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赃风波如同投入古井的石子,虽激起剧烈涟漪,但终究沉底,考场内重归死寂,只是这份寂静中,多了无数道隐晦打量林弈的目光,或惊佩,或忌惮,或复杂。那被拖走的衙役凄厉的求饶声似乎还在空气中残留,提醒着众人这场科举的残酷与莫测。
林弈却已将这些杂念尽数摒除。他端坐于阴暗寒冷的号舍中,仿佛刚才那场生死一线的反击从未发生。心如古井,波澜不惊。当试卷由胥吏面无表情地分发到每个号舍时,他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凝神静气,展卷阅览。
前几场考的是经义贴经,要求对儒家经典烂熟于心,阐发微言大义。这恰是原主多年苦功所在,林弈融合记忆后,理解更为透彻,下笔如有神助,文思泉涌,字迹工整清秀,引经据典恰到好处,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股结构严谨,层层递进,既恪守规矩,又不显呆板,隐隐透出一股灵动之气。
他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外界的一切似乎都已远离。寒冷、阴暗、窥视的目光,都无法影响他笔尖的流淌。时间在墨香的氤氲中悄然流逝。
终于,到了最后一场,也是最为关键,最能体现学子经世致用之才的——策论。
当考题发下,林弈展开一看,瞳孔骤然收缩!
题目赫然正是:“试陈应对北地旱蝗连绵,安抚流民,稳固邦本之策。”
北地旱蝗!
这四个字,如同一道闪电,瞬间劈开了林弈的记忆!文会之上,那位“周先生”临别时意味深长的话语,犹在耳边:“北地旱蝗,朝廷忧心,亦是尔等读书人,将来或需直面之困局。小友好自为之。”
这绝非巧合!
那位“周先生”的身份,在林弈心中已然呼之欲出。这策论题目,恐怕不仅仅是朝廷当下的难题,更是那位大人物对他林弈的一次正式考校!考校他是否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机会!这是危机过后,直抵青云的绝佳机会!
林弈闭上双眼,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起来。原主所读的史书、地理志、农书……与他来自现代的灵魂中所知的那些宏观治理理念、系统工程思维、以及历史上成功应对灾荒的案例(如宋朝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元朝郭守敬主持的水利工程,乃至明代后期徐光启《农政全书》中的一些思想雏形)相互碰撞、融合。
他不能直接搬出现代词汇,却可以将那些超越时代的核心理念,用这个时代所能理解和接受的语言、典故、方法包装起来,形成一套既脚踏实地,又高瞻远瞩的系统方案。
良久,他猛地睁开双眼,眸中精光熠熠。他提起笔,在砚台中饱蘸浓墨,略一思忖,便在草稿纸上写下了策论的标题:《治旱蝗、安流民、固邦本疏》。
开篇,他并未急于提出具体措施,而是先高屋建瓴,点明灾荒应对的核心原则:“臣闻,圣王治世,不患之有灾,而患之无备;不忧民之流离,而忧策之失序。故应对旱蝗,非止于一时之赈济,更在于长远之谋划,须以‘固本’为先,‘疏导’为要,‘善后’为基,三者并举,方为万全之策。”
定下基调后,他笔锋一转,开始阐述具体方略,分为四大纲领:
“一曰 以工代赈,安流民而固堤防。”他结合宋代以工代赈的案例,提出不应单纯发放钱粮,而应将精壮流民组织起来,由官府提供工具口粮,兴修水利,疏浚河道,加固堤防,开挖陂塘。“如此,则民得食而不敢生惰,国得利而水患可减,一举两得,胜于空耗廪粟。”
“二曰 兴修水利,抗旱魃以蓄水源。”他借鉴郭守敬勘测水利的经验,提出由朝廷委派精通算学、水利的官员,勘察北地水文,绘制水脉图。在关键节点修建水库、水渠,推广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并立法鼓励民间开凿水井,形成“官民共举,点线成网”的水利格局,以抗干旱。
“三曰 推广新种,易农时以抗天灾。”他并未直接提出现代抗旱作物,而是引用古籍中记载的某些耐寒耐旱的桑、栗、豆类,建议由朝廷在灾区设立“劝农所”,遴选适宜本地之早熟、抗旱粮种,教导百姓轮作、套种之法,改变单一作物结构,增强抵御天灾之能力。
“四曰 预警监测,察蝗情于未发时。”这是最具前瞻性的一策。他提出,借鉴古代“占候”之法,但去其迷信,取其合理内核。于北地各州县设“蝗情观测吏”,专司观察气候、土壤湿度及蝗虫幼虫(蝻)滋生情况,建立定期上报制度。一旦发现异动,立即组织人力扑杀蝻子,并储备石灰、烟熏等物,防患于未然,将蝗灾扼杀于萌芽。“此法虽琐,然胜于蝗起之时,举国仓皇。”
在每一项策略之后,他都详细说明了具体的执行步骤、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应对之法,引用的典故、数据力求准确,逻辑链条严密无比。最后,他总结道:“以上四策,如车之四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若能持之以恒,非但可解眼下燃眉之急,更可奠定北地长久之安稳。然法虽善,需人而行。故臣以为,更当严查赈济中之贪墨,明赏罚,信诺言,使朝廷德泽,真正惠及于民,则民心安,邦本固,纵有天灾,亦不足撼动社稷根基矣!”
洋洋洒洒近两千言,一气呵成!字迹工整有力,论证严密,既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有基于现实的创新,更蕴含着一套清晰的系统工程思维,将防灾、抗灾、救灾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远远超出了这个时代寻常书生策论的范畴!
当林弈落下最后一笔,轻轻吹干墨迹,只觉得精神一阵疲惫,却又无比充实。他并不知道自己这番“超纲”的策论会引来何种评价,但他已竭尽所能,将自己所思所想,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了这方试卷之上。
……
县试结束后,所有试卷被连夜糊名、誊录,送往阅卷官处。最终的前几名试卷,则会呈送到本县正印官及作为提调官的学政案头。
行馆之内,烛火通明。学政周文渊正伏案批阅着几份被标记为“优等”的试卷。他看得很快,大多数只是微微颔首或摇头,能让他停留片刻的已然不多。
当他拿起一份誊录工整的试卷,目光扫过那篇题为《治旱蝗、安流民、固邦本疏》的策论时,初时尚未在意,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速度越来越慢,身体不自觉地微微前倾。
看到“以工代赈,安流民而固堤防”时,他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读到“兴修水利,抗旱魃以蓄水源”并提出绘制水脉图、官民共举时,他眉头微挑。
当“推广新种,易农时以抗天灾”出现,他已然放下了手中的朱笔。
而最后看到那前所未闻的“预警监测,察蝗情于未发时”,设立专门观测吏、扑杀蝻子的系统方案时……
“啪!”
周文渊猛地一掌拍在案几之上,震得笔架晃动,砚台中的墨汁都溅出了几滴,沾染了他青色的官袍袖口,他却浑然不觉!
“好!好一个‘固本、疏导、善后’!好一个‘车之四轮,鸟之双翼’!”他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声音中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激动与赞赏,“此策高屋建瓴,思虑周详,诸法相济,直指根本!非深谋远虑、通晓实务者不能为!这……这绝非寻常腐儒能言!”
他迫不及待地翻到试卷前端,查看糊名处(虽经誊录,但原卷糊名处仍有标记,以备核对),当那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时,周文渊先是一怔,随即,脸上露出了一个“果然如此”的复杂笑容,其中夹杂着惊叹、欣慰,还有一种发现瑰宝的狂喜。
“林弈……又是你!”他低声自语,目光再次落在那篇墨迹淋漓的策论之上,仿佛能透过纸张,看到那个在寒窑苦读、在市集周旋、在考场破局、而今又以一篇惊世策论震撼他的清瘦少年。
“此子之才,经世致用,远超八股!假以时日,必为国之栋梁!”
他知道,这份试卷,必将在此番县试中,掀起一场不小的波澜。而林弈这个名字,也注定不会再被埋没于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