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中枢的星海议事厅再次挤满各文明代表,议事台中央悬浮着抑制因子的全息模型与旧文明发射塔蓝图,淡蓝色的因子微光映亮每个人的脸庞。林砚站在台前,将共生核心接入中枢投影系统,屏幕上瞬间浮现出熵隙奇点区的监测数据:“抑制因子能将区域熵增速率降低60%,但要覆盖全宇宙,需搭建36座‘跨星域发射塔’——每座塔需融合反熵防护、时空定位、动态能量调节三项核心技术,缺一不可。”
话音刚落,岩晶文明代表就皱起眉:“我们的矿场能提供建造塔体的星岩,但动态能量调节技术还没掌握,要是强行参与,恐怕拖慢进度……”周围几位新兴文明代表纷纷附和,老牌文明虽有技术储备,却面临资源分配的难题——星环文明的定位仪产能不足,茧族的反熵膜库存仅够支撑12座塔。
苏清寒立刻调出雷磁蜂群提前搭建的“微型发射塔模型”,蜂群在空中组成塔体结构,演示技术适配逻辑:“我们可以按‘分级协作’模式分工!老牌文明负责核心技术输出,比如星环提供定位仪核心、茧族提供反熵膜配方;新兴文明则承担基础建造,岩晶文明的星岩、绿芽星球的共生草纤维(可增强塔体韧性),都能发挥关键作用。”
赵师兄紧接着放出数据面板,上面标注着各文明的技术与资源匹配度:“根据平衡资源库的统计,只要按此分工,36座发射塔的基础建设可在2个月内完成,核心部件的适配调试需额外1个月。更关键的是,旧文明蓝图里有‘能量共享接口’——发射塔可接入平衡网络,用星涡、循环核心的自然能量供电,不用消耗各文明的储备能源。”
就在各文明代表达成共识,准备签署协作协议时,中枢的警报突然响起——平衡网络监测到“靛蓝星域”的熵潮提前升级,该区域的反熵枢纽已濒临崩溃,若不尽快布设应急发射塔,整个星域将在72小时内被熵能吞噬。
跨文明团队当机立断,启动“应急方案”:碎星文明的造塔舰队立刻携带预制塔体部件前往靛蓝星域;茧族调派3艘反熵膜运输船,现场制作防护层;林砚、苏清寒和赵师兄则带着共生核心,提前赶赴星域枢纽,用核心的平衡能量暂时稳住枢纽,为发射塔建造争取时间。
飞船抵达靛蓝星域时,枢纽的外层防护罩已布满裂纹,淡黑色的熵流像潮水般冲击着屏障。林砚立刻将核心贴在枢纽的能量接口上,核心融合的三颗循环核心波动同步释放,形成一道临时平衡场,减缓了熵流的侵蚀速度。苏清寒的雷磁蜂群则围绕枢纽展开,用之前收集的抑制因子样本,制作出小型“熵流拦截器”,进一步为枢纽减负。
48小时后,碎星文明的预制塔体与茧族的反熵膜陆续送达,跨文明施工队争分夺秒组装发射塔。当最后一根能量导管接入平衡网络时,发射塔顶端的“因子发射器”亮起淡蓝光,抑制因子化作一道光柱,笼罩整个靛蓝星域——监测数据显示,区域熵增速率瞬间下降55%,濒临崩溃的枢纽逐渐恢复稳定。
应急任务完成后,各文明代表在中枢签署正式的《全宇宙抑制因子布设协议》,成立“跨文明平衡联盟”,林砚被推选为联盟协调人,负责统筹各文明的协作进度。离开中枢前,平衡网络传来好消息:首批6座发射塔的建设已同步启动,覆盖范围包括之前受熵潮影响最严重的熵隙星球、绿芽星球周边星域。
苏清寒看着屏幕上不断更新的建设进度,笑着说:“从解决单个危机到全宇宙布局,我们终于迈出了关键一步!”赵师兄调试着发射塔的远程监测系统:“接下来要重点攻克引子的长期稳定性问题,确保发射塔能持续运转十年以上。”林砚握紧共生核心,核心与全宇宙的发射塔产生微弱共鸣:“这不是终点,而是宇宙永续平衡的新起点。”
前方的星空中,首批发射塔的蓝光在不同星域同时亮起,像一串守护平衡的灯塔,指引着跨文明联盟继续前行——他们的下一站,是前往“暗物质星域”,解决发射塔在暗物质环境中的能量适配难题,为覆盖全宇宙的平衡网络扫清最后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