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世凛:这位大哥说的山溪流水,想必就是系统大哥导航指向的那条山溪河吧。
彭世凛面向村民说道:“山溪水从山上流淌而下,理应属于大家共有,你们也能够利用这山溪水进行灌溉呀。”
韦三宝回应道:“没错,山上的水谁都能用。可我们用起来却困难重重。山溪水在另一个山头,我们要是想把溪水引过来,那可得花一大笔钱。
就算把水引过来了,赶上干旱时节,石墎村虽说不会把水截断,但流到我们村的水也少得可怜,大部分都在中途被吸干了。”
在这个年代,让农民购买水管来接水并不现实,起码要到80年代末才有可能用上水管。
一位妇女补充道:“山溪水在干旱的时候,水流流量也会变小。”
这个常识彭世凛自然明白。
彭世凛说道:“我觉得龙舟节之前应该会下一场雨。”
彭世凛曾经查阅过一些有关大饥荒时期的历史资料,从中了解到,在粤省存在两种极端天气情况:一部分地区遭受水灾,而另一部分地区则面临干旱。
乳南县就属于后者,是干旱频发的区域。而且,无论是水灾肆虐还是干旱蔓延,在接下来的三年里,龙国都将步入最为艰难的岁月。
韦三宝满怀期待地说:“希望真的有场雨到来。我们这几条村的农田本就不多,要是遭遇干旱,真的可能颗粒无收,交完公粮,留集体……”
下面他不说,大家心里都知道了。
韦建德:“小同志,眼看差不多到施肥的时候了,没水可不行。对了,你们供销社把尿素肥采购回来了吗?”
彭世凛回答:“已经采购回来了,今天可能已经分发到各个镇和公社了,估计很快就会分到乡里和大队。”
韦建德担忧地说:“希望这次分到的尿素肥别像上次那样,都受潮结块了。”
彭世凛肯定地说:“这次采购的尿素肥,质量绝对没问题,大家尽管放心使用。”
彭世凛:这次的尿素肥可是他亲自从21世纪采购回来的,质量有十足的保障。
彭世凛抬头看了看天色,太阳愈发炽热,已经接近中午了。他对村民说道:
“各位大哥、大婶,我打算去石墎村看看能否收购到糯米,这辆单车我想借放一下,大概放到下午三点左右……”
韦三宝的父亲是大队长,所以还是由他出面说道:“把单车放到我奶奶家门口吧,她一整天都在家。”
就这样,彭世凛把单车妥善放好,拿起一个米袋便朝山上走去。
前往半山腰的石墩村,需沿着一条石头阶梯路,一级一级向上攀登。要到这个村子,只能依靠双脚走上去。
彭世凛:要是想把重物运到村里,或许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借助黄牛驮着上山,否则单靠人力,实在难以承受。
不过,一路上的风景美不胜收,不知不觉间驱散了彭世凛上山的疲惫。
如此秀丽的景致的风景,这石墩村,会不会在几十年后,村民们为了孩子的发展,会舍弃这片故土,前往城镇,成为一辈子的房奴、车奴。
而这个村庄就成为无人村庄,渐渐的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想到这时,彭世凛内心就难受。
约莫走了四十多分钟,彭世凛终于看到了呈梯级状的农田,还有种植花生的土地。
他原本以为,这个村子之所以叫“石墩村”,是因为像山下的几个村庄一样,被石头环绕,那些村庄的田地大多夹杂在石头之间。
然而,石墩村却不见石头的踪影,这里的农田和土地看起来比山下的更为肥沃,而且农田里水源充足。
彭世凛并未进村,他看到了一条上山的路。
没错,他上山来就是要寻找山溪河流,去摸山坑螺,这是他目前最能快速挣钱和获取积分的途径。
刚才路过石墩村口时,他看到大家都在花生地里除草,而且眼看就快到中午吃饭的时间了,村民们想必不会上山。
再者,山下的大哥也说过,这山溪河水归大家共用,所以即便有人看到他,也会把他当作其他村的村民。到时候随便撒个谎就能应付过去,相信没人会对他打破砂锅问到底。
彭世凛没有询问系统大哥此刻上山是否安全,便继续往山上走去。
就在这时,他竟听到了歌声。仔细一听,竟然是着名的《喀秋莎》,再仔细分辨,发现竟是用苏语演唱的。
彭世凛不懂苏语,自然听不出演唱者吐字是否准确。从声音判断,唱歌的是位男生,而且应该还是个少年。
因为那声音中还带着尚未褪去的青涩,恰似初春刚刚抽芽的柳条,脆生生的,带着一丝未完全舒展的涩意,却又在这份生涩之中,透着一股纯净明亮的气息。成熟男人的声音,可不是这般模样。
彭世凛沿着山路又往上走了几分钟,果然瞧见一位十三四岁的少年。
少年正挥动着斧头砍树枝,不远处,还有一头牛在悠闲地吃草。
今天是星期六,照理说这个年纪的少年应该在学校上课,可他怎么会在山上放牛呢?
彭世凛知道,这个年代,很多青少年不上学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而其中因没钱交学费而辍学的情况占了大多数。
就像他自己的两个妹妹,之前不也差点因为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吗?
少年身上那一套打着几十个补丁的衣服和裤子,再加脚上那双草鞋……彭世凛不禁心想,穿着这样的草鞋上山,难道不会打滑吗?
彭世凛朝着前方的少年喊道:“喂,小兄弟。”
少年停下砍树枝的动作,转过身,顺着声音的方向看向彭世凛。这是一个眉目清秀的俊俏少年。
“大哥哥,你是在叫我吗?”少年疑惑地问道。
彭世凛微笑着反问道:“这里除了咱俩,难不成还有别人呀?”
少年环顾了一下四周,然后摇了摇头说:“应该没有其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