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租界中央巡捕房地下实验室,时间仿佛凝固了。
空气中福尔马林与化学试剂的刺鼻气味早已被一种更深沉的、近乎凝固的专注与压抑所取代。
灯光被调至最低,只留下实验台中央那台高倍率体视显微镜,
以及一旁特制的微胶片阅读器散发出两道惨白而集中的光柱,
如同探照灯般打在林一苍白而疲惫的脸上。
他已经超过六十个小时没有离开过这间实验室了。
胡茬爬满了他的下巴,眼窝深陷,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却燃烧着一种近乎病态的、混合着极度疲惫与极度兴奋的火焰。
他的白大褂上沾满了无意中溅上的试剂痕迹和咖啡渍,
手边堆满了空掉的咖啡罐和咬了几口就忘记的干硬面包。
他的全部世界,都聚焦在了那片从码头激战现场缴获的、比指甲盖还小的微型胶片上。
这片胶片,是解开所有谜团的关键,也可能是一个一旦打开就无法关闭的、通往真正深渊的潘多拉魔盒。
最初的破解尝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败。
林一动用了所有常规乃至非常规的密码分析手段:
? 高频分析完全失效: 胶片上的字符出现频率分布极其均匀,
毫无规律可循,彻底排除了简单的替换密码。
? 现代密码机原理模拟无效: 尝试用恩尼格玛机或紫密机的转轮和插板逻辑进行模拟推演,结果全是乱码。
? 计算机械辅助计算碰壁: 甚至动用了巡捕房技术部门那台笨重得像衣柜、需要手摇输入、
只能进行简单乘除运算的机械式分析机,对字符间距、组合进行统计,依旧一无所获。
这层密码,仿佛是用一种他完全陌生的、来自另一个维度的语言和逻辑体系书写而成。
字符本身扭曲而古老,有些像甲骨文或西夏文的变体,
又有些像中世纪欧洲炼金术士的符号,甚至夹杂着一些类似梵文或阿拉伯文的笔画。
它们不属于任何已知的现代密码体系。
挫败感如同冰冷的潮水,一次次淹没林一的理智。
他感到自己像是在用一根牙签,试图撬动一座钢铁大山。
有那么几个瞬间,他甚至怀疑这片胶片是否是某个疯子随意刻画的涂鸦,
或者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毫无意义的骗局。
就在林一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换了一个思路。
他想起胶片上那些极具东方神秘色彩的图案符号
(如龙形、云纹、以及一些类似瓷器开片纹理的几何图形)。
“也许…钥匙不在西方,而在东方…” 他喃喃自语。
他拨通了冷秋月的加密电话。
冷秋月听闻描述后,沉默了片刻,然后说道:“…等我一下。”
一个小时后,冷秋月悄然来到实验室,带来了几本纸张泛黄、边缘破损、
散发着霉味的线装古籍和几张用蝇头小楷抄录的、看似是某种帮会内部密语的残页。
“这些是…我从一些‘故纸堆’里翻出来的…” 冷秋月的声音低沉,
“…有些是明清时期秘密教门使用的暗号书,
有些是清末漕帮、洪门流传下来的联络图谱…
还有这些符号…我好像在一个关于‘南洋天地会’分支的古老档案里见过类似的…
据说与一种…传承极其隐秘的‘窑口’密码有关…”
“窑口?” 林一心中一动!他想起了老周密码本里那个围棋密钥,以及…某种隐约的关联!
他如饥似渴地翻阅着这些充满尘埃和历史厚重感的文献。
终于,在一本没有书名、封面是深蓝色土布的小册子里,
他发现了一种名为“反切韵钥密码”的记载!
其原理是以《切韵》或《平水韵》等古代韵书为密钥本,
将明文每个字的声母和韵母,用韵部序号和声调代码来表示,再进行二次加密!
同时,在另一份绘有复杂星象和经络图案的图谱边缘注释中,
他看到了与胶片上那些龙形、云纹符号高度相似的图案,
旁边标注着“青气为天,赤气为地,通气生变,窑火不熄…”等玄奥的字句。
“‘窑火’!” 林一和冷秋月几乎同时喊出声!
这与老周临死前纸条上未写完的“三角洲”有何关联?
(“三角洲”的形态,是否酷似瓷器开片的裂纹?)
结合这些零碎而古老的线索,林一开始了一场极其艰难、如同在黑暗中摸索蛛丝马迹的破译工作。
他假设胶片的密码是一种混合了“反切韵钥”作为底层结构、
再叠加了基于特定图案符号进行置换的、极其复杂的古典复合密码。
过程繁琐到令人崩溃:
1. 确定韵书基准: 他需要先确定密码编制者使用的是哪一版的韵书作为密钥本。
他尝试了《广韵》、《集韵》、《平水韵》等多个版本,逐一对照测试。
2. 字符与韵部映射: 将胶片上的每一个怪异字符,
尝试与韵部序号和声调代码建立映射关系。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想象力。
3. 图案符号置换: 在得到初步的“反切码”后,
再根据那些龙形、云纹、裂纹图案的位置和组合关系,
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矩阵置换或位移加密。
4. 文言文隐语解读: 破译出的初步结果,
往往是一段段支离破碎、佶屈聱牙的文言文,
其中充满了大量的隐语、代号和典故,需要结合历史、
帮会文化、甚至瓷器行业的术语进行二次解读。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智力、耐心、
知识储备和…一种与古人隔空对话的直觉的终极考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