,一个穿中山装的老人拄着拐杖过来,手里拿着个牛皮本:“小伙子,你帮我看看这个。”
苏明接过本子,是本民国时期的账本,纸页都发黄了,上面用毛笔写着“柴米油盐”的开销,字里行间还夹着几张旧粮票。
“大爷,这账本不是古董,但比古董金贵,”苏明把本子递回去,“您看这里记的‘一斤米八分’,还有粮票,都是以前的生活印记,留给孩子看,比啥都强。”
老人点点头,小心地把账本揣进怀里:“我就是想让孩子知道,以前的日子是咋过来的,你说得对,这是念想。”
晚上回家,王彩儿炖了排骨汤,还炒了苏明爱吃的土豆丝。饭桌上,老林头说:“今天去文化馆,听见好几个人夸你,说你鉴宝实在,不糊弄人。”
苏明扒着饭:“都是街坊,哪能糊弄?再说那些老物件,背后都是人家的故事,得认真看。”
念安突然说:“爸,我们下周要办‘家乡故事’班会,我想把马大爷的兔毫盏证书带去,跟同学说说老物件的事。”
苏明笑着点头:“好啊,记得跟同学说,老物件不只是用来卖钱的,更是用来记故事的。”
过了半个月,李阳兴奋地跑到超市,手里拿着个铜香炉:“苏叔!我终于收到真东西了!这是清代的宣德炉仿品,花了一千块,你看这包浆,是不是很自然?”
苏明接过香炉,摸了摸炉身,确实是老包浆,纹路也流畅:“眼光不错,这炉子虽然是仿品,但工艺好,值这个价。”
李阳掏出手机,给苏明看他拍的细节图:“我还特意拍了照片,跟线上课程里的案例对比过,确认是清代的才买的。”
苏明拍拍他的肩膀:“越来越稳了,以后买东西,就按这个劲头来,准没错。”
冬天来得快,第一场雪下的时候,苏明把超市的暖气开得足足的,还在门口放了个烤火盆,方便街坊来取暖。
有天下午,雪下得正紧,赵晓宇突然打来视频电话,背景是故宫的雪景:“苏叔!你看这雪,跟故宫的红墙多配!我今天修好了个明代的瓷碗,老师还夸我手艺进步了!”
苏明看着屏幕里的雪景,又看了看赵晓宇冻红的耳朵:“在外面别冻着,记得多穿点。”
赵晓宇笑着说:“知道啦苏叔,等放寒假,我带修复的瓷片回去,咱们一起研究!”
挂了电话,苏明看着窗外的雪,心里暖暖的。他想起这几年帮人鉴宝的日子,从最初的“懂点皮毛”,到现在能帮博物馆挑展品,能给街坊守住念想,其实没变的,还是那份踏实——老物件要认真看,人心要认真待,日子才能过得稳当。
雪停的时候,李阳顶着一头雪跑过来,手里拿着个热乎的烤红薯:“苏叔,给你吃!我刚才去文化馆,馆长说下个月要办‘老物件故事展’,让咱们帮忙收集物件背后的故事呢!”
苏明接过红薯,咬了一口,甜得暖心:“行啊,明天咱们就去街坊家问问,把那些藏在老物件里的故事,都记下来。”
路灯亮起来,雪地里映着两个人的影子,一长一短,慢慢朝着街坊家的方向走去。
“老物件故事展”的筹备工作比想象中热闹,苏明和李阳带着笔记本跑遍了周边村子,每天都能听到不少藏在物件里的故事。
有户人家捐了个旧纺车,女主人说这是她婆婆年轻时纺线养家的工具,“那时候夜里煤油灯昏黄,我婆婆纺线到半夜,手上的茧子比纺车还硬”。
还有个小伙子拿来个军用水壶,说是爷爷抗美援朝时带回来的,壶身上的弹孔还清晰可见,“爷爷说这水壶替他挡过一劫,现在每次看到,都能想起爷爷讲的战场故事”。
苏明把这些故事一一记在本子上,字迹算不上好看,却一笔一画写得认真。李阳则负责给物件拍照、登记,两人配合得格外默契。
有天在邻村,一位老奶奶颤巍巍地拿出个布娃娃,娃娃的布料都快磨破了,眼睛还是用黑纽扣缝的:“这是我女儿小时候的玩具,她走得早,我留了三十年了。”
苏明看着布娃娃,轻声说:“大娘,我们把它放进展览,让更多人知道您和女儿的故事,好不好?”老奶奶点点头,抹了抹眼角:“好,让它也‘见见人’。”
开展那天,文化馆里挤满了人,每个展品旁边都挂着一张小卡片,写着物件背后的故事。
马大爷特意带着家人来看他的兔毫盏,指着卡片上的字跟孙子说:“你看,这碗是你太爷爷捡的,现在能让这么多人看,多光荣。”
念安也拉着同学来看账本和粮票,指着“一斤米八分”的记录说:“你看以前的日子多不容易,我们现在更要好好吃饭。”
苏明站在角落,看着大家围着展品说说笑笑,心里满是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