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绿网刚在各地织就,灵脉网的“协同求助区”就亮起了小红点:草原的扎西孙子发来消息,暖窖的燕麦丰收堆成山,可邻近的沙棘林却因干旱缺肥,“我们的秸秆肥用不完,沙棘林却盼着肥”;南海的老周孙女急得直跺脚,海藻因海水温度略降长势放缓,可西域的沙棘枝编的鸟窝架多到用不完,“沙棘枝能帮海藻固沙,却运不过来”;山区的老师也留言,花池的花籽结了一筐,非洲的花田却因暴雨缺种,“花籽想飘去非洲,却隔着重山远水”。
阿芽坐在雾林的生态地图前,看着草原的绿、南海的蓝、西域的黄、山区的粉各自成圈,突然想起阿竹说的“共生是竹根牵着菌菇,菌菇拉着绿萝,从来不是各守一方”。她指着地图上相连的光带:“生态圈不能只在本地转,要像灵脉网一样,跨着域奏出同一个调子!”阿树点头:“草原的肥送沙棘林,西域的枝运南海,山区的籽寄非洲,不就成了跨域的大合唱?”
两人当即发起“跨域生态协奏计划”,让各地的“在地生态圈”按需联动:草原的孩子把多余的秸秆肥打包,通过灵晶恒温驼队送往西域沙棘林,“燕麦秸秆肥沙棘,沙棘枝编鸟窝,鸟窝再送雾林,雾林的菌菇技巧传草原”;南海的渔娃联系西域的少年,接收沙棘枝架,插在海藻种植区,“沙棘枝固沙护藻,海藻苗长成后,再送一批给山区改善花池水质”;山区的学生则把花籽装进透气的竹编袋,托灵脉物流寄给非洲的伙伴,“花籽长成花,花引蜂传粉,蜂帮小苗结果,小苗的籽再寄回山区”。
阿竹给初心绘本新增“跨域协奏页”,孩子们用彩色线条把联动的生态圈连起来,标注“协奏节奏”:草原与西域的线旁写着“秸秆肥每月送一次,沙棘枝随收随寄”;南海与山区的线旁备注“沙棘枝到即插种,海藻苗成熟就启运”;山区与非洲的线旁记录“花籽雨季前寄达,新籽成熟后回传”。这些线条纵横交错,把各地的小生态圈织成了一张“跨域生态大网”。
更动人的是,协奏中诞生了“共荣新图景”:草原的秸秆肥让西域沙棘林挂果更多,沙棘果榨的汁,一部分留给部落,一部分寄给草原的孩子;南海的海藻因沙棘枝固沙长得更旺,渔娃们把多余的海藻做成干货,分给西域和山区;非洲的花田因山区花籽焕发生机,孩子们采了花蜜,装在刻着笑脸的小罐里,通过灵脉寄给所有联动的伙伴。阿芽在绘本的“共荣成果页”上,贴满了各地寄来的照片:西域的沙棘果、南海的海藻干、非洲的花蜜罐,每一张都透着跨域的暖意。
这天清晨,阿芽翻开“跨域协奏页”,突然看到所有彩色线条都泛起了七彩微光——微光顺着线条流淌,与“生态绿网”交织,化作一张覆盖万邦的“共荣光网”。这时,青羽灵鸟衔着一串串着沙棘果、海藻干、花蜜罐的竹编链,落在绘本上,竹链一接触页面,共生晶核的光芒突然绽放,化作无数道彩光,顺着共荣光网洒向各地:草原的燕麦田金黄一片,西域的沙棘林硕果累累,南海的海藻区绿意盎然,非洲的花田繁花似锦。
“原来跨着域互相帮,每个地方都能长得更好!”阿树望着光网里的图景喊道。阿竹摩挲着绘本上的共荣成果,轻声道:“阿石当年帮蚂蚁搬虫,只是一念之善;现在孩子们把这份善,顺着生态的脉络传向远方,让每个角落都能共享共生的甜,这就是共生最美的样子。”
夕阳下,各地的孩子通过灵脉网“云赴共荣宴”:草原的孩子举着沙棘汁,南海的渔娃捧着海藻干,非洲的孩子晃着花蜜罐,笑着分享彼此的收获。阿芽在绘本的新一页画了幅画:各地的生态圈像彩色的音符,被灵脉光带串成乐谱,共生晶核是指挥家,青羽灵鸟衔着指挥棒,奏响一曲跨域的共生乐章。旁边写着:“共生的协奏,不是一个人的独奏,是你送我一缕肥,我传你一束光,大家凑在一起,把世界唱成温暖的歌。”
夜深了,“跨域协奏页”的联动记录还在更新:北方的麦田帮南方的稻田送麦种,南方的茶山给北方的果园传制茶技巧。共生晶核在夜空下璀璨夺目,把这份跨域共荣的光芒收进内核,化作永恒的温暖光晕——就像雾林的晨光,跨越山川湖海,照亮了每一片渴望共生的土地,也照亮了万物共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