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的时光,对于沈青云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回炉重造”。远离林峰具体事务的喧嚣,他得以在理论与思想的海洋中畅游,在与来自五湖四海同僚的碰撞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坐标系。
研修班组织了一次以“区域经济韧性构建”为主题的小组研讨。沈青云所在的小组,成员背景各异,讨论很快变得热烈。
他分享了林峰如何利用国家级试点政策,在传统产业“断腕”的同时,培育新兴产业“接骨”的经验。他谈到了设立负面清单、严格环保准入的阵痛,也谈到了由此带来的发展质量提升和民众认同感的增强。
然而,他的分享并未获得一致的赞同。来自东北某重工业城市的同学提出了质疑:“青云同志,你们的经验很有启发性。但林峰体量相对较小,历史包袱和我们这些老工业基地相比,还是轻一些。我们那里,一个大型国企的下岗职工安置问题,就可能牵扯到整个城市的稳定。‘绿色转型’的口号好提,但具体的路径,尤其是如何平衡‘保就业’和‘调结构’,难度是几何级数增长的。”
另一位来自中部农业大市的同学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看法:“我们面临的主要是‘发展不足’的问题。招商引资饥不择食,有时候明知有些项目环保评分不高,但为了税收和就业,也只能先接下来再说。像林峰这样有底气设置高门槛,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那个国家级试点的金字招牌和随之而来的资源倾斜。对于大多数普通地区,这种‘奢侈’的选择权其实很小。”
这些尖锐而现实的问题,让沈青云陷入了深思。他意识到,自己一度有些将林峰的经验“普适化”了。中国的国情复杂,各地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社会结构千差万别,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钥匙”。他将这些质疑一一记录下来,并在后续的发言中诚恳地表示:
“各位同志的批评很中肯,让我看到了林峰经验的局限性。的确,我们不能做刻舟求剑的蠢事。核心或许不在于具体模仿哪一条路径,而在于领悟其背后的方法论——如何在不同约束条件下,找到最适合本地实际、最能可持续地增进人民福祉的个性化方案。这其中,地方主官的担当、智慧和定力,至关重要。”
这种开放、谦逊而又不失自信的态度,赢得了小组成员的尊重。研讨结束时,那位东北的同学拍着他的肩膀说:“沈老弟,能听得进不同声音,还能从中吸收养分,就凭这一点,你将来的舞台小不了!”
为了强化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党校组织了一次短期的专题调研,沈青云所在小组分配到的课题是“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调研地点是邻省一个以陶瓷制造闻名全国的地级市。
在这里,沈青云看到了与林峰不同的景象。当地的陶瓷产业历史悠久,集群庞大,但也面临着设计落后、品牌附加值低、能耗污染较大等问题。当地政府正在大力推动“数字孪生工厂”、“个性化定制”和“电商直播”等新模式。
沈青云没有满足于听取汇报和参观样板企业。他利用晚上休息时间,独自一人“溜”到当地的陶瓷批发市场和物流集散地,与店主、货车司机、搬运工闲聊。从这些一线从业者口中,他听到了更真实的声音:数字化改造成本高昂,小企业难以承受;直播带货流量费水涨船高,利润空间被挤压;环保标准提升,让一些传统窑炉面临关停,老师傅的手艺面临失传……
一位满脸风霜的老搬运工对他说:“领导,那些花里胡哨的屏幕和机器是好看,但俺就觉得,烧窑的火候,还得是老师傅的眼睛和手最准。这些东西,机器能学得会吗?”
这句话给沈青云带来了深深的触动。返回党校后,他在调研报告中对“数字赋能”提出了更辩证的思考:“数字技术是强大的工具,但工具的使用必须与产业特性和人文传承相结合。在推动转型的过程中,要警惕‘技术至上’的倾向,必须关注技术变革带来的社会成本,关注传统技艺的保护与提升,关注普通劳动者的适应与转型。赋能,应该是为人服务,为产业增色,而不是冰冷的替代和颠覆。”
这份报告因其深刻的洞察和人文关怀,被选为优秀调研报告,在班级内传阅。沈青云的名字,进一步引起了教学管理部门和一些关注学员表现的“观察者”的注意。
调研归来后的一个夜晚,沈青云和王磊在校园里散步。月光如水,两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
王磊叹了口气,说:“青云,看了人家搞数字经济的架势,再想想我们那个山沟沟,心里真不是滋味。我们还在为修通一条能让大卡车进去的路发愁,人家已经在玩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了。这差距,感觉越拉越大。”
沈青云默默地点了点头,他能理解王磊的焦虑。他思考了一会儿,说道:“王哥,差距是客观存在,但不能因此乱了方寸。我记得我们林峰在最低谷的时候,也是看谁都像巨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后来想明白了,关键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自己比。找到自己最核心、最独特的优势,哪怕这个优势很小,把它做到极致。”
他顿了顿,继续道:“比如你们那里,生态环境好,农产品品质独特,这就是最大的资本。能不能不在工业上硬拼,而是围绕‘绿色、有机、原生态’做文章?把种植标准提上去,把品牌故事讲好,利用电商平台,直接把最优质的产品卖给都市里追求健康生活的人群?这同样是一种‘赋能’,是用现代营销和物流理念,赋能最传统的农业。”
王磊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你的意思是……弯道超车不一定非要追高科技,也可以是在我们自己擅长的赛道上,用新思维跑出加速度?”
“对!”沈青云肯定地说,“而且,贫困地区往往保留了更淳朴的民风和更完整的传统文化,这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和发展软实力。关键在于,我们这些当干部的,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更要有把这种‘美’转化为发展动能的能力和定力。”
这番对话,不仅开解了王磊,也让沈青云自己更加明晰。未来的道路,无论是回到林峰,还是走向更艰苦的地区,核心的竞争力,将不再是简单复制某种模式,而是这种基于深刻洞察和实事求是精神的“创造性转化”能力。
三个月的学习时光转瞬即逝,结业在即。班级里开始弥漫着一种离别与期待交织的情绪。同学们互相在纪念册上留言,交换联系方式,也私下猜测着彼此结业后的去向。
沈青云收到了不少“前程似锦”、“大展宏图”的祝福。但他内心却异常平静。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他对于“前程”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意味着职位的升迁,更意味着能力的提升、视野的开阔和肩负责任的加重。
他婉拒了几位同学提议的、结业后在京逗留几日“活动活动”的邀请。他知道,自己的根基在地方,在实践。无论是回林峰继续未竟的事业,还是接受组织新的安排,他都需要尽快回到一线去。
结业典礼前夜,他独自在宿舍整理笔记和心得体会。厚厚几大本,记录了他思想的轨迹和收获的精华。他翻看到自己写下的那几个关键词:“适应性”、“创造性”、“韧性”,还有后来补充的“人文关怀”、“辩证思维”。
他合上笔记本,走到窗边。京城璀璨的灯火在远处铺陈开来,那是一片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的广阔天地。
他并不知道明天之后,自己将去向何方。但他知道,经过这次淬火,他的内心更加笃定,他的脚步更加坚实。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去迎接任何未知的挑战,无论是在熟悉的林峰,还是在某个需要他去“发光发热”的、更为艰苦的新战场。
组织的安排,即将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