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没多久,阿澈就召集村民开了个会,核心就一件事——给蔬菜大棚装新设备。
“现在棚里浇水、通风全靠人工,又累又不匀,赶上忙的时候根本顾不过来。”阿澈手里攥着张设备宣传单,往桌上一拍,“我打听了,有种智能喷灌和自动通风机,装上以后省不少事儿,还能精准控温控湿,菜长得更匀实。”
大伙一听,有的点头有的犯嘀咕。大柱搓着手笑:“能省力气还能长好菜,这好事啊!”老栓叔却皱着眉:“这设备得不少钱吧?咱会不会用啊?别买了搁那儿当摆设。”
这话戳中了不少人的心。阿澈早有准备,拿出账本:“合作社去年赚的钱,留够今年买种子肥料的,剩下的够买一半设备,我再去跟镇里农业站申请点补贴,剩下的咱几家凑凑,等设备用上多赚钱了,再把钱分回来。”
赵勇也帮腔:“我跟卖设备的聊过,人家管安装还教咋用,咱学几天就会。”
大伙合计半天,觉得靠谱,这事就定了。阿澈当天就联系卖家,订了喷灌管、传感器和通风机,约定半个月后送货上门。
接下来几天,村民们先把大棚里的旧水管、架子拆了,腾出地方。大柱带着几个人把棚里的土再松一遍,免得装设备时碰坏菜苗。阿澈则天天盯着手机,生怕设备送货出岔子。
到了送货那天,卡车刚开进村里,大伙就围了上去。可掀开篷布一看,阿澈心里咯噔一下——少了两箱传感器,喷灌管也断了几根。
“这咋回事?”阿澈赶紧给卖家打电话。对方查了半天,说可能是仓库发货时漏装了,断的管子是运输途中颠的,承诺三天内补寄过来。
没办法,只能等。可眼瞅着天气越来越热,棚里的菜苗急需精准浇水,再拖下去怕出问题。阿澈跟大伙商量:“没传感器咱先手动试试喷灌,断的管子找师傅接一接,先凑合用着,等补的货到了再换。”
赵勇找来了镇上的水电工,把断的喷灌管锯开,用接头接上。试了试,水倒是能流,但接口处总漏水,浇到地上湿一片。大柱蹲在棚里看了半天,说:“要不咱在接口周围裹层塑料布,再用铁丝扎紧?”
几个人照着试,还真管用,漏水的问题解决了。可手动控制喷灌又出了新麻烦——得有人守在开关旁,看着时间调水量,白天还好,晚上没人盯,要么浇少了菜苗蔫,要么浇多了根泡烂。
阿澈干脆跟赵勇、大柱轮班,晚上住在大棚旁边的小屋里。有天半夜,阿澈起来检查,发现东边的棚子喷灌没关,水都漫到菜苗根上了。他赶紧关掉开关,又跟赵勇一起把棚里的积水清出去,忙到天亮才歇口气。
“这不是长久办法。”阿澈揉着酸痛的腰,“得赶紧催卖家把补的货送过来。”他又给卖家打了电话,对方说货已经发了,让再等等。
好不容易等了三天,补的货终于到了。阿澈赶紧喊上村民,跟着安装师傅一起装传感器。师傅教大家怎么把传感器插进土里,怎么连接手机App,说这样手机上就能看到棚里的温度、湿度,还能远程控制喷灌和通风。
大伙学得挺认真,王大娘还拿出个小本子,把操作步骤一条一条记下来。可等师傅走了,大伙自己试的时候,却发现有两个传感器连不上App。阿澈按师傅教的方法重启、重新配对,试了十几次都不行。
“是不是这传感器坏了?”大柱急得直跺脚。阿澈又给卖家打电话,对方让寄回去检测,说可能是质量问题。
“来回寄又得好几天,这期间咋办?”村民们都慌了。阿澈想了想,说:“我去邻村问问,他们之前装过类似的设备,说不定能帮忙看看。”
他骑着电动车跑了二十多里地,找到邻村的种植户李哥。李哥跟着阿澈回村,到大棚里一看,说:“不是传感器坏了,是你这棚里信号不好,传感器连不上网。”
“那咋整?”阿澈问。李哥指着棚顶:“要么在棚里装个信号放大器,要么把传感器挪到棚边信号好的地方。”
阿澈赶紧去镇上买了信号放大器,装在大棚中间的杆子上。再试传感器,果然能连上App了。大伙拿着手机,看着上面实时显示的温度、湿度,都乐了。王大娘点开喷灌开关,看着管子里喷出细密的水珠,笑着说:“这玩意儿真方便,以后再也不用半夜起来浇水了!”
可没高兴几天,新问题又冒出来了。自动通风机装上后,有个棚的通风机总在半夜自己启动,声音特别大,吵得附近村民睡不着觉。阿澈去检查,发现是通风机的定时器出了故障,到点不关机。他按照说明书调试,调了好几次都没用,只能暂时把通风机的电源拔了,白天再插上。
“这设备咋这么多毛病?”有村民开始抱怨,“早知道不买了,白花这么多钱。”
阿澈听了,心里也不好受,但还是安慰大伙:“新设备刚开始用,难免出点问题,咱慢慢解决,等用顺了就好了。”他又联系卖家,让他们派师傅来修通风机。
师傅第二天就来了,检查后说定时器确实坏了,给换了个新的。这次修完,通风机终于正常了。阿澈还让师傅再给村民们培训了一遍,把常见的故障处理方法都教了,大伙心里才算踏实下来。
设备总算都调试好了,大伙明显感觉轻松了不少。以前几个人管一个棚,现在一个人能管三个棚,手机上点一点,就能控制喷灌和通风。棚里的菜苗也长得比以前好,叶子绿油油的,没有以前那种浇水不均导致的大小不一。
有天,镇里的领导来视察,看到大棚里的智能设备,连连称赞:“你们这步子迈得对,靠科技才能提高效率,才能多赚钱!”阿澈笑着说:“刚开始确实遇到不少麻烦,多亏了大伙一起想办法,不然也成不了。”
领导走后,阿澈又召集村民开了个会:“设备是装上了,但咱不能光靠设备,还得好好管。以后每天都要有人检查设备运行情况,看看传感器准不准,喷灌漏不漏水,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他还把村民分成几个小组,每组负责几个大棚,每天记录棚里的温度、湿度和菜苗生长情况,每周汇总一次。大柱主动承担了检查设备的任务,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去各个棚里转一圈,发现小问题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就赶紧告诉阿澈。
这天,大柱在检查时发现西边的棚子喷灌管有个小孔,正在慢慢滴水。他赶紧找来工具,把小孔堵住,还在旁边做了个标记,提醒自己以后多留意。阿澈知道后,夸他细心:“就该这样,小问题不及时处理,时间长了就成大麻烦了。”
随着设备慢慢用顺,蔬菜的长势越来越好。没过多久,第一批蔬菜就成熟了。因为长得匀实、品相好,超市和酒店的订单比以前多了不少,价格也比去年高了两成。
村民们拿着卖菜的钱,脸上都笑开了花。王大娘数着钱,对阿澈说:“当初还担心这设备白买,现在看来,这钱花得值!”大柱也说:“可不是嘛,现在干活轻松多了,赚的钱还更多,以后有好设备咱还买!”
阿澈看着大伙高兴的样子,心里也很欣慰。他知道,这次设备升级虽然遇到了不少波折,但最终还是成功了,不仅提高了种植效率,还让村民们看到了科技种植的好处。
晚上,他坐在大棚旁边的小屋里,看着手机上大棚里的实时数据,琢磨着下一步的计划。他想,等今年再赚点钱,就给大棚装上个物联网系统,这样不仅能远程控制设备,还能预测病虫害,让种植更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