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晨露凝在桑苗根部,苏清寒蹲在育苗圃旁,指尖拂过幼苗带银边的叶子——这是月窟桑种首批育成的新苗,根系已盘得扎实,正适合移栽。林砚从储物间搬出几个旧木箱,箱壁上刻着褪色的桑叶纹,边角处还留着泥土的旧痕:“这是柳玄师兄当年从月蚕窟运桑苗用的,白长老说木料浸过灵桑汁,能护苗根不枯。”
苏清寒掀开箱盖,见内壁贴着张泛黄的纸,是柳玄的笔迹:“桑苗要带土移,心要带暖传,莫让根离了灵气。”她指尖抚过字迹,忽然想起当年在月蚕窟,柳玄也是这样小心翼翼捧着桑苗,生怕碰断一丝根须。“阿禾,把灵丝织的护苗网拿来。”苏清寒回头喊,阿禾正抱着一卷银丝跑过来,网眼上编着细碎的桑叶纹——这是他用三夜时间织的,灵丝浸过桑汁,能锁住苗根的灵气。
“皓月门来消息,说他们的桑苗刚冒芽就招了虫。”阿禾一边帮着把桑苗连土放进木箱,一边念叨,“咱们带些除虫的桑枝过去,再教他们编护苗网?”苏清寒点头,往每个木箱里塞了把晒干的灵桑枝:“柳玄师兄当年说,护桑和护人一样,得想在前头。”话音刚落,山门外传来喧哗,是邻村的村民们,提着竹篮站在路口,为首的老丈拱手道:“听闻仙长有灵桑苗,俺们想求几株种在村头,既能养蚕,也能给娃们遮荫。”
林砚正要开口,苏清寒却先接过老丈的竹篮——篮里装着刚蒸好的粟米糕,还冒着热气。“苗可以送你们,但得教你们护苗的法子。”她转身从圃里挖了三株桑苗,用灵丝网轻轻裹住根须,“这网能防虫,桑枝晒干了埋在土边,能引灵气。”阿禾蹲下来,手把手教村民编简易的护苗网,灵丝在他指尖翻飞,村民们看得入了神,连说“这丝比棉线还软和,竟还能护苗”。
午后的山路上,马车装着木箱缓缓前行。苏清寒坐在车辕上,看着阿禾给村民们讲桑苗养护的法子,灵丝护苗网在阳光下泛着淡银的光,与村民竹篮里的粟米糕相映。到了皓月门,弟子们早已在山门等候,见木箱上的桑叶纹,忍不住惊叹:“这是柳玄前辈的旧物吧?我们藏经阁里还存着他画的桑苗图!”
苏清寒跟着弟子们去圃地,见刚冒芽的桑苗叶子上爬着小虫,便取出灵桑枝,教他们煮水浇土:“灵桑枝的汁能驱虫,还能给苗根补灵气。”阿禾则拉着皓月门的弟子,演示编护苗网:“灵丝要顺着苗根的方向绕,像这样……”他指尖的灵丝与对方剑上的银光共鸣,网眼瞬间变得更细密,惹得弟子们连连称奇。
傍晚返程时,村民们已在村头种下了桑苗,灵丝护苗网在暮色中泛着微光。老丈塞给苏清寒一包晒干的野果:“这是俺们山上的红果,泡桑酒最甜。”苏清寒接过,见野果里裹着张纸条,是村里娃写的歪扭小字:“谢谢仙长的桑苗,俺会好好浇水。”
回到宗门时,白长老正坐在桑荫下翻一本旧册,册页上画着桑苗养护的图谱,旁注是柳玄的字迹:“桑苗栽下不是终点,要看着它发芽、长叶、结果,才算尽了心。”苏清寒凑过去,见册尾夹着片干枯的灵桑叶,叶脉间还泛着淡淡的银光——这是柳玄当年从月蚕窟带回来的第一片桑叶。
月光爬上育苗圃时,苏清寒将那片旧桑叶放进柳玄的旧木箱里。木箱里还留着桑苗的泥土香,灵丝护苗网搭在箱沿,与玉佩的光泽交织。她忽然明白,柳玄留下的从不是冰冷的旧物,是“带土移苗”的细致,是“心要带暖”的叮嘱,是让桑苗扎根在更多地方,让温暖顺着根系,悄悄漫进每一个需要的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