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雨水总来得急,连下两日后,桑苗长得愈发旺盛,枝条却往旁斜着伸,有的甚至被雨压弯了腰——最细的枝条才拇指粗,却顶着五六片叶,风一吹就晃,若不及时固定,等结桑葚时,怕是要压断枝。
阿禾蹲在圃边,扶着根歪倒的枝条,愁得直叹气:“苏师姐,这枝长得太快了,又细又软,绑上绳子怕勒伤皮,不绑又要倒,可怎么办?”他手里攥着段麻绳,试了几次都不敢系紧,生怕把枝条勒出印子。
苏清寒转身往储物间的竹筐堆走,最底下压着捆泛黄的旧竹篾——是柳玄当年用桑枝劈编的,篾条柔韧,表面磨得光滑,每根篾尾都刻着“宽篾护皮,松绑半指”的小字,旁边还放着把旧木尺,尺面标着“枝距一尺,疏而不密”的刻度,尺尾贴着张桑皮纸,是柳玄的笔迹,写着“绑枝选雨后晴日,枝身软易塑形”。
“这篾是桑枝做的,不伤皮,绑的时候按木尺量间距,别太密。”苏清寒拿起根竹篾,绕着枝条轻轻打了个活结,松紧刚好能塞进一指,“这样既固定得住,又不勒枝。”阿禾学着绑,刚开始总把篾条拧歪,练了两次就熟练了,木尺量过的枝距整整齐齐,他笑着说:“这篾比麻绳软多了!还能跟着枝长,以后松绑也方便!”
正绑着,山道上走来个挎竹篮的妇人,是山下种果树的李婶,篮里装着刚摘的青枣,还带着水珠。“苏仙长,俺家果树新抽的枝太软,风一吹就晃,想求些桑枝做支撑,您这儿有剪下来的枝不?”李婶看着圃里的桑苗,眼睛亮了亮,“您这枝直溜,做支撑正好!”
苏清寒指了指旁边堆着的剪枝(之前修枝剩下的粗枝):“这些枝够硬,你挑着用。不过你种果树有经验,桑苗徒长要怎么剪侧枝,能不能教教我们?”李婶立马应下,拿起阿禾的修枝刀,指着枝条基部说:“侧枝留两片叶就行,多了分养分,结桑葚就少了!”她边剪边教,阿禾记在小本上,还帮李婶挑了十几根粗枝。
傍晚时,桑苗都绑好了,竹篾绕着枝身泛着淡褐的光,木尺量过的间距一眼望去整整齐齐,风一吹,枝条只轻轻晃,再也不歪倒。李婶挑着桑枝准备走,又把篮里的青枣往阿禾手里塞:“这枣甜,你们护苗累了,解解暑!等俺家梨熟了,再给你们送些来!”她还从兜里掏出张纸,是画着果树支撑的简笔画:“要是桑枝不够用,按这个法子做支撑,也结实!”
林砚这时翻出柳玄的《桑苗塑形记》,旧册里夹着段干枯的竹篾,旁边写着“桑苗需扶不需压,借篾定形,借尺定距,借人经验,方长得稳”。苏清寒摸着旧竹篾的纹路,忽然明白:柳玄留下的旧篾、旧木尺,从不是让后人机械地绑枝、量距,是教大家“借力”——借竹篾护枝,借木尺定序,借人的经验补己之短,让暖意顺着竹篾、桑枝、青枣,在邻里间慢慢传,连起一片稳稳当当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