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紫微宫】
当李密和罗艺先后成功招抚汪华、臧君相,收编十余万人马的消息,以八百里加急送至洛阳时,正值大朝会。
杨勇端坐龙椅,展开军报细览,脸上先是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化为难以抑制的喜悦。
他越看越是欣慰,尤其是看到李密巧妙利用陛下夸奖打动汪华,罗艺以自身经历和犀利分析折服臧君相的细节时,更是忍不住抚掌赞叹。
“好!好!好!”杨勇连说三个好字,声音洪亮,响彻大殿,引得文武百官纷纷侧目,好奇究竟是何等喜讯让陛下如此开怀。
杨勇激动地站起身,扬了扬手中的军报,目光扫过殿内群臣,朗声道:“诸位爱卿!郓城捷报!李靖麾下李密、罗艺二位卿家,不费一兵一卒,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已成功招抚皖南汪华、海陵臧君相来降!收编人马逾十万!江淮局势,自此豁然开朗!”
“什么?”
“兵不血刃,连下两地?”
“李密?罗艺?竟有如此手段!”
“哎呀!如此说来,江淮的形势岂不一片大好?”
“是啊!”
……………………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惊呼和议论声,众臣无不感到震惊和兴奋。
这可是实打实的大功!
不仅避免了攻城略地的伤亡损耗,更极大地削弱了杜伏威、李子通等顽敌的潜在联盟,为下一步行动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房玄龄率先出列,满脸喜色:“陛下!此乃天大喜讯啊!李、罗二位大人建此奇功,实乃陛下知人善任,朝廷威德所致!江淮平定,指日可待矣!”
魏征也难得地露出笑容:“不动刀兵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此二人之功,确是非同小可!”
王珪也点头赞同。
杨勇用力点头,难以抑制内心的激赏,他环视众臣,声音充满了感慨与褒扬:“玄邃曾纵横天下,思礼亦曾镇守一方,皆乃人杰!然其能弃暗投明,为朕所用,已是难得!今日更能立下如此不世奇功,宣朕威德,化干戈为玉帛!朕心甚慰!朕心甚慰啊!”
他略一停顿,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说道:“纵观古今,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游说连横,其辩才与功业,也不过如此!朕得此二人,如虎添翼!待其凯旋,朕必重重封赏!”
“陛下圣明!天佑大隋!”
群臣齐声恭贺,殿内洋溢着欢欣鼓舞的气氛。
杨勇这番当众盛赞,将李密和罗艺比作苏秦、张仪,无疑是极高的评价,也预示着此二人归来后,必将受到奖赏。
同时,这也向天下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只要诚心归顺,为朝廷效力,无论过去如何,皆可前程似锦!
消息很快从朝堂传出,迅速在洛阳城内外蔓延开来。
【洛阳城内,市井街头】
“听说了吗?咱们大隋的李密和罗艺两位大人,靠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两个大军阀投降!一下子收了十几万人马呢!”
茶楼里,酒肆中,人们交头接耳,相互之间兴奋地谈论着这桩奇闻。
“我的天爷!这也太厉害了!这比打仗还管用呢!”
“那是!陛下洪福齐天,咱们大隋国运昌隆,四方豪杰自然望风归顺!”
“听说陛下在金銮殿上,把李大人和罗大人比作古时候的苏秦、张仪呢!”
“苏秦张仪?那可是了不得的人物呐!看来咱们大隋真是人才济济!”
一个走南闯北的商人感慨道:“这才是真本事!不打仗,不死人,就把事情办成了,救了不知多少人性命。陛下用人之道,真是高明啊!”
“谁说不是呢!陛下不愧是真龙转世呐!”
………………
【郓城,隋军大营】
捷报传回,李靖闻之,抚须长笑,对左右道:“玄邃、思礼,果不负吾望!此功甚伟!”
当即下令犒赏三军,士气大振。
普通士卒闻讯,也欢欣鼓舞。
“不用打仗就能立功,当然是好事!”
“跟着这样的陛下和元帅,咱们当兵的也少流血啊!”
“是啊!”
【历阳,杜伏威军寨】
杜伏威接到汪华、臧君相相继归顺隋廷的消息,惊得半晌无言,手中的酒杯掉落在地都浑然不觉。
辅公祏脸色铁青,喃喃道:“这下可遭了……皖南、海陵皆失,我部侧翼洞开,已成孤军……隋军下一步,必是我等了!”
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立感和危机感,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历阳城。
【江都,吴帝皇宫】
李子通得报后,先是暴跳如雷,痛骂汪华、臧君相是无胆鼠辈,随即却又陷入深深的恐惧。
他虽狂妄,但也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
如今江淮局势急转直下,隋军兵锋下一个目标,不是杜伏威,就是他了!
【吴兴,沈法兴府邸】
沈法兴长叹一声,彻底熄灭了最后一丝侥幸心理。
他连夜召集心腹,沉痛道:“大势已去,顽抗唯有死路一条,唯有归顺朝廷,尔等方有一线生机。”
“大王……这……恐怕不妥吧?”一位重臣怀着侥幸心理小心说道。
沈法兴是一个识时务的人。
自己本就是大隋的通守,要不是趁着天下大乱不得已起兵自保,恐怕早就被这些江淮义军给吞并了。
要是没有这档子事情,自己应该一直都是大隋臣子。
如今,大隋的新皇帝这两年势头愈发强盛,现在归顺也只不过是做回大隋之臣而已,因此他的心里并没有什么疙瘩。
况且他也听说了,那些归顺之人,朝廷和皇帝对归顺的人待遇都还不错。
此刻沈法兴心中已经下定了决心。
他摆了摆手,说道:“孙卿家,无需多言,本王主意已定,准备……准备归顺事宜吧!孙卿家,你替本王走一趟,前往山东郓城,同李靖元帅商谈归顺事宜,就这么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