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菱湿地的“城湿共生”模式刚在全国推广,南海渔村却传来紧急信号——近海爆发赤潮,海水呈暗红色,渔民老周的渔网拉上来全是死鱼,连带着湿地流向海洋的河口都开始泛腥,“再这么下去,湿地的水会被污染,城里的海鲜都要断供!”正在湿地整理自然笔记的阿竹、阿鹭,看着视频里漂浮的死鱼,立刻想起上一章白鹭衔芦苇传信的场景,“湿地连城市,城市连海洋,这是生态链在报警!”
两人带着笔记直奔南海,刚登上老周的渔船,就闻到刺鼻的腥味。阿鹭翻着笔记里“珊瑚净水”的记录:“之前南海珊瑚礁白化,我们用轮捕轮养恢复,这次赤潮是海水富营养化,说不定能让海藻和珊瑚搭着伴儿治!”阿竹则盯着远处城市的排污口:“城里的生活污水直接排进海,氮磷太多才引发赤潮,要是像湿地那样,先让海藻过滤再进海,肯定能行!”
可老周却皱着眉摇头:“试过种海藻,可赤潮里的藻类抢养分,好藻根本长不起来!”阿竹突然翻到自然笔记里“竹海菌菇竞争”的记录——当年竹海用菌菇抑制杂菌,如今或许能用“有益藻+菌菇”的组合。他们立刻联系共生学院:月蛊族送来能分解氮磷的“净水菌”,南海渔村的传承者则带来耐污的马尾藻苗,“让菌菇分解养分,马尾藻吸收养分,再用竹编网把它们固定在河口,就像湿地的芦苇滤水架!”
孩子们和渔民立刻行动:在河口架起竹编浮床,床底挂着装满净水菌的纱袋,浮床上种马尾藻;阿鹭带着城市环保部门,在排污口装“三级滤水装置”——第一层竹编网拦垃圾,第二层铺湿地的芦苇碎,第三层撒净水菌,让污水先净化再流进河口;阿竹则设计“陆海共生账本”:城市餐厅减少一次性餐具,可兑换渔村的新鲜海产;渔民参与海藻养护,能换湿地的灵晶种子,还能通过上海的智能监测仪,实时看海水水质数据。
没想到刚过一周,新问题又冒出来:马尾藻长得太快,缠住了过往渔船的螺旋桨。阿鹭翻遍笔记,突然看到丝路传脉站寄来的“沙棘修剪法”,眼睛一亮:“我们把马尾藻和海带套种,海带长得快能及时收割,马尾藻负责净化,就像沙漠里沙棘和韧草的搭配!”更巧的是,阿竹发现湿地的光伏板技术能用上——在竹编浮床上装迷你光伏板,给水下的增氧泵供电,既让净水菌活性更高,又不用拉电线。
渐渐的,赤潮开始消退,海水恢复了蔚蓝,马尾藻长势喜人,渔民收割后卖给城市的饲料厂,反倒多了一笔收入。最惊喜的是,老周的渔网里不仅有活鱼,还网到了一只背甲带着灵晶微光的小海龟——那是三年前他们放归的幼龟,如今循着洁净的海水回来了。“这是大海在给我们传信,生态链通了!”阿鹭捧着小海龟,在自然笔记上画下海龟与马尾藻的图案。
消息传开,“陆海共生联盟”迅速组建:青菱湿地的管护员送来芦苇碎,助力河口滤水;上海的科研团队研发出“赤潮预警仪”,嵌在竹编浮床上,手机能实时接收数据;竹海村的老篾匠改良了竹编浮床,加上可调节的网眼,既不缠船桨,又能固定海藻。阿竹的自然笔记里,多了新的计算公式:“1亩马尾藻每天能净化2吨污水,1台光伏增氧泵能让净水菌效率提高3倍,城市少排1吨污水,海里就能多10斤活鱼。”
中秋的清晨,第一艘载着新鲜海产的渔船驶向城市。阿竹、阿鹭和孩子们站在码头,举着自然笔记记录潮起潮落。突然,那只小海龟衔着一撮马尾藻,爬上岸落在笔记上——藻叶上的灵脉微光,顺着河口流向湿地,又沿着湿地的绿带连向城市,最终与丝路的星图、昆仑的三才契连成一片。
“这是灵脉的‘陆海纽带’!”阿竹惊喜地喊道。远处,青菱湿地飞来的白鹭与南海的海鸥并肩掠过海面,青羽灵鸟振翅盘旋,翅膀的光芒洒在海面上,让每一道浪都泛着微光。城市环保局长站在排污口的滤水装置旁,望着展板上的“陆海共生图谱”——上面刻着城市、湿地、海洋、渔民,每个节点都由灵脉相连,忍不住感慨:“原来生态不是块块分割,是陆地的草、海里的藻、城里的人,都踩着同一条脉搏。”
离开时,阿竹把新写的笔记留给老周,扉页上画着小海龟顺着灵脉游向湿地的模样:“共生不是守住一片海或一块地,是让城市的污水、湿地的芦苇、海里的海藻,顺着生态链互相帮衬。”阿鹭则把一枚灵晶嵌在码头的“潮声碑”上,涨潮时,灵晶的光芒与海浪的波纹交织,就像南海的潮声,正顺着灵脉,把陆海共生的故事,传到大陆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