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青州府衙。
刘推官将厚达三尺的核查文书呈上公案时,整个大堂鸦雀无声。知府陈延年漫不经心地翻开第一页,旋即坐直了身子。
\"这...这数据可都核实过了?\"他指着赋税总额的手指微微发颤。
\"下官亲自核对三遍。\"刘推官躬身道,\"山北县今年赋税较去年增长四倍,但百姓负担反而减轻三成。\"
陈延年急急翻看后续内容,越看越是心惊:
\"新建水利工程八处,灌溉良田五千亩...\"
\"推广新作物,平均亩产增长十倍...\"
\"开设工坊十二处,安置流民三千人...\"
\"建学堂二十七所,识字人口增长二十倍...\"
每一条后面都附有详细佐证:修建水渠的民夫名单、新作物的产量记录、工坊的收支账册、学堂的学籍档案...
\"这不可能!\"钱师爷失声道,\"定是那林弈做了假账!\"
刘推官取出一个布包:\"这是下官从山北县随机采集的物证。\"
布包摊开,里面是饱满的红薯、精美的竹器、各色果脯,还有厚厚一叠百姓的证言。最显眼的是一本装订粗糙的册子,封面上写着《石洼村变化记》。
陈延年翻开册子,第一页就让他怔住了:
\"去年今日,村中饿殍三人,今岁无人挨饿。
去年今日,村中瓦房三间,今岁新增二十。
去年今日,村中识字者无,今岁三十八人......\"
每一页都记录着最真实的变化,笔迹稚嫩却真挚,显然是村民自己写的。
\"下官走访了七个村落,\"刘推官继续禀报,\"每个村都有这样的记录。百姓们甚至能准确说出县衙每项政策的实施日期。\"
陈延年沉默良久,忽然拍案而起:\"备轿!本府要亲自去看看!\"
三日后的山北县,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察。知府仪仗所到之处,百姓们不惊不慌,照常劳作。
在石洼村,陈延年随机走进一户农家。农妇正在灶前做饭,见官差进来,不卑不亢地行礼。
\"家中几口人?今年收成如何?\"
\"回大人,五口人。收了红薯五十石,土豆二十石,还在工坊做工赚了十两银子。\"
陈延年打开她家的米缸,里面堆满了粮食;掀开衣柜,每人都有两套新衣;最让他震惊的是,炕头上还放着几本蒙学读物。
\"这些书...\"
\"是学堂发的。\"农妇笑道,\"娃他爹晚上还去识字班呢!\"
在工坊区,陈延年亲眼看到果脯制作的整个过程。从山果采摘到成品包装,每道工序都井井有条。更让他吃惊的是工坊的账目——所有收支公开透明,工人按劳取酬。
\"这里的工人,月钱最低的都有一两银子。\"工坊主事自豪地说,\"比府城的工匠挣得还多!\"
视察学堂时,正赶上格物课。孩子们用自制的仪器测量日影,讨论着季节变化的原因。陈延年随意考较,发现这些农家子弟的见识,竟不输府城的学子。
\"这些都是林大人教的。\"老塾师感慨道,\"他说要让山北的孩子,不比任何人差。\"
最后一站是县衙仓库。当库门打开时,所有人都惊呆了——里面堆满了粮食、山货、成品,却分门别类摆放得整整齐齐。每堆货物前都立着木牌,详细记录着数量、来源、去向。
\"这些...都是县衙的财产?\"陈延年声音发干。
\"不,\"林弈答道,\"是全县百姓的共同财富。丰收时收储,歉收时平粜。\"
黄昏时分,陈延年登上城墙。暮色中的山北县灯火通明,工坊里还在赶工,学堂里书声琅琅,市集上人来人往。更远处,新修的驿道上,商队的驼铃清脆悦耳。
\"半年...\"他喃喃自语,\"仅仅半年...\"
当夜,陈延年在县衙彻夜未眠。他反复翻阅核查文书,每一页都像一记重锤,敲打着他固有的认知。
第二天清晨,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随行人员吃惊的决定——在山北市集公开讲话。
\"本府原以为,\"他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声音沉重,\"这世上不会有这样的奇迹。但今日,本府亲眼看到了!\"
他举起那本《石洼村变化记》:\"这不是政绩文书,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台下百姓静静聆听,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着自豪的光芒。
\"本府要向朝廷上书,\"陈延年提高声音,\"为山北县请功!为林知县请赏!\"
掌声如雷动。百姓们自发高呼:\"青天大老爷!\"
回府那日,陈延年特意轻车简从。出了山北县境,他久久回望那片生机勃勃的土地。
\"大人,\"钱师爷小声问,\"真要为他们请功?那岂不是...\"
\"闭嘴!\"陈延年罕见地动怒,\"你若见过百姓眼中的光,就说不出口这样的话!\"
十日后,青州府发出两道公文:
其一,通报表彰山北县为\"北疆治理典范\";
其二,奏请朝廷破格提拔知县林弈。
消息传回山北时,林弈正在田间查看冬小麦长势。赵小乙兴冲冲地跑来报喜,却见知县大人眉头微蹙。
\"大人不欢喜?\"
林弈拔起一株麦苗:\"表彰固然好,但若因此自满,才是大忌。\"
他指着远处的群山:\"你看,山外有山。咱们的路,还长着呢。\"
夕阳下,新生的麦苗在寒风中挺立。就像这个历经磨难的小县,终于在这年冬天,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而这一切,都建立在铁一般的事实之上——那仓廪里的粮食,工坊里的产品,学堂里的书声,还有百姓脸上真心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