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金属丝镇觅新技原住民村续情谊
联盟小院的银杏叶飘满青石板路时,沈星辞收到了意大利金属丝工艺大师马可的邀请函——他的故乡锡耶纳小镇即将举办“欧洲传统工艺节”,特意邀请小院手艺人带着作品参展,还希望能和阿木再合作一次,创作一件融合中西方技法的金属丝竹编作品。
“锡耶纳的金属丝工艺有七百多年历史,马可的祖父曾为梵蒂冈教堂制作过金属丝装饰,那里的手艺人能把金属丝弯成比头发丝还细的纹样。”沈星辞拿着邀请函,给孩子们展示马可寄来的金属丝作品照片——照片里,金属丝编织的玫瑰栩栩如生,花瓣上还缀着用银丝做的露珠,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
阿木看到照片,立刻攥紧了手里的竹篾:“我要和马可师傅一起编一个‘竹丝共生’挂饰!用竹篾做花茎,金属丝做花瓣,再用陶土做花盆,把咱们小院的竹编、陶艺和意大利的金属丝工艺都融进去!”丫丫和小雨也吵着要去,“我们可以教意大利小朋友做陶艺,还能把数据库里的金属丝工艺资料带去,和他们一起完善!”
出发前,小院的手艺人开始筹备参展作品。阿木和李爷爷一起挑选韧性最好的竹篾,将竹篾削成细如发丝的竹丝,方便和金属丝搭配;张师傅则烧制了一批迷你陶盆,陶盆表面刻着意大利螺旋纹和中国缠枝纹,釉色用了淡青和米白,显得格外雅致;王奶奶用土布做了展布,上面绣着锡耶纳小镇的建筑和联盟小院的景致,象征“两地手艺相连”。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沈星辞带着阿木、丫丫和小雨,终于抵达锡耶纳小镇。马可早已在车站等候,他穿着传统的意大利工匠围裙,手里拿着一个金属丝编织的小篮子,篮子里放着新鲜的无花果:“欢迎来到锡耶纳!这是我们小镇的特产,希望你们喜欢。”
锡耶纳小镇像一幅中世纪油画——赭红色的石屋错落有致,狭窄的街巷里铺着青石板,教堂的尖顶刺破湛蓝的天空,街角的工匠铺里传出金属丝敲击的“叮叮”声。马可带着他们来到小镇中心的工艺节展区,展区就设在一座古老的广场上,每个摊位都搭着木质棚子,挂着不同国家的传统工艺作品。
“这是我们小镇的金属丝工坊,里面有三百多种金属丝工具,从十五世纪的老工具到现代的电动设备都有。”马可带着他们走进一间摆满工具的屋子,墙上挂着各种型号的钳子、剪刀,架子上放着缠绕金属丝的卷轴,空气中弥漫着金属的冷香。阿木拿起一把小巧的弯丝钳,试着弯了一段铜丝,铜丝在他手中乖乖变成弧形,引得马可连连称赞:“你的手感真好!比很多学了几年的学徒都熟练。”
第二天,工艺节正式开幕。联盟小院的摊位前很快围满了观众,阿木和马可合作的“竹丝共生”挂饰刚摆出来,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竹篾做的花茎透着自然的浅黄,金属丝弯成的花瓣泛着银亮的光泽,陶盆上的纹样将中西方元素完美融合,风一吹,挂饰轻轻晃动,金属丝花瓣碰撞竹篾花茎,发出清脆的声响。
“这个作品太特别了!竹编的温柔和金属丝的冷冽结合在一起,就像春天和冬天的对话。”一位来自法国的工艺评论家拿起挂饰,仔细观察着每一个细节,“能说说你们的创作灵感吗?”
阿木指着挂饰解释:“竹篾是中国的传统材料,代表自然和生机;金属丝是意大利的传统工艺,代表坚韧和精致。我们想通过这个作品告诉大家,不同国家的手艺可以像竹丝和金属丝一样,相互缠绕,相互成就。”马可补充道:“这也是我们第二次合作了,上次在联盟小院,阿木教我编竹篾,这次我教他弯金属丝,手艺的交流就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丫丫的陶艺摊位也格外热闹。她带来了“熊猫樱花”陶盘,还现场教观众做迷你陶杯。一个意大利小男孩跟着她学揉土,双手沾满陶土,却笑得格外开心:“我从来没摸过这么软的陶土!做出来的杯子能喝水吗?”丫丫点点头:“等烧好后就能用啦,你可以在杯子上画你喜欢的图案,比如你们小镇的教堂。”
小雨则负责展示“全球非遗手艺数据库”,她带着平板电脑,给观众演示如何在数据库里查看金属丝工艺的技法视频。一位白发苍苍的金属丝老匠人戴上老花镜,认真看着视频里马可演示的弯丝步骤,忍不住感叹:“这个数据库太有用了!我年轻的时候学手艺,只能靠师傅口传心授,现在的年轻人有了它,能看到全世界的手艺技法,真好。”
工艺节期间,马可还带着他们去拜访小镇的金属丝老匠人。92岁的乔瓦尼爷爷住在一间带院子的石屋里,院子里种满了玫瑰,他的工作台上摆着一个未完成的金属丝玫瑰挂饰。“我从12岁就开始学金属丝工艺,做了八十年,最骄傲的是给小镇教堂做的金属丝祭坛装饰,用了整整五年时间。”乔瓦尼爷爷拿起一根细银丝,指尖微微颤抖,却依旧熟练地将银丝弯成花瓣的形状,“现在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你们能来交流,我特别高兴。”
阿木看着乔瓦尼爷爷的手法,忍不住拿出竹篾,演示中国竹编的“经纬法”。乔瓦尼爷爷看得入了迷,还让马可帮忙翻译:“这种编织方法很巧妙,能不能教我编一个简单的竹编小篮子?我想把它和金属丝工艺结合起来,做一个新作品。”阿木立刻答应,从包里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竹篾,手把手教乔瓦尼爷爷编基础纹路,老匠人学得格外认真,虽然手指不够灵活,却坚持编完了一个迷你竹篮,还在竹篮边缘缠上了一圈细银丝,让竹篮瞬间有了精致的光泽。
离开锡耶纳小镇前,马可送给阿木一套定制的金属丝工具,工具柄上刻着“竹丝共生”四个字;乔瓦尼爷爷则把自己珍藏的一本金属丝工艺老手册送给小雨,手册里夹着他年轻时画的设计草图;小镇的工艺协会还为联盟小院颁发了“跨文化工艺交流奖”,表彰他们为中西方手艺交流做出的贡献。
“我们明年还要去中国联盟小院,带着小镇的年轻人一起学竹编、做陶艺!”马可紧紧握着沈星辞的手,眼里满是期待,“让锡耶纳的金属丝工艺和中国的非遗手艺,永远保持交流。”
从意大利回来后,联盟小院又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澳大利亚原住民艺术家布莱克。他这次来,是邀请小院手艺人去他的部落参加“原住民文化节”,还带来了部落长老的邀请函,上面用原住民文字和中文写着“欢迎来自中国的手艺朋友”。
“我们部落的图腾艺术有上万年历史,每个图腾都代表着祖先的故事和自然的力量。这次文化节,我们想邀请你们一起创作一幅‘天地共生’图腾画,用中国的竹编、陶艺和我们的图腾艺术,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布莱克拿出部落图腾的照片,照片上,红色的赭石颜料画着太阳、河流、动物,线条粗犷而充满力量,“我还想把你们的竹编技法教给部落的孩子,让他们知道,手艺可以跨越海洋,连接不同的文化。”
半个月后,沈星辞带着李爷爷、张师傅和孩子们,踏上了澳大利亚的土地。布莱克的部落位于一片广袤的草原上,部落的帐篷排成圆形,中央是一个巨大的篝火堆,周围摆放着原住民的图腾柱。部落长老穿着传统的树皮衣,戴着羽毛头饰,用古老的仪式欢迎他们——长老将红色的赭石颜料抹在他们的额头,嘴里念着祝福的话语,象征着“接纳与友谊”。
文化节的第一项活动,就是合作创作“天地共生”图腾画。布莱克和部落的艺术家们已经在一块巨大的画布上,用赭石颜料画出了太阳和河流的轮廓;李爷爷和阿木则用竹篾编出了树木的形状,固定在画布边缘,竹篾的纹路像树木的年轮,透着自然的气息;张师傅和丫丫用陶土做了动物的雕塑,放在画布下方,陶土的质感与颜料的色彩相互映衬;小雨和部落的孩子一起,用薰衣草梗和棉纱编织了云朵的形状,挂在画布上方,风一吹,云朵轻轻飘动,仿佛真的在天空中游走。
“太阳代表温暖,河流代表生命,树木代表成长,动物代表陪伴,云朵代表自由。”部落长老站在画布前,用英语和原住民语言向大家解释,“这幅画融合了中国的手艺和我们的图腾,就像天地间的万物一样,相互依存,共同生长。”
接下来的几天,小院的手艺人开始在部落里教授非遗手艺。李爷爷在帐篷前搭起竹编架,教部落的孩子编竹篮。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竹篾,兴奋地拿着竹条摆弄,虽然编得歪歪扭扭,却笑得格外开心。一个名叫莉莉的小女孩,编了一个小小的竹篮,里面放着她捡的鹅卵石,送给李爷爷:“爷爷,这个篮子送给您,谢谢您教我们编竹编,我以后要编很多篮子,装部落的果实。”
张师傅则在篝火旁搭起简易陶窑,教大家做陶艺。部落的男人们跟着他学揉土,女人们则在陶坯上画图腾图案,孩子们围在旁边,用小石子在陶坯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布莱克做了一个图腾陶盘,上面画着太阳纹和竹篾纹,他笑着说:“这个陶盘要放在部落的博物馆里,让以后的人都知道,中国的陶艺和我们的图腾艺术,曾经一起在篝火旁绽放光彩。”
文化节的最后一天,部落举办了盛大的篝火晚会。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吃着烤肉和部落的传统食物,布莱克和部落的艺术家们唱起了原住民的歌谣,歌声粗犷而悠扬;李爷爷用竹篾编了一个简易的笛子,吹起了中国的民间小调;张师傅和部落的陶匠一起,把白天做好的陶艺品放进篝火里烧制,陶坯在火焰中渐渐变成深褐色,釉色在火光下泛着微光;孩子们则手拉手围着篝火跳舞,手里拿着竹编小灯笼,灯笼的光映着他们的笑脸,像草原上的星星。
离别时,部落长老送给小院手艺人每人一件图腾木雕,木雕上刻着他们的生肖和原住民的图腾符号;布莱克则把“天地共生”图腾画的复制品送给他们,画的背面写着“跨越山海,手艺为桥”;部落的孩子们还把自己编的竹篮、做的陶艺品塞进他们的行李,希望他们能带着这些礼物,记住在草原上的日子。
“我们会把部落的图腾艺术放进‘全球非遗手艺数据库’,让全世界的人都了解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文化。”沈星辞紧紧握着布莱克的手,“以后,联盟小院就是你们在中国的家,随时欢迎你们来做客,我们一起继续创作,一起传承手艺。”
飞机离开澳大利亚时,孩子们趴在舷窗边,看着下方渐渐变小的草原和部落,眼里满是不舍。阿木摸着马可送的金属丝工具,丫丫抱着乔瓦尼爷爷的老手册,小雨小心翼翼地护着部落孩子送的竹篮。沈星辞看着他们,又想起了这一路的旅程——从德国的竹编工坊到美国的动画采风,从日本的清水烧展到意大利的金属丝小镇,再到澳大利亚的原住民部落,联盟小院的非遗传承之路,早已跨越了国界,连接了人心。
回到小院时,已是初冬,门口的灯笼挂起了新的竹编装饰,展示架上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礼物——德国的薰衣草竹编、日本的清水烧茶具、意大利的金属丝玫瑰、澳大利亚的图腾木雕。沈星辞把这些礼物一一整理好,又在数据库里更新了新的内容:意大利金属丝工艺的技法视频、澳大利亚原住民图腾艺术的文化背景、部落孩子学习竹编的照片……
“下一站,我们要去非洲,去南美洲,去更多有非遗手艺的地方。”沈星辞看着小院里忙碌的手艺人,看着孩子们认真学习的身影,眼里满是坚定,“让中国的非遗走向世界,让世界的非遗走进中国,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要一直走下去的路。因为我们知道,每一门手艺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每一次交流都是文化的传承,每一份友谊都是匠心的见证。”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小院的青石板路上,映照着墙上“全球非遗传承计划”的海报。海报上,不同国家的非遗元素交织在一起,像一条跨越山海的彩虹,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连接着不同的语言与文化。而联盟小院的故事,还在继续——在竹篾的翻飞中,在陶轮的转动里,在金属丝的敲击声中,在图腾的色彩里,在每一次跨越国界的交流中,书写着关于匠心、关于传承、关于友谊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