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子”集团的覆灭,在中江省乃至更高层面都引发了持续而深远的地震。一批隐藏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蛀虫”被连根拔起,政治生态为之一清。论功行赏,在此案中展现出过人胆识、坚定立场和卓越办案能力的沈青云,自然进入了组织部门重点考察的视野。
清源县的工作已步入正轨,灾后重建和生态产业园发展势头良好,王大山等一批经过考验的干部能够独当一面。就在沈青云准备带领清源迈向新台阶时,一纸调令,打破了他原有的轨迹
调令来自滨江市市委组织部,内容并非平级调动,而是“借调”——借调沈青云至滨江市公安局,担任局长助理,同时兼任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市扫黑办”)副主任。
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安排。局长助理虽非局领导班子正式成员,但地位特殊,通常被视为进入核心决策圈的预备步骤。而兼任市扫黑办副主任,则明确指向了当前政法系统的中心工作之一。
前来与沈青云谈话的,是市委组织部长和市政法委书记,规格很高。
“青云同志,这次借调,是市委和市政法委经过通盘考虑、慎重研究决定的。”政法委书记语气严肃,“‘老爷子’案虽然告破,但其盘踞多年,流毒尚未完全肃清,社会面上一些黑恶势力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能有余孽潜伏。我们需要一位政治过硬、敢于斗争,同时又熟悉基层和复杂案件情况的同志,去加强市公安局的力量,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
组织部长接过话:“你在清源的表现,尤其是在巨大压力下坚持原则、破局攻坚的能力,有目共睹。这次借调,既是重用,也是锻炼。希望你能跳出县级层面,在市一级的平台上,开拓视野,积累经验,特别是在协调各方、处理复杂政法事务方面,有所建树。”
沈青云心中明了,这是组织为他打开的一扇新的大门,也是一场更为严峻的考验。市公安局,那是真正的“刀把子”,权力大,责任更重,内部关系和外部环境也远比一个县复杂。
“感谢组织的信任和培养。”沈青云表态坚决,“我坚决服从安排,一定尽快转变角色,熟悉情况,在市局党委的领导下,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绝不辜负组织的期望。
滨江市公安局大楼气势恢宏,与清源县公安局不可同日而语。沈青云的到来,在市局内部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局长周卫国是位老公安,身材魁梧,声音洪亮,眉宇间带着一股不怒自威的煞气。他亲自接待了沈青云,态度不算热情,但也谈不上冷淡,保持着公事公办的礼貌。
“青云同志,欢迎啊。你的大名,我可是如雷贯耳。”周卫国开门见山,“局里情况比较复杂,扫黑任务重,压力大。你来了,主要精力就放在扫黑办那边,配合常务副主任,也就是刑侦支队的赵伟政委,把工作抓起来。有什么不清楚的,多向赵政委请教,也可以直接向我汇报。”
话虽如此,沈青云能感觉到一种无形的隔阂。他一个“外来户”,直接从县委书记任上空降过来,虽然级别是正处,但在论资排辈、讲究专业能力的公安系统,难免会引来一些审视和怀疑的目光。尤其是那位常务副主任赵伟政委,表面上客气,眼神里却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审视和……或许是一丝竞争意味?
沈青云的办公室被安排在扫黑办区域,与赵伟的办公室相邻。他带来的唯一“自己人”李卫国,因为在此次大案中功勋卓着,被正式提拔为清源县公安局局长,无法随行。在市局,沈青云几乎是一个“光杆司令”
沈青云没有急于烧“三把火”,而是沉下心来,一头扎进了厚厚的卷宗里。他需要快速了解滨江市黑恶势力的现状、特点,以及前期扫黑工作的进展和难点。
几天下来,他发现情况确实不容乐观。滨江市作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工业重镇,流动人口多,经济业态复杂,滋生黑恶势力的土壤依然存在。卷宗里记录了不少案件:有盘踞在建筑工地、砂石运输领域的“沙霸”、“石霸”;有控制部分农贸市场的“菜霸”、“市霸”;有通过“套路贷”非法敛财,进而暴力催收的犯罪团伙;还有渗透到娱乐场所,从事黄赌毒活动的恶势力。
这些案件,有的已经告破,但更多的线索查着查着就断了,或者抓到一些小鱼小虾,难以触及核心。许多卷宗里都隐约提到一个词——“保护伞”。虽然“老爷子”倒了,但谁又能保证,没有新的“保护伞”在暗中滋生?
一份关于城东“金湾娱乐城”多次被举报存在黄赌问题,但每次检查都“平安无事”的卷宗,引起了沈青云的特别注意。记录显示,最近一次联合检查前,似乎总有风声走漏
坐在办公室里看材料终究是隔靴搔痒。沈青云决定走出去,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听一听真实的声音。他没有通知分局和派出所,只带了扫黑办一名刚参加工作、背景相对简单的年轻干警小陈当司机和记录员。
他们走访了被“市霸”欺压过的菜农,听他们哭诉如何被强行收取高额的“管理费”;他们暗访了曾被“套路贷”逼得差点家破人亡的小企业主,了解犯罪团伙的作案手法;他们甚至以普通顾客的身份,深夜进入“金湾娱乐城”外围的酒吧,感受那里的氛围。
在一处正在拆迁的城中村,沈青云遇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她的儿子因为不愿接受极不合理的补偿条件,被一伙不明身份的人打伤,至今躺在医院。老人拉着沈青云的手,老泪纵横:“政府要拆,我们支持,可总不能让我们活不下去啊!那帮人凶得很,派出所来了人也管不了……”
听着老人的哭诉,看着周围破败的环境和远处已经立起的豪华楼盘广告牌,沈青云的心情异常沉重。发展经济、城市更新是好事,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如何杜绝黑恶势力与不法商人、甚至与内部腐败分子勾结,侵吞国家与百姓利益?这是他这个扫黑办副主任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问题。
基层调研归来,沈青云对滨江市的扫黑除恶形势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他梳理思路,向周卫国局长和赵伟政委做了一次详细的汇报,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选择群众反映最强烈、背后可能涉及“保护伞”的几起典型案件,如“金湾娱乐城”问题和城东拆迁领域的涉黑线索,作为突破口,成立专案组,集中攻坚。
“沈助理的想法很好,切中要害。”赵伟率先表态,但话里有话,“不过,‘金湾’那边情况比较复杂,牵涉面广,调查起来阻力不会小。城东拆迁那块,更是利益纠缠,盘根错节。我们需要周密部署,找准切入点,避免打草惊蛇。”
周卫国局长沉吟片刻,一锤定音:“就按青云同志的意见办!成立两个秘密侦查专班,‘金湾’那边由赵政委你亲自牵头,拆迁领域的线索,由青云同志负责。要注意保密,证据要扎实,行动要果断!有什么困难,直接向我报告!”
走出局长办公室,沈青云知道,真正的较量开始了。在市局这个大舞台上,他不仅要与明处的黑恶势力斗,还要警惕暗处的“保护伞”,更要协调好内部复杂的关系。这对他而言,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也是仕途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历练。
他站在市局办公室的窗前,俯瞰着滨江市的繁华景象。这片繁华之下,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黑暗与不公?而他,即将手持法律的利剑,去涤荡这些污浊。
新的征程,已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