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复卦象解
此卦唐太宗归天,卜得之,七日复还魂也。
图中:
官人乘车,上两只旗,堠上东字, 一 将持刀立, 一 兔 一 虎。
淘沙见金之课 反复往来之 象
万物无剥尽之理,故剥极必复来。复为之序卦。此卦一阳生于五阴之下,有阴极生阳象, 如同冬至极寒,则必生阳,亦同。雷在地下,有复生之象,外顺内动,此为复之始。
卦图象解
一、官人乘车:使节也;车姓、连姓也;军队也;官大也;调职也。
二、上两只旗:斗也;将、帅也;一方之主也。
三、堠上东字:猴发木形人。东:有心约束,十八日至。十日来人封侯象。
四、一将持刀立:武威之人,司法执行人。
五、一兔:肖兔之人,刘姓之人。
六、一虎:肖虎之人,王姓之人。
此卦云:君子之道,既消而复,始复必不能力胜小人,必待其朋类渐盛,协力致胜可也。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星空中,《周易》始终如北斗般高悬,而其中的地雷复卦(?),更是被历代术士与文人涂抹上层层神秘色彩,仿佛一枚藏着宇宙终极奥秘的\"超级密码\"。从汉代京房的纳甲筮法到宋代邵雍的梅花易数,从江湖术士的街头卦摊到朝堂之上的国运占卜,复卦始终占据着特殊地位。它既被视作王朝兴衰的预警器,又被当成个人命运的指南针,甚至被曲解为能逆转生死的秘术宝典。这种近乎狂热的崇拜,源自其卦象中潜藏的阴阳消长之理,更离不开后世不断叠加的谶纬附会。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会发现这枚\"宇宙密码\"的真实面目,远比传说中更加复杂而深刻——它既是古人对自然节律的哲学思考,也是特定历史语境下权力运作的符号工具,更是中国人面对困境时的心理安慰剂。
一、卦象\"神\"韵:一阳来复的宇宙节律与生命隐喻
《周易·序卦传》以\"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的论断,为复卦奠定了\"穷极而返\"的哲学基础。作为通行本六十四卦的第二十四卦,复卦上承象征剥落的剥卦(?),下启预示无妄的无妄卦(?),在卦序链条中扮演着\"否极泰来\"的关键角色。其卦象结构尤为特殊:下卦为震(?),象征雷动;上卦为坤(?),代表地顺。最底层初九为唯一阳爻,上面叠压着五个阴爻,恰似一颗火种在厚土深处悄悄燃烧,又像蛰伏的惊雷在大地怀抱中积蓄力量。这种\"一阳生于五阴之下\"的格局,被汉代易学家郑玄诠释为\"阳气始动于黄泉,播施万物\",后世更衍生出\"剥极必复\"的宇宙铁律之说。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僧一行在《大衍历议》中,曾将复卦爻变与天文历法精密对应,指出\"复卦初爻,应冬至日躔斗二十一度\",使这一哲学符号获得了天文学的实证支撑。
复卦的核心要义\"一阳来复\",在历代易学家的阐释中呈现出令人惊叹的思想深度。《彖传》以\"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的叩问,将初九阳爻提升至宇宙本体论的高度。王弼在《周易注》中进一步发挥:\"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这种\"以无为本\"的解读,将复卦的\"回归\"本质从简单的循环论提升为螺旋上升的发展观。程颐在《伊川易传》中则强调其道德属性:\"阳,君子之道,故复为反善之义。初爻乃复之始,复之主也。\"在这里,\"一阳来复\"既是宇宙节律,也是道德觉醒的隐喻。
内动外顺的卦象结构,暗含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生存智慧。内卦震为雷,《说卦传》称\"震,动也\",象征着君子内心的警醒与奋发。东汉荀爽注曰:\"震为动,阳动而行。\"这种内在的刚健品格,需要外化为坤卦的柔顺之德——《象传》所谓\"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正是对这种外顺姿态的生动写照。明代来知德在《周易集注》中举例说明:\"如舜之耕稼陶渔,孔子之周游列国,皆是内有震之刚,外有坤之顺。\"这种\"内震外坤\"的处世哲学,在专制皇权下演变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存策略,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腾。
复卦与时令物候的精密对应,展现了古人卓越的系统思维能力。冬至时节\"阴极阳生\"的自然现象,被视作复卦最直观的天象呈现。西汉《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冬至之日,日在斗柄,昼最短,夜最长,阴阳争,死生分。\"与\"冬至一阳生\"的物候特征高度契合。北宋理学大家邵雍的《冬至吟》更是将这种对应推向极致:\"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诗中\"天心\"一词,直指复卦所蕴含的宇宙意识。清代江永在《河洛精蕴》中进一步考证,指出复卦六爻对应二十四节气中\"冬至到惊蛰\"的六个节气,其中初九爻正应冬至,六二爻应小寒,六三爻应大寒,六四爻应立春,六五爻应雨水,上六爻应惊蛰,形成完整的物候流转体系。这种将卦象、历法、物候熔于一炉的智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堪称独步。
二、图解\"神算\":象数体系的建构与政治隐喻的植入
当复卦从哲学符号演变为占卜工具,其卦象便被层层解构为充满象征意义的\"密码箱\"。这种图解传统始于汉代京房的\"纳甲说\",经宋代陈抟的\"太极图\"、明末清初来知德的\"错综互变说\"不断丰富,最终形成一套庞大而复杂的象数体系。在这套体系中,复卦的每一爻、每一位都被赋予特定的吉凶寓意,而其中最具政治色彩的,莫过于\"官人乘车\"的图像解读。
\"官人乘车\"的象征体系,本质上是历代统治阶级对天命观念的视觉化建构。在汉代谶纬文献《易纬乾凿度》中,已出现\"帝乘车,驾六龙\"的记载,将君主出行与《乾》卦六爻相联系。而复卦的\"官人乘车\"图,则通过\"车\"这一载体,巧妙融合了\"天命转移\"与\"权力更迭\"的双重意涵。在唐代敦煌写本《周公解梦书》中,\"梦见乘车入门者,得官位\"的占辞,揭示了车驾与官位的深层关联。更值得玩味的是唐太宗\"七日还魂\"的传说——据《隋唐嘉话》记载,太宗临终前曾召术数大师袁天罡卜卦,得复卦后袁天罡解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七日来复,天行也。陛下当七日而苏。\"这一记载虽属后人附会,却精准抓住了复卦\"七日来复\"的爻辞特征(《复》:\"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将帝王生死与天道循环捆绑,强化了皇权神授的观念。
\"上立双旗\"的图像解读,则折射出传统政治文化中\"名份\"与\"实力\"的辩证关系。旗作为权力象征,早在《周礼·春官·司常》中就有系统记载:\"王建大常,诸侯建旗,孤卿建旜,大夫士建物。\"不同形制的旗帜代表不同等级的权力。复卦图解中的\"双旗\",在宋代象数派易学中被解读为\"阴阳二旗\",象征君子与小人、正道与邪道的势力对峙。朱熹在《周易本义》中引程颐语:\"复卦之时,阳气始生,而阴气尚盛,小人未衰,君子之道初复,故当谦柔自守,待时而动。\"这种解读将政治斗争转化为阴阳消长的自然过程,为士人阶层在逆境中的生存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明代军事着作《武备志》更将复卦双旗与兵法联系:\"凡行军,当察复卦之象,左旗示仁,右旗示勇,仁勇兼备,可破强敌。\"这种跨界诠释,展现了易学符号强大的适应性与扩展性。
\"堠上东字\"的方位密码,蕴含着古人对时空秩序的独特认知。\"堠\"本指古代驿站旁记里程的土堆,后演变为地理方位的标志物。复卦图解将\"东\"字置于堠上,与《周易·说卦传》\"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的说法遥相呼应。东方作为太阳升起之地,在五行体系中属木,主生发之气,故被视为吉祥方位。汉代谶纬文献《春秋考异邮》曰:\"冬至阳萌,夏至阴萌,阴阳之始,万物之宗。\"将冬至(复卦之时)与阳气萌动、东方生发联系起来。邵雍\"冬至子之半\"的诗句,更是将时间(冬至)、空间(东方)、数理(子,地支第一位)熔铸为有机整体。这种时空一体的思维模式,在复卦占验中发展出\"方位应期\"之说——如\"东行十八日得贵人\"、\"东方十日有佳音\"等占辞,将抽象的时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体现了实用理性与神秘思维的奇妙融合。
\"将持刀立\"的武力符号与\"一兔一虎\"的生肖隐喻,则反映了传统社会对刚柔相济、恩威并施治国理念的追求。\"将持刀\"在卦象解读中既象征\"以刑去刑\"的司法权威,也代表\"以武止戈\"的军事智慧。东汉王符在《潜夫论》中说:\"法令者,君之所执,将之所杖也。\"将法律与武力视为治国的两大支柱。复卦将这种理念形象化,暗示君子在\"阳微阴盛\"之时,既要如猛虎般保持威严,又要如狡兔般谨慎行事。生肖与姓氏的关联则体现了古老的巫术思维——汉代《焦氏易林》中已大量出现\"虎啸生风,龙兴云雨\"、\"兔奔犬驰,各有所趋\"等将生肖与吉凶关联的占辞,复卦图解进一步将兔(卯木)与东方、仁德关联,将虎(寅木)与西方、武力关联,形成一套以生肖为中介的人际认知框架。这种框架虽缺乏逻辑依据,却在民间社会有着深厚影响,成为传统识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大道\"忽悠\":处复智慧的生存哲学与权力策略
复卦所揭示的\"剥极必复\"规律,在传统社会不仅被视为宇宙法则,更被提炼为一套完整的生存智慧与权力策略。这套策略在不同语境下呈现出不同面貌:对失意士人而言,它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心理慰藉;对在野君子而言,它是\"潜龙勿用,待时而动\"的行动纲领;对统治阶级而言,它则是\"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统治警示。这种多维度的解读空间,使复卦成为贯通宇宙哲学、人生哲学与政治哲学的思想枢纽。
\"天道循环\"的永恒信念,为身处逆境者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周易·系辞传》\"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的论述,构建了周而复始的宇宙模型。复卦作为这一模型的微观呈现,其\"反复其道,七日来复\"的爻辞(《复》:六二)被汉代易学家京房解读为\"天之大数,不过七日\",将自然节律精确化、神圣化。北宋程颐在《伊川易传》中进一步将这种自然规律道德化:\"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小人则唯利是图,不知祸败之将至。故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这种解读将\"复\"从自然现象升华为道德自觉,为士人在困境中坚守操守提供了形而上的依据。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在被革职返乡后,仍抱持\"否极泰来\"的信念,创办东林书院,讲授\"知行合一\"之学,其精神支柱正是复卦\"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
\"阳微阴盛\"时的\"乌龟战术\",展现了传统政治智慧中\"柔能克刚\"的生存辩证法。复卦初九阳爻虽为\"复之主\",但毕竟势单力薄,面对五阴爻的压制,最佳策略不是硬碰硬的对抗,而是《彖传》强调的\"刚反动而以顺行\"。这种策略在历史上演变为\"韬光养晦\"的生存艺术——如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卧薪尝胆,刘备寄人篱下时的\"种菜韬晦\",都是对复卦智慧的生动践行。王弼《周易注》深刻指出:\"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这种\"以静制动\"、\"以柔养刚\"的智慧,不仅是政治斗争的策略,更成为中国人处世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蓄养朋类\"的团队策略,则体现了儒家\"和而不同\"的社群理念在易学中的结晶。复卦六五爻\"敦复,无悔\"的爻辞,被汉代郑玄注解为\"敦厚中正,复从道也\",强调君子在复归过程中应保持宽厚包容的品格,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正是对\"蓄养朋类\"精神的升华——他在《岳阳楼记》中呼吁的\"进亦忧,退亦忧\",实质上是要求士人无论身处顺境逆境,都要坚守\"忧乐天下\"的初心,积蓄道德资本与社会资本。明代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则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内在德性与外在事功紧密结合,完美诠释了复卦\"内震外坤\"、\"蓄养朋类\"的实践智慧。这种智慧在当代企业管理中仍有借鉴意义——如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模式\",强调每个小单元(类似复卦初九)的活力激发,通过全员参与(蓄养朋类)实现企业整体复兴,正是对复卦团队策略的现代演绎。
四、历史\"闹剧\":权力话语中的复卦叙事与文化建构
唐太宗李世民\"七日还魂\"的传说,虽然在正史中并无记载,却在笔记小说与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成为解读复卦神秘性的经典案例。据南宋《太平广记》引《感定录》记载:\"唐太宗病笃,召李淳风卜卦,得复卦。淳风奏曰:'雷在地中,复。陛下阴病阳困,得此卦,七日当复苏。'后果如其言。\"这一故事巧妙融合了《复》卦\"七日来复\"的爻辞特征与中医\"阴平阳秘\"的病理观念,将帝王生死与天道运行捆绑,构建出\"君权神授\"的象征性叙事。在唐代政治话语体系中,这种叙事具有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它既解释了皇权更迭的合理性(如武则天称帝前制造的\"神鸟祥瑞\"),又强化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统治合法性。
复卦在历史重大转折点上的政治应用,更凸显其作为权力符号的建构功能。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前夜,据《宋史·太祖本纪》记载:\"是夕,军中知星者苗训引门吏楚昭辅视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这里的\"日下复有一日\",正是复卦\"一阳来复\"的天象隐喻,将政权更迭解释为\"天命所归\"的自然过程。明代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前,曾令谋士姚广孝卜卦,得复卦后姚广孝解曰:\"复者,阳气复萌,万物更新之象。燕王当承天命,复还大统。\"这种解读将军事叛乱转化为\"拨乱反正\"的正义之举,为朱棣夺取皇位提供了舆论支持。这些案例表明,复卦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政治需求不断被重构与诠释。
复卦在民间信仰中的变异,则展现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互动融合。在明清时期的民间劝善书《太上感应篇图说》中,复卦被简化为\"浪子回头金不换\"的道德说教;在戏曲舞台上,《目连救母》中\"地狱救母\"的情节,被诠释为复卦\"返本归元\"的宗教隐喻;在武术文化中,太极拳\"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练功口诀,更是复卦\"柔能克刚\"理念的身体实践。这种从哲学符号到生活智慧的转化,使复卦超越了单纯的占卜功能,成为塑造中国人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的文化基因。正如清代学者焦循在《雕菰楼易学三书》中所言:\"《易》者,圣人教人改过迁善之书也。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正示人以过则勿惮改,迁善不倦之义。\"这种将易学伦理化、生活化的解读,使复卦的智慧渗透到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
《易》之复卦,就像混沌里的第一缕微光,说宇宙万物都在“剥 - 复”的律动里转圈圈。图解里官旗飘飘、堠台耸立、将威严守、兔虎藏猫猫,全是天道在人间舞台投下的“神秘影子”。君子要是悟了这个,就得明白“冬日之寒终有尽”,在最暗的时候像大地一样安静,像惊雷一样憋大招。等“朋类渐盛”、天时合适,就能“协力致胜”、重现光明,这哪是人力强求,分明是参透阴阳消长后对天命流转的“超级顺应”,说得好像谁都能当命运的操盘手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