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如同一位面对史上最复杂拼图的巨匠,
根据照片上显示的撕裂纹理、笔迹的连续性、图表曲线的走向、
以及内容本身的逻辑关系,开始进行最终的人工比对与精密拼合。
他用极细的针将照片暂时固定在厚重的卡纸上,不断调整,寻找那唯一正确的组合。
这个过程缓慢、艰苦,却充满了一种沉静的、科学的力量。
拼合笔记揭示的真相:
? 标题: “康泰灵(Kangtailing)秘密临床III期观察记录与分析(草案)”
? 核心内容:
? 试验性质: 未经申报、未获伦理批准的秘密人体临床试验! 利用“仁爱健康计划”作为伪装!
? 试验对象: 贫民窟居民、码头工人、教会医院部分低收入患者,
通过“免费赠药”、“免费体检”招募。未签署知情同意书!未告知药物风险!
? 试验目的: 收集“康泰灵”在大规模人群中的“真实世界有效性”及“安全性数据”(重点监测长期副作用)。
? 试验方法:
? 分组: 对照组(安慰剂)、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剂量远超说明书)。
? 数据收集: 通过“体检”高频次、大容量采集血液、
尿液样本(远超常规),进行肝肾功能、凝血功能、
神经传导、基因筛查等深度分析!建立秘密数据库(编号管理)。
?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皮疹、头晕、恶心、出血、抽搐、器官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对死亡病例进行秘密尸检(取样)!
? 关键发现(陈博士批注):
? “高剂量组肝毒性发生率高达35%!不可逆肝损伤风险显着!”(红笔圈出)
? “肾毒性(蛋白尿、肌酐升高)发生率28%!急性肾衰竭案例频发!”(红笔标注)
? “神经毒性(抽搐、麻痹)在装卸工群体(接触原料?)中高发!
致死率高!”(红笔加粗)
? “凝血功能障碍(皮下出血、内脏出血)与剂量正相关!
机制不明!致命隐患!”(红笔感叹号)
? “发现未知代谢产物‘x-587’!毒性强烈!
多器官靶向损伤!疑似主要致死因子!”(红笔重重划出)
? “副作用数据被系统低估、篡改!临床报告严重失实!”(字迹颤抖)
? “良心难安!必须停止!数据…必须公开!”(最后一行,字迹潦草,力透纸背!)
结论: “康泰灵”根本不是什么“包治百病”的神药!
而是一种毒副作用巨大、甚至致命的半成品!
德康洋行为了加速上市、降低成本,不惜在法租界最底层的贫苦人群身上进行非法、不人道的秘密人体试验,
用他们的血肉之躯,铺就通往巨额利润的血腥之路!
陈启明博士,作为核心研究员,在良知与恐惧的煎熬中,
记录下了这血淋淋的真相,并试图揭露它!
林一的目光落在笔记碎片中反复提及的“x-587”字样上。
他立刻从工作台角落的证物袋中,取出一个小巧的玻璃称量皿——
里面盛放着从陈博士书房地板上、那些散落的纸屑缝隙中,极其小心地扫取到的微量灰白色粉末!
“就是它了…” 林一低语。他立刻将粉末进行精密溶解、过滤、浓缩。
关键比对实验:
1. 样本:
? A样: 陈博士笔记残留粉末提取物。
? b样: 阿毛、小梅、老张血液中提取的未知毒素(pound x-587)。
2. 分析手段:
? 高效液相色谱(hpLc): 使用与之前相同的c18反相柱和梯度洗脱条件。
? 结果: A样与b样在22.3分钟处均出现相同保留时间的宽峰!峰形一致!
? 质谱分析(Gc-mS):
? 总离子流图(tIc): A样与b样在22.3分钟处均出现主峰。
? 质谱图: 对主峰进行质谱扫描。A样与b样的质谱图完全一致!
分子离子峰 [m]? m\/z 587!碎片离子 m\/z 570, 452, 321, 234… 谱图高度重合!
? 高分辨质谱(hRmS): 精确分子量测定:587.2834!
确认分子式 c??h??N?o?!与pound x-587 完全一致!
? 荧光标记物检测: 使用hpLc荧光检测器(激发360nm,发射460nm)。
A样在22.5分钟处出现强荧光峰!与b样中检出的荧光标记物信号特征、保留时间完全一致!
结论:铁证如山!
陈启明博士笔记中残留的粉末,正是导致阿毛、小梅、老张死亡的同一种人工合成毒素——pound x-587!
这粉末,极可能是陈博士偷偷从实验室带出的样本,或是他分析残留物时留下的!
它是德康洋行非法试药、毒害人命的直接物证!
陈博士的失踪(甚至遇害),正是因为他掌握了这致命的秘密!
林一的目光从显微镜和色谱图上移开,转向工作台另一侧——
那里陈列着四张死亡剪贴画:腐烂的苹果、破碎的针筒、扭曲的锚链、枯萎的试管。
这些色彩斑斓、充满病态美感的“艺术品”,
是凶手冷酷的签名,也是指向其身份的重要线索。
林一拿起放大镜和强光手电筒,如同最精密的鉴证专家,开始对剪贴画进行物理溯源分析。
1. 纸张分析:
? 材质: 所有剪贴画均使用同一种重磅卡纸(300g以上),质地厚实挺括,表面光滑,略带纹理。
? 品牌溯源: 林一在画纸边缘不易察觉的角落,
发现一个极小的、压印的厂标——一只展翅的仙鹤!
经查证,这是法租界霞飞路“艺林堂”高档美术用品店的独家定制水印,
该店专供艺术家和高级设计工作室,价格昂贵!
2. 颜料\/墨水分析:
? 色彩区域: 林一用显微取样针,极其小心地从不同颜色的拼贴区域
(如腐烂苹果的暗红、脓液的黄绿、枯萎试管的灰褐)提取微量颜料颗粒。
? 成分检测(拉曼光谱): 分析显示,颜料主要成分为高级矿物颜料
(如朱砂、孔雀石、赭石)和合成有机染料(如偶氮染料),
混合阿拉伯树胶作为粘合剂。品质上乘,色彩饱和度高,耐光性好。
? 墨水(文字): 预告文字(如“巡捕房 韩笑探长 亲启”)使用黑色绘图墨水。
经与样本库比对,成分类似于德国“施德楼”品牌专业绘图墨水。
3. 剪报来源(核心突破):
? 拼贴元素: 剪贴画的主体图像(苹果、针筒、锚链、试管)并非手绘,而是从印刷品上剪裁下来的!
林一使用超高倍显微镜观察图像边缘的印刷网点。
? 网点特征: 所有主体图像的印刷网点呈现典型的铜版印刷特征(网点形状规则,角度一致)。
网点线数150线\/英寸,属于高精度印刷。
? 内容溯源: 林一仔细辨认被剪裁图像残留的背景文字或图案碎片。
? 腐烂苹果: 背景残留半个模糊的德文单词:“…Neben…”(副作用?)。
? 破碎针筒: 背景残留一个扭曲的化学分子式局部(与陈博士笔记中x-587结构部分吻合)。
? 扭曲锚链: 背景残留半个船运公司的Logo(模糊,但风格似德康)。
? 枯萎试管: 背景残留一行小字:“…deutsche Kang pharm…”(德康制药)。
? 期刊锁定: 这些印刷特征和残留内容,高度指向德康洋行内部发行的、
不对外公开的《德康医药研究通讯》(deutsche Kang medical Research bulletin)!
该期刊用于内部学术交流,印刷精美,内容包含前沿研究、药物数据、副作用报告等!
? 期号推测: 通过残留文字内容(如“Nebenwirkung”德文“副作用”)及分子式特征,
林一推断剪报可能来自近半年内的期刊,尤其关注含有“康泰灵”临床数据及副作用讨论的专刊!
结论: 剪贴画使用的高档卡纸来自“艺林堂”美术用品店;颜料\/墨水为专业美术用品;
最关键的是,主体图像均剪裁自德康洋行内部机密期刊《德康医药研究通讯》!
这几乎可以肯定:凶手能够接触到德康洋行核心资料!,
要么是内部人员(研究员、高管),要么是能潜入或获取内部资料的外部关联者(如商业间谍、复仇者)!
剪贴画不仅是死亡预告,更是凶手身份和动机的血腥名片!
林一站在工作台前,金丝眼镜反射着惨白的灯光。
他面前,是拼合后触目惊心的陈博士笔记,
是毒素匹配的铁证报告,是剪贴画溯源的分析结果。
冰冷的科学数据,勾勒出一幅完整而残酷的图景:
德康洋行利用慈善外衣,在贫民窟和码头搭建起一座座活体实验室;
陈启明博士在良知的煎熬中记录下血泪数据,最终成为试管里的又一个亡魂;
而那个隐藏在剪贴画背后的凶手,正用德康自己的秘密资料,
向世界宣告着这场由资本、贪婪和疯狂共同酿造的死亡盛宴!
韩笑推门而入,风尘仆仆,脸色铁青。
他看了一眼工作台上的证据,浅褐色的眼眸中燃烧着冰冷的火焰:“…找到陈博士了吗?”
林一缓缓摇头,目光落在笔记最后那句“良心难安!必须停止!数据…必须公开!”上。
他拿起一支试管,里面装着从陈博士书房提取的、残留着x-587毒素的微量粉末。
试管在灯光下,折射出冰冷而诡异的光芒。
“数据…在他手里…” 林一的声音低沉,
“…或者…在凶手手里…下一个预告…会是谁?”
试管里的亡魂,沉默着。而风暴,正以德康洋行为中心,席卷而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