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漫进蚕棚,苏清寒就和阿禾搬出了柳玄留下的旧竹架——架杆是老楠竹做的,表面包着层浅褐包浆,每根杆上都刻着“蔟距一尺,层高两尺”的细痕,是当年专门为方格蔟搭的。“先把架脚埋进棚角的土里,要稳,不然蔟片晃,蚕吐丝会断。”她扶着架杆,阿禾拿铁铲培土,没一会儿,三排竹架就立得笔直。
张叔扛着捆旧桑丝绳赶来时,李婶已经在挑熟蚕了。她手里的旧竹勺圆润光滑,勺头沾着点石灰粉:“熟蚕要‘三看’——看胸部透明、看腹足收缩、看爬动缓慢,这样的蚕上蔟才肯吐丝。”说着把挑出的熟蚕轻轻放进方格蔟孔眼,“每个孔眼只放一条,多了会结双宫茧。”
阿禾刚放完半片蔟,就发现有几条蚕从孔眼里爬出来,急得直搓手。苏清寒拿起柳玄的《大蚕分养录》,翻到夹着桑皮的那页:“撒点嫩桑屑!”她指着批注,“熟蚕认桑叶味,撒点屑能让它们安心待在孔眼里。”阿禾赶紧取来晾透的桑叶揉碎,撒在蔟片上,果然,爬出来的蚕又慢慢爬回了孔眼。
陈婶挎着小竹篮走进来,里面是最后一批嫩桑叶——叶片小巧,叶脉细软。“熟蚕虽少食,但上蔟前得喂顿‘定心桑’,不然会乱爬。”她帮着把桑叶撒在蚕箔边缘,“俺刚在棚外见周叔了,他正给蔟架周围撒石灰,说要防蚂蚁爬进来。”
周叔推着消毒壶进来时,竹架上已经挂满了方格蔟。“蔟架周围得喷遍防蚁药,这是柳前辈传的方子,用艾草煮水加雄黄,不伤蚕还管用。”他握着壶柄,水雾细密地落在地面,“蚕沙也清干净了,堆在棚外发酵,明年能当桑园的肥料。”
张叔忽然发现最前排的蔟架有点晃,赶紧从兜里掏出旧竹楔子——是照着柳玄的旧样削的,一头尖一头宽。“把楔子钉进架脚缝里,老楠竹吃劲,钉进去就稳了。”他挥着小锤子,“你看这柳前辈的竹架,用了这么多年,杆都没裂,就是得靠这楔子调稳。”
日头偏西时,上蔟终于做完了——三排竹架上,方格蔟整整齐齐,每个孔眼里都卧着条熟蚕,有的已经开始吐细丝,银亮亮的缠在孔眼边缘。苏清寒摸了摸旧竹架的刻痕,忽然说:“接下来三天要关小窗,保持棚里干燥,温度别超24c,这样丝才白。”
阿禾站在蔟架旁,看着熟蚕慢慢蜷缩身体,细丝越吐越多,心里忽然踏实起来。棚外,陈婶在收拾竹篮,张叔在检查蔟架,周叔在清理工具,风里没有了桑叶的清香,却多了丝的淡润——他忽然懂了,从三龄蚕调温到五龄上蔟,从旧桑笼到方格蔟,从邻里援手到老法子传承,这些点点滴滴,都是养蚕人盼着茧成的心意。
傍晚,苏清寒把旧铜温湿度计挂在蔟架旁,指针稳稳停在23c,干湿差4c。她轻轻盖上棚帘,小声说:“等三天,就能摘茧了。”阿禾点点头,看着棚帘上的竹影,仿佛已经看到了满架雪白的蚕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