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宣讲定在城南安全区的礼堂,天还没亮,陈屿就醒了——他特意把社区志愿者的工作笔记翻出来,在“防御细节”那页画了重点,还把之前修好的便携检测仪装在口袋里,“等下可以现场演示,比光说更清楚。”
林熵和苏清提前半小时到礼堂,发现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前排是带着笔记本的社区工作者,后排有抱着孩子的家长,角落还站着几个刚加入安全区的年轻人。苏清把手册摊在讲台上,指着“蛊虫应对”那页跟林熵说:“等下你讲星图的时候,我可以翻到对应的矿脉地图,这样大家能对着看。”
九点整,宣讲准时开始。陈屿第一个上台,手里举着便携检测仪:“我以前被蛊核侵蚀过,能靠感知预警,但普通人遇到熵影,先看这个——屏幕变黄就离远,变红立刻躲进有磁暴屏蔽的地方,就像我们在矿脉里躲进监测站那样。”他还现场模拟了“遇到蛊虫怎么跑”,动作夸张却清晰,台下的小孩都笑了,家长们也跟着记笔记。
苏清接着上台,翻动手册里的磁暴装备图:“很多人觉得磁暴枪只能打蛊虫,其实它还能临时屏蔽熵能——比如在老巢,我们用磁暴枪的电流挡住了黑雾,大家看这张照片,当时电流的颜色要保持淡蓝色,变深就说明能量不够了,得及时补电池。”台下有人举手提问:“家里没有磁暴枪怎么办?”苏清笑着回答:“安全区会给每家发便携磁暴手雷,放在门口就行,遇到危险拔了保险扔出去,能争取逃跑时间。”
林熵最后上台,手里拿着星图银片的复刻品(原件在纪念馆):“这张星图不仅能指路,还能共振熵能门——我们在老巢遇到三道门,都是靠它打开的。其实大家身边也有‘小星图’,比如安全区的路标,上面的纹路就是简化版的熵能屏蔽线,跟着走就不会迷路。”他还讲了银片在最危险的时候“突然亮起来”的经历,台下的人都听得很入神,有人小声说:“原来这些装备背后还有这么多故事。”
宣讲结束后,不少人围上来提问:有老人问“怎么教孙子认检测仪”,有年轻人问“能不能加入防御小队”。一个小女孩抱着一幅画跑过来,递给陈屿——画里是三个拿着“光片”(星图)的人,旁边有很多笑脸,“叔叔,我长大也要像你们一样,保护大家。”陈屿蹲下来接过画,眼眶有点红:“好啊,到时候叔叔教你用检测仪。”
中午,三人在安全区的小吃摊吃馄饨,苏清翻着手机里的反馈:“总部刚发消息,说我们的宣讲视频已经传到其他安全区了,好多人问下一站什么时候去。”林熵笑着说:“下一站去城西,我准备把矿脉里‘找磁暴节点’的方法再细化下,让大家能自己找安全区。”陈屿也补充:“我跟社区说好了,宣讲完带大家实地演练,比如怎么快速躲进屏蔽屋。”
离开小吃摊时,阳光正好。陈屿看着手里的画,苏清翻着手册的反馈,林熵握着星图复刻品——他们突然明白,宣讲不只是“讲经历”,更是把“别怕,能活下去”的信心传给更多人。就像当初有人帮他们走出矿脉一样,现在他们成了传递希望的人。
“下一站宣讲,我们可以带点纪念馆的小卡片,”苏清突然说,“上面印着银片的纹路,让大家能记住‘团结就能赢’。”林熵和陈屿立刻点头,脚步轻快地往车站走——他们的“传承之路”,才刚刚开始,而这条路上,满是温暖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