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襄阳城墙西段。午后阳光斜照,城垛间堆着半人高的滚木与石块,几名兵士正弯腰搬运滚木,粗重的木头与青砖地面摩擦发出“咯吱”声。远处蒙古营地方向炊烟袅袅,风里裹着淡淡的尘土气,城墙上的旗帜在风里猎猎作响,透着几分备战的紧张。)
“哎哟,这滚木沉得跟灌了铅似的,每次扔下去就砸得稀碎,一天得耗多少根?”小兵李二柱扛着滚木的一端,脚步踉跄地往城垛挪,忍不住嘀咕出声,“要是给滚木两端栓上绳子,顺着云梯滚下去后再拉上来,不就能反复用了?”
他这话刚落,旁边正擦汗的老兵王三郎笑了:“你小子倒会想!可绳子往哪儿绕?往下滚时没个准头,万一偏了砸不到云梯,反而绊了自己人咋办?”
李二柱放下滚木,揉着发酸的肩膀,指着城垛后面:“我瞅着垛口后面能搭个架子,上面装个滑轮,绳子一头拴滚木,一头拉在手里。往下滚的时候不用探身,顺着云梯方向放绳就行;滚下去扫了人,往上拉时还能再刮一次——就算云梯没断,上面的人也早被清干净了,这不就废了它一架云梯?”
这话刚好被巡城路过的黄蓉听见——她依旧是文士装束,手里握着一卷城防图,闻言停下脚步,目光落在堆着的滚木上:“这思路倒有意思,能省不少木料,还能提高守御效率。”
李二柱见是“王军师”,慌忙站直身子:“小人就是随口瞎想,还没琢磨透……”
“瞎想也得有琢磨的劲儿。”黄蓉蹲下身,指尖敲了敲滚木两端,“你担心的‘滚木没顺云梯滚、掉下去被云梯压住’,倒不是难办。”她指着城垛间的缝隙,“可以在滚木滚落的位置,先装两根斜着的木轨,一头抵着垛口,一头对着云梯方向——木轨能卡着滚木,让它只能顺着云梯走,不会偏。”
她又起身走到垛口旁,比划着架子的形状:“滑轮架子得搭得稳,最好钉在城墙上的石榫里,绳子用浸过桐油的麻绳,耐磨还不容易断。另外,拉绳的兵士得配两个人,一个主拉,一个在旁边看方向——万一真被云梯压住,就先松点绳,让滚木顺着云梯侧面滑下来,再往回拉,别硬拽把绳子扯断。”
旁边的校尉听着,连忙点头:“军师说得是!这法子能试!今晚就找木工搭架子、装滑轮,明天一早拿废滚木先练手,琢磨透了再批量弄!”
黄蓉点点头,又看向李二柱:“你这脑子灵光,今晚跟着木工一起琢磨,有啥新想法随时说——守襄阳靠的不是光有力气,还得有这些巧心思。”
李二柱眼睛一亮,连忙应下:“谢军师!小人一定好好琢磨!”
风又吹过城墙,带着点凉意,却吹不散兵士们眼里的劲——一根滚木、两根绳子、一个滑轮,看似不起眼的巧思,或许就是守住这襄阳城的又一道底气。城墙上的旗帜依旧猎猎,而城墙下,关于守御的琢磨与准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