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潮汐渔村,海雾还没散,柳玄怀里的青铜钥匙忽然泛出淡蓝光——像海水般轻轻晃荡,指向码头的渔网晾晒区。三人赶到时,看到几个渔民正围着一堆破渔网发愁,老船长手里攥着根断了的渔线,指着眼见要破大洞的渔网:“后天就渔汛了,这网补不好,怕是捞不到鱼,家里的孩子还等着换米呢。”
旁边的年轻渔民蹲在地上,手里的针线穿了好几次都没穿过渔线孔:“线太粗,孔太小,补得慢还不结实,再这么下去,渔汛前肯定补不完。”柳玄走近渔网,指尖沾了点海水,调动烙印里灵汐的星温:“渔网的经线断了好几根,得先加固经线,再补纬线,灵汐的星温能让渔线更韧些。”
苏清寒先拿起一根新渔线,指尖凝出细弱的冰风,轻轻裹住渔线:“冰风能让线稍微变硬点,好穿孔,还不会断。”她帮年轻渔民把渔线穿进网孔,还教他用“交叉打结法”:“这样打结,海水泡了也不容易松。”旁边的孩子凑过来,苏清寒就用冰风做了个小小的渔网浮子,给孩子当玩具,惹得孩子举着浮子跑向海边。
林砚则找来渔网的木架,雷光在他掌心凝成小锉刀,轻轻打磨木架上的毛刺:“木架磨光滑,挂渔网时不会勾破线。”他还发现有个木架的接口松了,用雷光将细木楔子钉进去,木架瞬间稳了:“这样拉网时,木架就不会散架。”
柳玄则用灵汐的星温轻轻扫过破损的渔网,淡蓝光顺着渔线游走,断了的经线慢慢变得坚韧。他还帮着把补好的渔网展开,对着阳光检查:“这里还有个小孔,得再补两针,不然小鱼会漏出去。”老船长看着渐渐补好的渔网,笑着去船舱里抱了罐腌鱼:“中午煮鱼汤,你们可得留下尝尝!”
中午,大家围坐在码头的石板上,喝着鲜美的鱼汤。老船长抹了抹嘴,说起了灵汐的故事:“以前渔汛前也总闹渔网不够用,灵汐就教我们用海边的‘韧草’编渔线,比普通线结实还耐海水泡。她还会站在海边,用星温引鱼群,让我们的渔网每次都能满舱。”
有个老渔民补充:“有次台风天,渔船被吹得快翻了,是灵汐用冰风挡着浪,把船推回了码头,那时候她的衣服都被海水打湿了,还笑着说‘鱼群还在,别慌’。”柳玄赶紧掏出小册子,把这些细节写进去,还画了个灵汐站在海边引鱼群的小图,旁边的孩子指着图里的鱼,说:“我也要像灵汐姐姐一样,帮阿爸引鱼!”
傍晚,补好的渔网都挂在了码头的架子上,海风吹过,渔网轻轻晃动,像蓝色的波浪。三人跟渔民约定:渔汛后,柳玄带孩子们去海边认“韧草”,教他们编小渔网;苏清寒帮着修渔船的漏洞,用冰风做临时防水层;林砚则给渔网木架装个小滑轮,拉网时更省力。
青铜钥匙的淡蓝光渐渐淡去,贴在掌心温温的,像沾了海水的暖意。冰龙载着三人起飞时,码头的渔火已经亮了,渔民们在船舱里整理渔具,孩子的笑声顺着海风飘过来。柳玄翻着小册子,说:“下次该去冰原了,把苏清寒盖木屋的事写进去。”苏清寒点头:“木屋的屋顶材料准备好了,下次就能盖好。”林砚则摸着口袋里老船长给的鱼干,笑着说:“还得帮熔窟的矿工修修铁镐,他们上次说镐头又钝了。”
冰龙飞过海面,翅膀扫过浪花,带起的水珠落在渔火上,映出细碎的光。下方的渔村灯火点点,和海上的渔火连成一片,暖得像撒在海上的星星——这平凡的渔汛日常,正是他们一直守护的珍贵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