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加坡返回后,林渊将全部精力投注到“星辰”项目,尤其是车规级AI芯片“启明1号”的攻坚上。然而,攀登技术高峰的道路,远比预想的更为陡峭。项目组在进入详细的电路设计和仿真验证阶段后,接连遭遇了重大技术瓶颈,进度一度陷入停滞。
最棘手的问题出现在功能安全机制与性能功耗平衡的尖锐矛盾上。为了满足ISo 最高的ASIL-d安全等级要求,杜克南团队在AI加速器核心周围植入了大量的冗余校验逻辑、在线自检电路和故障隔离单元。这些安全电路本身就会消耗额外的芯片面积和功耗。更严重的是,为了保证在检测到故障时能迅速切换到安全状态,整个数据通路的设计变得异常复杂,引入了大量的控制逻辑和时序路径,严重拖累了AI计算的核心性能。
仿真结果显示,在加入了完整的功能安全机制后,“启明1号”的AI推理性能相比初始架构设计,下降了近40%,而功耗却增加了25%。这个结果,几乎抹杀了“启明1号”作为边缘AI芯片最大的优势——高能效比。
项目会议室里,气氛降到了冰点。陈深盯着仿真报告上刺眼的数据,脸色铁青。赵青则反复检查着安全机制的实现方案,试图找到优化的空间,但面对严苛的车规标准,任何简化都可能带来不可接受的风险。
“我们可能……太乐观了。”杜克南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车规级,尤其是ASIL-d,本身就是一座极高的门槛。要在满足如此苛刻的安全要求下,还能保持高性能和低功耗,这需要极其深厚的经验积累和反复的迭代优化。我们毕竟是第一次……”
他的话没有说完,但意思很明显:以“星火”目前的经验和资源,挑战如此高难度的目标,或许是不自量力。
失败的阴影,如同浓雾般笼罩在每个人心头。巨大的投入可能付诸东流,与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的合作机会也可能因此丧失。更严峻的是,如果“星辰”项目受挫,将沉重打击公司刚刚建立起来的士气和外界对“星火”技术能力的信心。
就在这内忧深重之时,外患亦悄然而至。周敏向林渊汇报,市场上开始流传一些关于“星火”的“内部消息”,称“星火”在车规芯片研发上“遭遇重大技术挫折”,“项目濒临流产”,甚至影射“星火”的融资“可能存在水分”。这些消息来源隐蔽,传播却很快,显然是有组织的舆论攻势。
与此同时,许晴也收到风声,之前接触的那家海外律师事务所,正在积极游说几家与“星火”有合作关系的海外Ip供应商,暗示与“星火”合作可能存在“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试图从供应链层面进行施压。
内外的压力,如同两座大山,向林渊挤压而来。公司内部开始出现一些质疑和动摇的声音。林渊第一次感到,肩上的担子如此沉重。
深夜,林渊独自一人留在办公室,面前摊开着令人沮丧的仿真报告和充满恶意的市场传闻剪报。他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绝望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他重新拿起“启明1号”的架构图,目光聚焦在那些复杂的安全逻辑和数据通路上。突然,一个被忽略的细节引起了他的注意。现有的安全机制,是为了应对随机性硬件故障,采用的是相对保守的、周期性的全面自检策略。但这种策略,对于计算核心而言,是否过于“粗放”和“低效”?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闪现:能否将安全机制做得更“智能”? 不是简单地在数据通路上叠加冗余和检测,而是将安全理念融入到计算架构本身?比如,利用AI计算本身的数据特性,设计一种“伴随计算”式的实时校验机制,而不是独立于计算单元之外的全时段自检?这样或许能大幅减少安全电路的开销!
这个想法极其冒险,需要颠覆传统的安全设计思路。但绝境之中,唯有创新才能破局。
第二天一早,林渊将核心团队召集到一起,没有谈论眼前的困境,而是在白板上画下了他的新思路。“我们可能走错了方向。”他开门见山地说,“我们不能把安全和性能当成两个对立的东西去平衡。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安全成为架构的内在属性?”
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智能内生安全”构想。起初,杜克南和陈深都持怀疑态度,认为这违背了车规级设计的传统原则。但随着讨论的深入,赵青率先发现了其中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一些关键算法可以如何与硬件校验结合的点子。
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团队重新燃起了斗志,决定暂停当前的设计,集中力量,用一周时间,全力攻关这套全新的“智能内生安全架构”的可行性验证。
这是一场豪赌。成功,则海阔天空;失败,则万劫不复。
就在团队闭关攻坚的第五天,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了。杜克南通过他在德国工业界的旧友,联系到了一位即将退休的、曾在博世公司主导过多代车规级芯片安全架构的顶尖专家,dr. werner。在了解了“星火”的困境和正在尝试的新思路后,这位严谨的德国老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表示愿意以技术顾问的形式,提供短期的远程指导。
dr. werner的介入,如同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他肯定了林渊“智能内生安全”方向的前瞻性,并凭借其数十年的经验,指出了几个关键的技术风险和实现路径,让团队的探索避免了致命的弯路。
一周后,初步的仿真结果出来了。采用新架构后,安全机制的性能开销从40%降低到了15%!功耗增加也控制在了10%以内!虽然仍未达到最初的目标,但已经看到了清晰的、可行的优化路径!
绝境之中,终于裂开了一道希望的缝隙。
当林渊拿到这份来之不易的仿真报告时,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走到窗边,看着晨曦照亮城市的天际线。他知道,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接下来的路依然艰难,但方向已经明确,团队的信心也已重燃。
他拿起电话,打给周敏:“针对市场上的谣言,不用过多解释。准备一份‘星辰’项目技术进展的新闻稿,重点突出我们在车规AI芯片‘智能内生安全架构’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我们要用技术实力,让谣言不攻自破。”
曙光,已刺破重重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