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扬州,雨下得绵密,打在桃记扬州分店的窗棂上,淅淅沥沥的,像在说悄悄话。周虎坐在柜台后,手里拿着一叠信纸,都是客人留下的感谢信,他一张张整理着,嘴角忍不住上扬。
“周掌柜,又在看感谢信啊?” 伙计小三子端着一碗刚煮好的当归羊肉汤走过来,放在柜台上,“昨天那位张阿婆还特意来送了筐自己种的青菜,说‘喝了你家的汤,腿不疼了’,让你一定要收下。”
周虎接过汤,喝了一口,鲜美的味道在舌尖散开,心里暖暖的:“是啊,这些信和礼物,比赚多少钱都开心。你看这封,是住在东关街的李大哥写的,说他媳妇怀孕了,不爱吃饭,就爱喝咱们的‘莲子百合羹’,现在每天都来,还说等孩子生了,要带孩子来吃‘满月羹’。”
小三子凑过去看,信上的字迹有点歪,却写得真诚:“桃记的莲子羹,甜得刚好,我媳妇喝了不吐了,谢谢周掌柜,谢谢苏姑娘,你们的药膳是暖心的好东西。”
“还有这封,” 周虎又拿起一张,“是外地来扬州做生意的王老板写的,说喝了咱们的‘蟹黄春笋羹’,想起了在江南的老家,以后每次来扬州,都要到咱们店来吃一碗,就像回家一样。”
他把这些信小心翼翼地贴在店里的 “温情墙” 上,这面墙是苏软桃上次来扬州时提议做的,专门贴客人的感谢信和留言,现在已经贴满了半面墙,五颜六色的信纸,像一朵朵盛开的花。
“对了,周掌柜,” 小三子突然想起什么,“昨天苏姑娘传信来,问咱们分店最近的情况,你要不要把这些信和温情墙的照片寄给姑娘看看?姑娘肯定会开心的。”
“好主意!” 周虎眼睛一亮,赶紧找出纸笔,写了封信,把分店最近的生意情况、客人的反馈,还有温情墙上的故事都写了进去,又让伙计找了个相机,对着温情墙拍了几张照片,小心翼翼地装在信封里,交给驿站的人,特意叮嘱 “一定要尽快送到京城桃记”。
几天后,苏软桃在京城收到了周虎的信和照片。她坐在桃记后院的桃树下,拆开信封,一张张看着照片,温情墙上的信密密麻麻,客人的笑脸在照片里格外鲜活。萧璟渊走过来,坐在她身边,看着她手里的照片,笑着说:“看来扬州分店做得很好,客人都很喜欢。”
“是啊,” 软桃指着一张照片,照片里有位老人正对着温情墙笑,“周虎说,这位老人每天都来喝一碗当归羊肉汤,说‘喝了汤,冬天不冷了’,还帮着招呼客人,像自家店一样。”
她打开周虎的信,轻声念了起来:“姑娘,现在每天都有客人来写感谢信,有的说药膳暖身,有的说想起了家乡,还有的带朋友来,说‘要让更多人知道桃记的好’。我知道,这都是因为姑娘教我们‘用心做膳,真诚待人’,以后我会一直记住这句话,把扬州分店打理好,不让姑娘和王爷失望。”
念到最后,软桃的眼眶有点红,她抬头看着萧璟渊,轻声说:“阿渊,你知道吗?我做药膳,一开始只是想传承娘的手艺,没想到能暖这么多人的心,能让这么多人想起家乡,想起家人。”
萧璟渊握住她的手,指尖带着温热:“因为你做的药膳里,有心意,有温情,不只是食物,更是能暖人心的东西。就像周虎说的,‘用心做膳,真诚待人’,这才是桃记能走得远、能被人喜欢的根本。”
软桃点点头,把信和照片小心翼翼地收好,放进母亲的旧食谱里 —— 她想把这些温情的故事,都记下来,以后编进《江南药膳集》里,让更多人知道,药膳不只是用来补身的,更是用来暖心的,是用来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的。
当天晚上,软桃给周虎回了信,信里写着:“周虎,看到你把扬州分店打理得这么好,看到客人的感谢信,我很开心。记住,不管生意多好,都要守住‘用心’的本分,让每一位客人都能在桃记吃到家的味道,感受到暖的心意。下次我去扬州,一定要亲自谢谢那些支持咱们的客人,也谢谢你,为桃记付出的一切。”
窗外的月光洒在信纸上,软桃的字迹娟秀,满是真诚。她知道,扬州分店的温情故事,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会有更多这样的故事,在京城、在洛阳、在更多的地方发生,而她和萧璟渊,会一直守着这份初心,让江南药膳的味道,温暖更多人的生活,连接更多人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