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朱雀街,挂满了红灯笼,元宵节的热闹还没散去,街口就新开了一家 “江南茶馆”,老板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叫林巧,梳着双丫髻,穿着浅绿布裙,一看就是江南人。
苏软桃路过时,林巧正站在门口,看着来往的行人,眼神里带着几分紧张。软桃笑着走过去:“姑娘,你是江南人吧?听你说话的口音,像苏州那边的。”
林巧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点头:“是啊!姐姐也是江南人?我是苏州的,刚来京城,开了这家茶馆,还怕没人来呢。”
“我是杭州的,在前面开了家桃记药膳馆,” 软桃指了指不远处的桃记,“你别担心,朱雀街的街坊都很和善,你的茶馆要是有需要帮忙的,尽管跟我说。”
林巧感动地说:“谢谢姐姐!我刚来京城,不太懂这里的规矩,连进货渠道都没找好,正发愁呢。”
软桃拉着她走进茶馆,里面的布置很有江南味:竹制的桌椅,墙上挂着苏州评弹的海报,角落里还摆着一盆兰草,只是桌椅上落了点灰,显然还没收拾好。“你想卖江南的茶叶吧?我认识刘老板,他开了家茶叶铺,有很多江南的好茶,我帮你介绍,他肯定能给你优惠。”
“真的吗?那太谢谢姐姐了!” 林巧激动地说,赶紧给软桃倒了杯刚泡的碧螺春,“姐姐尝尝,这是我从家里带来的,看看是不是正宗的苏州味。”
软桃喝了一口,清香在舌尖散开,确实是正宗的碧螺春,笑着说:“好喝!比我在京城其他地方喝的还正宗,以后我会常来光顾的。”
当天下午,软桃就带林巧去了刘老板的茶叶铺。刘老板一听是软桃的同乡,热情地拿出各种江南茶叶:“姑娘,你要碧螺春、龙井还是雨花茶?我这儿都是正宗的江南货,价格肯定给你最优惠的,以后咱们都是街坊,互相帮衬。”
林巧选了几种茶叶,刘老板还送了她一套江南样式的茶具,笑着说:“开业那天我来捧场,再给你带些老顾客。”
回到茶馆,软桃又帮林巧规划 “茶馆 + 药膳” 的搭配:“你可以卖我桃记的桂花酥、桃花酥,客人喝着茶,配着点心,肯定更受欢迎。我让春杏每天给你送,成本价给你,咱们互相带动生意。”
林巧感动得眼眶都红了:“姐姐,你太好了!我刚来京城,一个人都不认识,你却这么帮我,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谢你。”
“不用谢,” 软桃笑着说,“我刚来京城的时候,也什么都不懂,是街坊们帮我,我才能把桃记开起来。现在你来了,我帮你,也是应该的。”
元宵节过后,江南茶馆正式开业。软桃带着春杏和徒弟们来捧场,萧璟渊也特意赶来,点了杯碧螺春,配着桂花酥,笑着说:“这茶和点心很配,以后我下朝,常来这儿坐坐。”
张老板也来了,送了块新织的江南蓝印花布,用来做茶馆的桌布;李三帮忙搬桌椅,还喊了不少熟客来喝茶;连御厨张师傅,都特意从宫里出来,说 “听说朱雀街开了江南茶馆,来尝尝家乡味”。
林巧忙得团团转,脸上却满是笑容。傍晚时分,茶馆的客人渐渐少了,她拿出账本,发现第一天就赚了不少,激动地对软桃说:“姐姐,今天多亏了你们,我才能这么顺利!以后我每天给你送新鲜的茶叶,你煮药膳的时候,也能用上。”
软桃点点头,看着茶馆里满是江南味的布置,看着林巧开心的样子,心里满是温情。她知道,朱雀街之所以温暖,就是因为有这样的邻里情 —— 你帮我,我帮你,像一家人一样,把陌生的市井,变成了温暖的家乡。
后来,江南茶馆成了朱雀街的 “江南据点”,不少江南同乡来这里喝茶、聊天,软桃也常来这里和林巧交流,偶尔还会在这里举办 “药膳小课堂”,教大家做简单的江南小吃。萧璟渊笑着说:“现在朱雀街的江南味越来越浓了,以后不用回江南,就能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软桃靠在他身边,看着茶馆里欢声笑语的人们,心里满是安稳 —— 这里不仅有她的事业,她的爱情,还有她的乡邻,她的根,是她在京城真正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