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泵车的轰鸣声在空旷的工地上回荡,钢梁与模具碰撞发出金属的震颤。陆轩站在围挡边缘,目光如铁,直直盯着那辆缓缓驶来的黑色商务车。车牌尾号清晰可见,与刘猛惯用的车辆一致。风卷着尘土掠过他的西装下摆,他没有后退半步,也没有抬手示意安保上前,只是静静地站着,像一座不可撼动的山。
车门打开,刘猛走下车,嘴角挂着惯有的冷笑,目光扫过工地中央正在浇筑的地基,又落在陆轩身上:“陆总,好大的阵仗啊。这地基打得深,就不怕底下压不住?”
陆轩迎上前两步,声音不高,却穿透了机械的喧嚣:“刘总大驾光临,是来参观,还是来捣乱?若是前者,我让人带你转一圈;若是后者——”他侧身一让,胡军已带着六名安保人员列队而立,眼神冷峻,“他们等你很久了。”
刘猛脸色一沉,冷哼一声:“我只是路过,看看你们樊星阁是不是真能在这片地上立起个‘研究院’。”他环视四周,语气讥讽,“就这条件,搞研发?别到时候连电路都接不通。”
“电路通不通,不用你操心。”陆轩淡然道,“倒是你的人,最近在启明采购部搅风搅雨,现在又出现在我工地门口,是想把合作的路,一条条堵死?”
刘猛眼神微闪,随即咧嘴一笑:“陆轩,你太把自己当回事了。这行当里,谁不是各走各路?我能让你建,也能让你塌。”
陆轩笑了,笑意却不达眼底:“那你今天就试试看。”
两人对峙片刻,刘猛终究没再往前一步。他抬手拍了拍陆轩的肩,力道不轻:“好戏,我等着。”说完转身登车,引擎咆哮而去,卷起一阵尘烟。
陆轩望着远去的车影,缓缓收起笑意。他拿起对讲机:“李刚,地基浇筑完成后,立即启动防震加固工程。所有核心区域,钢筋密度提升百分之十五。”
“明白!”对讲机里传来干脆的回应。
他收起对讲机,转身走向主楼框架。工人们正将最后一根承重柱的模具吊起,阳光斜照在钢架上,反射出刺目的光。技术组的几名工程师围在三维扫描仪旁,反复校准数据,确保立柱垂直度误差控制在0.5度以内。一名年轻技工蹲在设备旁,额头沁汗,手指在控制面板上快速操作,嘴里念叨着:“再调0.03度,再偏一丝都不行。”
“这设备,是我们未来的命脉。”陆轩走到他身后,声音沉稳,“它准一分,我们的方案就多一分说服力。”
技工回头,见是陆轩,连忙起身。陆轩摆手示意他坐下:“继续。我就是来看看,你们有没有把‘精确’二字,刻进骨子里。”
技工点头,重新投入调试。陆轩站在一旁,目光扫过整片工地。主楼框架已成型,玻璃幕墙正在安装,内部管线铺设同步推进。网络布线组在地下通道穿梭,安防系统已完成初步布控。一切都在按计划推进,没有拖延,没有混乱,只有钢铁与混凝土交织出的秩序。
三天后,研发中心主楼封顶。
清晨六点,阳光洒在崭新的建筑外墙上,玻璃幕墙如镜面般映出天空的湛蓝。工地外围已清理干净,红毯铺就,拱门高立,横幅上写着“樊星阁·启明联合研发中心揭牌仪式”。启明方代表徐峰也已到场,身旁站着技术总监与采购负责人。双方团队列队而立,气氛庄重而热烈。
陆轩站在主礼台前,西装笔挺,目光沉静。他接过话筒,声音不高,却清晰传遍全场:“三个月前,有人问我,樊星阁凭什么搞研发?我说,凭我们敢想,敢干,更凭我们从不退让。”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今天,这座楼立起来了。它不是钢筋水泥的堆砌,而是信念的落地。我们不靠施舍,不靠妥协,靠的是每一次对精度的执着,对合作的坚持,对未来的野心。”
台下掌声雷动。
徐峰走上前,与陆轩并肩而立,共同揭开红绸。金色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樊星阁·启明联合研发中心”。闪光灯此起彼伏,记者们迅速记录下这一时刻。
仪式简短而有力。结束后,陆轩没有停留,直接带领核心团队进入研发中心三楼会议室。会议桌已摆好,投影仪亮起,白板上贴着“研发目标规划”六个大字。
“目标,不是口号。”陆轩站在白板前,目光扫过赵宇、孙明、李刚、胡军以及技术组骨干,“它必须具体,可执行,能衡量。”
赵宇翻开文件:“短期目标,我们建议聚焦绿色能源集成系统,三个月内完成第一代模块化施工平台原型开发。”
“时间太紧。”一名工程师皱眉,“硬件适配、算法优化、压力测试,至少需要五个月。”
“那就把五个月的事,压缩到三个月。”陆轩语气坚定,“我们不是在做常规升级,是在打破行业标准。误差控制、响应速度、能耗比,每一项都要做到业内顶尖。”
孙明补充:“资金方面,我们已预留专项研发预算,设备采购按计划完成,服务器集群今晚就能上线。”
“但人员呢?”另一名技术主管开口,“启明只派了两名外围工程师,核心算法团队至今未介入,我们单方面推进,后期对接会有断层。”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
陆轩走到窗前,望着楼下正在调试设备的技术团队:“他们不来,我们就自己上。短期目标,由我们主导;长期目标,才是真正的联合突破。”
他转身,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长期目标——三年内,推出全球首个全自主绿色能源施工体系,实现从设计、建造到运维的全链条智能化。”
“这不只是技术突破。”他声音渐扬,“这是重新定义行业规则。谁掌握这套体系,谁就掌握未来十年的绿色基建话语权。”
“可启明会同意吗?”有人低声问。
“他们现在不同意,不代表以后不会。”陆轩目光如炬,“当我们拿出第一份成果,当我们的系统比他们的快30%,成本低40%,他们会主动找上门。”
李刚咧嘴一笑:“那就让他们看看,什么叫‘樊星阁速度’。”
会议持续了两个小时。最终,短期目标定为:三个月内完成模块化平台原型开发,六个月内实现试点项目落地;长期目标则明确为全自主绿色能源施工体系的自主研发与全球推广。
散会后,陆轩独自留在会议室。他走到白板前,凝视着那行“全自主绿色能源施工体系”,久久未动。
手机震动。
是马亮的消息:“启明技术总监办公室今早召开紧急会议,关键词:‘算法共享试点’‘跨部门协作评估’‘外部合作优先级调整’。”
陆轩盯着屏幕,嘴角微扬。
他转身走向窗边,俯瞰整座研发中心。工人们仍在忙碌,设备调试的指示灯闪烁不停,服务器机房的冷却系统发出低沉的嗡鸣。这座建筑,正在苏醒。
他拿起对讲机:“林娜,通知所有研发组,今晚八点,召开第一次技术协调会。主题——绿色能源模块的初始架构设计。”
“收到。”对讲机里传来清脆的回应。
陆轩收起对讲机,走向电梯。电梯门即将关闭的瞬间,一名技术员匆匆跑来,手里抱着一台调试日志记录仪。
“陆总,刚发现三维扫描仪的校准参数有个微小偏差,我们正在重新校验。”
陆轩点头:“查清楚,别放过任何细节。”
电梯门缓缓合拢,镜面映出他沉静的面容。
楼下,服务器机房的指示灯由黄转绿,第一组数据流开始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