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的京城,风里带着几分燥意。苏软桃坐在小馆的窗边,手里拿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客人的反馈 —— 最近有不少北方来的客人说 “当归羊肉汤有点甜,吃着不习惯”“荠菜豆腐羹太清淡,没滋味”。她皱着眉,指尖轻轻敲着桌面,琢磨着该怎么调整配方,既保留江南药膳的精髓,又符合京城人的口味。
“在想什么?” 萧璟渊端着一碗刚煮好的桂花茶走过来,放在她面前,“看你愁眉苦脸的,是客人有意见了?”
苏软桃把小本子递给她,叹了口气:“你看,北方客人喜欢温补、偏咸鲜的口味,咱们江南药膳偏甜、偏清淡,他们吃不惯。要是不调整,可能会流失不少客人。”
萧璟渊接过本子,仔细看了看,笑着说:“这有什么难的?药膳本就讲究‘因地制宜’,江南潮湿,适合偏甜的温补;京城干燥,就适合减甜加鲜,突出温补。你可以试试减少冰糖用量,加些提鲜的食材,比如火腿、虾皮之类的。”
“火腿?” 苏软桃眼睛一亮,“我怎么没想到!江南做腌笃鲜也会加火腿提鲜,要是加到荠菜豆腐羹里,应该能让味道更浓郁,还不破坏药膳的温和。”
说做就做,苏软桃立刻钻进厨房,从食材柜里拿出一块江南运来的火腿 —— 是吴老板特意留的,肥瘦相间,带着淡淡的咸香。她把火腿切成细丝,先在锅里炒出油脂,再加入荠菜和豆腐,最后倒上高汤慢炖,比平时少放了一半的冰糖,还加了少许胡椒粉驱燥。
萧璟渊靠在厨房门口,看着她忙碌的身影:“要不要我帮忙烧火?”
“不用,你坐着等就好,很快就好。” 苏软桃笑着说,手里的勺子不停搅拌着锅里的羹,火腿的香气混着荠菜的清香,很快就飘满了厨房。
过了一会儿,荠菜豆腐羹煮好了,苏软桃盛了一碗递给萧璟渊:“你尝尝,看看味道怎么样,会不会太咸或者太淡。”
萧璟渊接过碗,喝了一口,火腿的咸鲜和荠菜的清香完美融合,豆腐嫩得入口即化,一点也不觉得清淡,反而越喝越暖。他点点头:“好吃!比之前更鲜了,而且不甜,北方客人肯定喜欢。”
苏软桃也尝了一口,满意地笑了:“那就好!明天我再调整当归羊肉汤,减少冰糖,多加姜片和枸杞,既温补又不甜腻。”
第二天一早,苏软桃就推出了调整后的药膳。第一位来尝鲜的是常来的北方客人王大爷,他点了一碗当归羊肉汤,喝了一口就眼睛一亮:“姑娘,今天这汤跟以前不一样啊!不那么甜了,姜味更足,喝着暖身又过瘾,比我在北方喝的羊肉汤还地道!”
“王大爷,您喜欢就好,这是特意按京城口味调整的。” 苏软桃笑着说,又给他送了一小碟桂花酥,“您要是觉得汤淡,还可以加点盐。”
消息很快传开,不少北方客人特意来尝调整后的药膳,反馈都很好。有位从山西来的商人,一次点了三碗荠菜豆腐羹,说 “这羹鲜得很,配我们山西的饼子正好”,还说要带几罐打包回去,给家人尝尝。
萧璟渊下朝来的时候,看到小馆里坐满了客人,不少人都在夸 “调整后的药膳更合口味”,他走到苏软桃身边,悄悄帮她理了理鬓边的碎发:“我就说你能行,这么快就找到办法了。”
“还不是多亏了你提醒。” 苏软桃耳尖一红,递给他一碗刚煮好的当归羊肉汤,“你也尝尝,看看合不合你的口味。”
萧璟渊接过汤碗,喝了一口,暖意在胸腔里蔓延开来,比平时更显醇厚。他看着苏软桃忙碌的背影,心里满是骄傲 —— 她从不是固守成规的人,既能守住母亲的药膳初心,又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这样的她,值得所有人的认可。
夕阳西下时,苏软桃看着小本子上满是 “满意” 的反馈,嘴角忍不住上扬。她知道,做药膳和做人一样,既要守住本心,也要学会变通,这样才能走得更远,让更多人爱上江南药膳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