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用现代人思维重构黄蓉的行动逻辑,核心是跳出“个人影响皇权”的传统路径,转向“构建系统性能力”——利用她的才智、人脉和对局势的预判,在南宋现有框架外搭建“抗蒙生存体系”,而非寄望于改造腐朽朝廷,具体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放弃“控制皇帝”,转向“绑定核心抗蒙力量”
现代人思维的关键是“抓关键矛盾而非权力表象”。黄蓉需清醒认识到南宋皇权的弱势,转而聚焦两类能实际对抗蒙古的力量:
- 绑定地方强军与将领:利用“东邪传人”的江湖声望和智谋,主动投奔岳飞后人、孟珙等主战派将领(或培养像杨过这样的民间武力),不追求朝廷官职,而是以“战略顾问+后勤组织者”身份嵌入军队——比如用现代“数据思维”分析蒙古骑兵的行军规律(如补给线弱点、迂回路线),帮宋军设计“针对性防御战术”(如依托山地\/江河构建“弹性防御圈”,而非死守孤城);
- 链接江南士绅与商人:用“利益绑定”替代“道德说教”——向江南富商说明“蒙古灭宋后商人资产必被掠夺”,说服他们出资组建“民营后勤队”(如改良漕运船只、建立短途驿站),同时用“分红模式”吸引士绅投资“军粮种植”(如推广双季稻、改良农具提升产量),解决宋军“缺粮”的致命问题,形成“商人出钱、士绅出地、军队出力”的利益共同体。
第二步:用“技术降维”弥补南宋短板,而非依赖制度改革
现代人思维强调“用技术解决资源瓶颈”,黄蓉可依托其“博学多识”(结合现代常识),在南宋技术基础上做“微创新”:
- 改良军事技术:不追求“发明枪炮”,而是聚焦“低成本高效防御”——比如用“杠杆原理”设计简易投石机(提升射程和精准度),用“油脂+硝石”制作早期燃烧弹(对抗蒙古骑兵的冲锋),甚至指导士兵挖掘“网状战壕”(延缓骑兵速度,为步兵弩箭争取时间);
- 重构信息传递体系:利用江湖门派(如丐帮)的“传讯网络”,建立“分层信息链”——基层用“暗号+信鸽”传递短途情报,中层用“密码信件”(如黄蓉设计的独特字符)传递关键指令,避免被蒙古截获,解决南宋“情报滞后、指挥脱节”的问题。
第三步:建立“抗蒙统一战线”,延长南宋生存窗口
现代人思维注重“全局战略而非单点对抗”,黄蓉需推动南宋跳出“单打独斗”:
- 联络蒙古内部反对力量:利用对蒙古部落矛盾的了解(如蒙古与西夏、金残余势力的冲突),派人暗中联络被蒙古压迫的部落(或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权力斗争),用“提供粮食、武器”为筹码,挑动蒙古内斗,为南宋争取“改革缓冲期”;
- 稳固“宋-大理-吐蕃”联盟:亲自前往大理、吐蕃,用“共同抗蒙”的利益说服当地政权——比如向大理承诺“战后开放江南贸易”,向吐蕃提供“中原医术”,构建“南方防线”,避免蒙古从云南迂回包抄(这是蒙古灭宋的关键路线之一),为南宋保住“后方基地”。
简言之,用现代人思维的黄蓉,核心是“不与腐朽系统死磕,而是在系统外搭建‘抗蒙生态圈’”——她的才智用于“战略设计”,美貌用于“外交联络”(如与大理王公、吐蕃首领建立信任),博学用于“技术改良与资源整合”。最终目标不是“收复失地”(短期不现实),而是“让南宋在蒙古的压力下活更久”,等待蒙古内斗、统治力衰退的机会——这才是符合南宋实际条件的“最优解”,而非寄望于“一人改变王朝命运”。
资用敌械:黄蓉善用缴获固防线
黄蓉在肃清蒙军营内残敌后,第一时间便命校尉带人清点缴获物资,尤其将蒙古弓箭、箭囊与配套器械单独归类,短短半个时辰便整理出近千张蒙古复合弓、三万支铁羽箭,还有数十套弓臂保养工具——这些装备恰好能填补宋军远程火力的缺口,她当即定下“分类改造、精准分配”的用法,让敌械为己所用。
第一步:改造适配,补宋军弓箭短板
蒙古复合弓射程远、拉力强,却因弓臂弧度与宋军常用的神臂弓不同,普通宋兵难以熟练操控。黄蓉立刻召来营中擅长木工的士兵,带着人用蒙军遗留的兽皮、牛角片调整弓臂张力:
- 对拉力过强的复合弓,削薄弓梢处的木层,再裹上浸过油脂的羊皮,既降低操控难度,又能防止弓臂受潮开裂;
- 将蒙古箭的铁镞打磨锋利,替换掉宋军箭支上磨损的箭头,同时把蒙军的皮制箭囊改造成“双层插箭袋”,让弩手能同时携带神臂弓箭与蒙古箭,应对不同距离的作战需求。
改造完成后,她特意让十名擅长射箭的宋兵试射——调整后的蒙古复合弓,射程虽比原版略减,却能让宋兵轻松拉满,搭配锋利的铁镞,穿透力甚至比宋军原有弓箭强三成,足以击穿蒙古骑兵的皮甲。
第二步:分层分配,强化防御与机动
黄蓉没有将缴获的弓箭平均分配,而是根据不同部队的职能精准调配:
- 守城部队:将六百张改造后的复合弓、两万支箭分配给樊城城头的弩手,让他们依托女墙,用蒙古弓的远射程压制蒙军后续可能的攻城器械,弥补神臂弓数量不足的问题;
- 夜袭小队:挑选两百张轻便的蒙古短弓、五千支箭,交给负责夜间袭扰的轻甲锐卒——短弓便于携带,适合在芦苇丛、树林中机动射击,正好用来伏击蒙军的补给小队;
- 重甲步卒辅兵:剩下的两百张复合弓与五千支箭,分给重甲步卒身后的辅兵,让他们在步卒推进时,用弓箭掩护侧翼,防止蒙古散骑偷袭,形成“步卒扛线、辅兵射箭”的协同阵型。
第三步:留储备用,应对长期作战
分配完毕后,黄蓉还特意留下五十张完好的蒙古复合弓与配套工具,交给军械营保存:“蒙军援军迟早会到,这些弓留着当‘样品’,让工匠照着仿制,再教士兵们保养之法——往后缴获的敌械,都要这么改、这么用,才能越打越有底气。”
一旁的吕文德看着士兵们熟练地摆弄改造后的蒙古弓箭,忍不住叹道:“军师不仅会打仗,还会‘变废为宝’,蒙军要是知道自己的弓箭成了咱们的利器,怕是要气歪了脸!”黄蓉笑了笑,目光落在营外汉江的方向:“能用敌人的东西打敌人,才是省力气的法子——等他们援军到了,咱们就用这些弓箭,再给他们一个下马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