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靖道的春寒尚未散尽,田埂上已满是耕种的流民。苏明理站在安靖府的田垄间,看着农户们用改良的“曲辕犁”翻耕旱地,粟米种子撒入湿润的土壤,心中刚生出几分安稳,却被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平静。
“苏大人!不好了!”河安府通判林文彦勒住缰绳,脸色苍白地翻身下马,“河安府昨夜遭遇‘倒春寒’,刚播种的粟米全被冻坏,连引水的木渠也被冻裂了!”
苏明理心中一沉,北靖道的春季本就多寒潮,可这场倒春寒来得比往年早了近十日,且气温骤降至冰点以下,正是幼苗最脆弱的时候。他立刻召集张敬之与农技官,带着救灾物资赶往河安府。
抵达河安府时,眼前的景象让人心疼——田地里的粟米幼苗蜷缩成枯黄的一团,原本平整的田垄结着薄冰;村口的木渠裂开数道缝隙,渠水顺着裂缝渗入地下,露出干涸的渠底。流民们蹲在田边,看着冻坏的幼苗,眼中满是绝望。
“苏大人,这可怎么办啊?”一名老农抓住苏明理的衣袖,声音颤抖,“我们好不容易分到田地播下种子,这一冻,今年的收成怕是全没了!”
苏明理扶住老农,语气坚定:“乡亲们放心,官府绝不会让大家白受损失!我们带来了抗冻的‘寒粟种’与修补水渠的‘凝土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定能补种挽回损失!”
他当即与张敬之、林文彦制定救灾方案:农技官带领流民筛选寒粟种,指导补种技巧;工匠们用凝土浆修补冻裂的水渠,同时加快修建石渠的进度——凝土浆是京城工部新研制的材料,遇水不化、耐寒抗冻,比木渠更耐用;苏明理则亲自前往周边士族庄园,劝说他们借出储存的粮食,缓解流民的短期口粮危机。
可士族们的态度却十分消极。河安府的士族首领刘世安听完苏明理的请求,端着茶杯慢悠悠道:“苏大人,倒春寒是天灾,与我等无关。庄园的存粮是为了应对荒年,若借给流民,日后再遇灾害,我等如何自处?”
“刘老爷此言差矣。”苏明理直视他,“流民若因无粮饿死,田地再次抛荒,明年谁来耕种?士族的租税又从何而来?如今借出粮食,待秋收后官府加倍奉还,还能为刘老爷赢得善名,岂不比守着存粮看着流民受难强?”
刘世安沉默片刻,最终松口:“苏大人既已开口,刘某愿借出两千石粮食,但需官府立下字据,秋收后以三成利息归还。”
“利息不必,官府只需按市价结算便可。”苏明理不愿让流民背负额外负担,“若刘老爷愿意,还可将粮食折算成‘新政粮券’,秋收后凭粮券可优先兑换流民缴纳的赋税粮,比储存粮食更安全。”
新政粮券是苏明理借鉴京城宝钞设计的凭证,由官府背书,可兑换粮食、抵缴赋税,士族们虽对新政仍有疑虑,但见苏明理态度诚恳,且粮券确实比储存粮食更方便,便纷纷同意借出粮食。短短三日,河安府便筹集到五万石粮食,流民的口粮危机暂时得以缓解。
补种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寒粟种比普通粟米更耐寒,且生长周期短,在农技官的指导下,流民们很快完成了补种;工匠们用凝土浆修补好木渠后,又开始修建石渠,不少流民主动前来帮忙,只求能早日用上稳固的水渠。
然而,危机并未完全解除。三日后,云漠省传来消息——该省遭遇沙尘暴,部分田地被黄沙覆盖,补种的寒粟种难以扎根。苏明理刚处理完河安府的事务,便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云漠省。
云漠省的风沙比苏明理想象的更严重。走进受灾的村落,漫天黄沙让人睁不开眼,田地里的幼苗被黄沙掩埋,只露出零星的绿色。当地官员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风沙侵蚀田地。
“苏大人,云漠省的风沙每年都有,可今年格外严重,连老人们都没见过这样的景象。”云漠省通判赵远叹息道,“不少流民见田地被毁,已收拾行李准备离开,说是要去江南讨生活。”
苏明理深知,若流民此时离开,北靖道的土地重整将前功尽弃。他立刻召集官员与流民代表商议,最终想出“沙障护田”的办法——用当地盛产的红柳条编织成沙障,在田地四周栽种,阻挡风沙;同时组织流民挖掘“蓄水井”,收集雨水,解决灌溉问题。
为了让流民留下,苏明理还承诺:参与沙障修建与蓄水井挖掘的流民,每日可多领半石粮食;若能成功护住田地,秋收后可额外获得一成的粮食奖励。重赏之下,流民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纷纷放下行李,加入到抗沙救灾的队伍中。
苏明理与流民们一同栽种沙障、挖掘水井,双手被红柳条划破,却始终没有停下。张敬之看着他布满伤口的手,劝道:“苏大人,这些粗活交给下属便可,您何必亲自上阵?”
“只有与流民一同劳作,才能让他们相信,我们能一起度过难关。”苏明理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北方新政刚有起色,绝不能因这场灾害半途而废。”
消息传到京城,苏知意正与墨渊商议全国新政的推广计划。看到苏明理的奏报,苏知意心中既担忧又骄傲:“陛下,明理在北靖道遭遇春灾,却能迅速想出应对之策,还能安抚流民、说服士族,可见他已能独当一面。只是春灾波及范围广,仅靠北靖道的力量恐难支撑,还需朝廷支援。”
墨渊点头,当即下令:从户部调拨十万石寒粟种、五万斤凝土浆送往北靖道;派工部的“营造司”工匠前往云漠省,指导流民修建更坚固的沙障与蓄水井;同时下旨,北靖道受灾地区今年的赋税全免,明年减半,让流民安心恢复生产。
苏知意还特意让人将江南道的“绿肥种植法”写成册子送往北靖道——绿肥是江南道新培育的作物,既能改良土壤,又能作为饲料,适合在受灾后的田地里种植。
苏明理收到朝廷的支援物资与种植手册后,如虎添翼。他在云漠省推广绿肥种植,让受灾的田地在恢复期间也能产生收益;营造司的工匠则改进了沙障的设计,用红柳条与黏土混合编织,比单纯的红柳条沙障更耐用。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北靖道的春灾终于得到控制。河安府的寒粟苗长势喜人,石渠已修建完成,再也不用担心被冻裂;云漠省的沙障成功阻挡了风沙,蓄水井里蓄满了雨水,补种的寒粟种已冒出嫩绿的芽。
流民们彻底安下心来,再也无人提及离开。不少流民还主动向苏明理提议,想要成立“新农会”,将种植经验传授给更多人。苏明理十分支持,当即批准成立农会,并派农技官担任指导,帮助农会编写种植手册。
这日,苏明理正在查看云漠省的田况,刘世安突然带着几名士族前来拜访。刘世安递上一份申请,语气诚恳:“苏大人,此前刘某对新政多有疑虑,如今见大人为流民尽心尽力,又想出诸多利国利民的举措,刘某深感敬佩。我等愿将庄园的部分田地纳入土地重整,还想参与石渠与蓄水井的修建,为北靖道的新政出一份力。”
苏明理接过申请,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士族的转变,意味着北方新政已真正扎根,不再是官府单方面的推行,而是成为了官、民、士族共同的事业。
当晚,苏明理给苏知意写了一封奏报,详细描述了北靖道应对春灾的经过与新政的进展。信中写道:“姐姐,北靖道的春寒虽烈,却冻不住流民的希望;风沙虽猛,却挡不住新政的扎根。如今士族主动参与新政,流民安心耕种,北方定能在今年迎来丰收。”
苏知意收到奏报时,墨渊正在御花园中查看江南道送来的丰收画册。苏知意将奏报递给墨渊,眼中满是笑意:“陛下,明理不仅化解了春灾,还让士族主动参与新政,北方新政已稳如泰山。”
墨渊看完奏报,笑着点头:“明理是难得的栋梁之才,待北靖道秋收后,朕便下旨,让他担任北靖道总督,全面负责北方五省的新政。有他在北方坐镇,朕便能放心推行全国的土地重整与水利建设。”
窗外,京城的桃花悄然绽放,粉白的花瓣随风飘落,落在御花园的湖面上,泛起一圈圈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