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逻辑锚点Zero-Seven平台的旅程,与出发时的心境已是天壤之别。不再是探索未知的忐忑,也不是逃离威胁的仓皇,而是带着一份沉甸甸的、关乎宇宙命运的蓝图归航。舰桥上,无人言语,每个人都在消化着“起源之影”带来的震撼,以及“星语者计划”那近乎宗教使命般的沉重。
平台的外部损伤已基本修复,但内部弥漫的气氛,却比受损时更加凝重。范因斯坦博士提前将关于“原初创伤”和“星语者计划”的概要数据传回,留守人员早已被这宏大的真相与更宏大的责任所震撼。
没有盛大的欢迎仪式,只有最高效的集结与部署。逻辑锚点所有的计算资源、制造单元、能源核心,都被优先调配给“星语者计划”。平台本身,被设定为计划的 “主根节点” (Root Nexus)。
计划的第一步,是 “网络架构” 。他们需要建立一个能够覆盖尽可能广阔星域的、用于播撒和维持“调和信息种子”的分布式系统。这并非传统的通讯网络,而是一个基于规则共鸣的、低功耗、高隐蔽性的“规则浸润网络”。
吴庸和小李带领着工程团队,开始对逻辑锚点进行结构性改造。他们在平台外部加装了数以千计、小如微粒的 “种子播撒器” 。这些播撒器本身不产生能量,其核心是基于“创世蓝图”框架设计的、能够吸收周围背景规则波动,并将其转化为特定频率“调和信息”的微型编译单元。它们如同规则的蒲公英,一旦部署,便能近乎永久地、静默地工作。
同时,他们开始改造一批自动化探测船,将其命名为 “信风舰” (Zephyr Vessels)。这些小型舰只摒弃了所有攻击性武器和重型防御,只保留最基本的导航、生存和超光速航行能力,其绝大部分载荷和能源,都用于搭载大型的“种子播撒器”和维持一个强化版的、小范围的规则调和场。它们的任务,是航行到遥远的、预先计算好的战略坐标,如同古时传递信件的风帆,将“星语者”的讯息带往宇宙的各个角落。
计划的第二步,也是核心与难点,是 “种子优化” 。林墨与范因斯坦博士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对“调和信息种子”的编译工作中。这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一种近乎艺术创造的平衡。
林墨沉浸在“蓝图”的浩瀚与自身生命体验的交汇处。他需要精确地提取“设定秩序”(源自“信息指纹”和“起源之影”底层)中的稳定与和谐要素,同时又要毫无保留地拥抱“自发生命秩序”(源自源血之种、凌霜的灵能乃至他对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中的活力与不确定性。然后,用“蓝图”的框架,将这两种看似对立的力量,编织成一种全新的、倡导“对话”与“共同演化”的规则提案。
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无数次,他编译出的“种子”要么过于倾向“设定秩序”而显得冰冷僵化,无法引发生命规则的共鸣;要么过于强调“自发生命”而显得波动剧烈,容易被“虚妄之潮”判定为需要清除的异常。他需要找到那个微妙的、几乎不存在的“黄金分割点”。
凌霜成为了他最关键的“试金石”和“校准仪”。她的星银灵能对规则的和谐与冲突有着本能的感知。每当林墨编译出一个新的“种子”原型,凌霜便会用灵能去接触、去感受。
“这个……太冷了,”她时常会微微蹙眉,感受着灵能传来的那种令人不适的滞涩感,“像是一道完美的数学题,但没有生命愿意去解答。”
或者:“这个又太‘吵’了,充满了不安定的跃动,恐怕刚播撒出去,就会像黑暗中的火把一样吸引‘清理者’。”
在林墨一次次的尝试和凌霜一次次的反馈中,“调和信息种子”的编译公式在缓慢地、艰难地进化着。版本号从v0.1、v0.2……一直迭代到v1.0 alpha。这个版本,终于得到了凌霜的认可:“它像是一颗……沉睡的种子,内部蕴含着冬日的寂静与春日的生机,它在等待合适的土壤,而不是强行改变环境。”
与此同时,第一批十艘“信风舰”已经改造完毕,它们各自的航线和目标坐标也已由范因斯坦博士计算完成。这些坐标经过精心选择,避开了已知的“共鸣体”高发区和文明密集区,主要集中在规则背景相对稳定、但又并非绝对死寂的宇宙“温带”区域。
出发当日,没有任何壮行的演说。十艘造型简约、散发着微弱秩序波动的“信风舰”,如同悄然离巢的雏鸟,依次滑出逻辑锚点的泊位,悄无声息地融入超空间,驶向各自遥远的使命之地。
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与监测。
逻辑锚点的主控中心,巨大的全息星图上,代表着十艘“信风舰”的光点缓缓移动,同时,无数细微的数据流实时显示着它们播撒“种子”的状态以及周围规则环境的反馈。
起初,一切如石沉大海。
播撒出的“调和信息种子”如同水滴融入大海,没有激起丝毫涟漪。传感器传回的规则背景数据,没有任何统计学上的显着变化。那种无处不在的、来自“虚妄之潮”的注视感,也依旧保持着中性的、观察的状态,既未表现出敌意,也未显示出任何被“说服”的迹象。
日复一日,希望似乎在枯燥的数据监测中慢慢磨损。
“也许……我们的力量终究太渺小了。”小李看着几乎一成不变的监测屏幕,忍不住叹了口气。这种看不到即时反馈的努力,最是消磨意志。
“播种与收获之间,本就隔着整个四季,甚至更久。”林墨的声音平静,他依旧每日与博士一起分析数据,优化“种子”的编译,“我们要做的,是确保每一颗播撒出去的种子,都蕴含着最纯粹的‘可能性’。”
转机,发生在一个极其普通的时刻。
一艘代号“信风-07”的舰只,航行至一个名为“灰烬星云”的边缘区域。这里曾经是一个古老恒星的坟墓,弥漫着大量的星际尘埃和低烈度辐射,规则背景相对“多孔”且不稳定。
当“信风-07”按照预定程序,向这片区域播撒出一批v1.0 alpha版的“调和信息种子”后不久,锚点主控中心接收到了一段极其微弱、但结构异常清晰的规则反馈信号!
这信号并非来自某个具体的“共鸣体”,也不是“虚妄之潮”的回应。它更像是……这片“灰烬星云”本身的规则结构,在吸收了“调和信息种子”后,产生了一种短暂的、自发的“谐振”!
反馈信号的模式显示,星云中原本有些混乱、趋于热寂的规则波动,在接触到“种子”后,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微弱的 “结构化倾向” !就像杂乱的磁粉在磁场中瞬间呈现出有序的图案,虽然转瞬即逝,但那瞬间的“秩序闪光”清晰可辨!
更重要的是,在这段反馈信号中,范因斯坦博士检测到了极其微量的、与“起源之影”中那个被禁锢的悖论旋涡同源,但不再充满痛苦和冲突,而是趋于平静的规则特征!
“它……它起作用了!”博士的电子音因激动而出现了罕见的波动,“‘调和信息’没有直接挑战任何一方,但它似乎……为混乱的规则提供了一种暂时稳定下来的‘选项’!它甚至……净化了一丝最微小的、逸散的原初冲突印记!”
虽然这效应极其短暂,范围也仅限于“灰烬星云”的一小片区域,并且很快就被背景规则的混乱所淹没,但它的意义无比重大!
这证明,“星语者计划”的道路是可行的!他们编译的“调和信息”,确实能对宇宙的规则背景产生积极的、非破坏性的影响!它像是一滴中和剂,能够暂时平息规则层面的微小波澜!
消息传开,逻辑锚点内压抑已久的气氛终于被打破。吴庸用力拍了拍小李的肩膀,后者眼中重新燃起了光芒。凌霜看向林墨,露出了这些天来第一个真正舒心的笑容。
林墨紧握的拳头缓缓松开,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看向主屏幕上那段已经消失的反馈信号记录,仿佛看到了在无垠的黑暗森林中,由他们亲手点燃的第一颗,虽然微弱却真实存在的星火。
“继续优化种子,”林墨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充满了力量,“扩大播撒范围。我们的‘话语’,宇宙……听到了。”
微光已现,长夜虽远,但前行有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