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礼过完,高凯他们送走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
整个战国国内,依旧还实行戒严和宵禁。
整个国家,依旧还在实行军管的模式。
分到田地的人们,分到工作的人们,每天都是按部就班的去工作。
暂时还没有分到工作的人们,也无需担心,家里面会断了粮食,孩子们无法上学,病了无法医治。
一切都会有新成立的政府为他们兜底,保证他们的日常生活不会受到任何的影响。
一项项之前所制定的政策,正在有条不紊的实施了下去。
大量的工厂,要么被直接关闭,改成生产其他产品的工厂,要么就已经重新恢复了运转。
整个政府部门,从上而下,全部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所需的管理人员,全部以最快的速度到齐。
能够到这一些工作岗位工作的人,第一硬性条件,就必须是之前的共产党员。
就像乔丽丝在开国大典上,演讲时所说的那样子。
要做任何的事情,党员都必须自觉带头,带领着百姓们,一起奔向未来美满幸福的生活。
经过那一年多时间的暗无天日,特别是那一些共产党员,更加珍惜今天得来不易的日子。
对于高层所派遣下来的任务,几乎没有一个人,会打折扣的去完成,基本上都是超额完成任务。
那一些通过克格勃特工,在另外十四个独联体国家,找过来观礼的党员。
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内,就在他们各自的国家,联系了大量志同道合的人员。
这一些人,在安插的克格勃特工帮助之下,拖家带口,不断的朝着边境线而来。
乔丽丝给军部所下达的命令非常简单,那就是边境线上,想要进来的人,随时都可以放行。
但是想要从战斗人民共和国出去的人,想都不要想,别说人了,一只动物都不允许放出去。
进入到战国国内的人,验明了身份,这一些人,就会被安排到之前犹太人离开的时候,所空出来的房子安顿下来。
经过一系列的考察和担保之后,这一些人会像其他战国人民一样,不但能分到房子,也能分到土地。
同时他们也能得到独属于战国人民的身份证和户籍。
红星为途,奔赴黎明。
西伯利亚的寒风卷着雪粒,像刀子一样刮在娜塔莎的脸上。
她紧紧抱着怀里的女儿娜佳,裹在身上的旧大衣,早已被风雪浸透,冻得硬邦邦的。
娜佳的小脸冻得发紫,却懂事地咬着嘴唇不哭闹。
只是用冻得通红的小手,紧紧抓着娜塔莎的衣襟,眼睛盯着前方那个举着红星徽章的男人,代号“鹰”的克格勃特工。
“再坚持一下,翻过这座山,很快就能到达边境线了。”
鹰的声音低沉而有力,穿透呼啸的风雪。
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工装,眼神锐利如鹰隼,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谁也想不到,这个看似普通工人的男人,曾是克格勃最顶尖的特工。
苏联解体后,他拒绝为资本家效力,带着一群坚守红色信仰的旧部,成为了指引苦难者奔赴新生的“摆渡人”。
娜塔莎来自远东地区,曾经的集体农庄社员。
苏联解体后,土地被资本家低价收购,丈夫因为反抗强拆,被白匪打断了腿,最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她带着女儿逃了三个月,一路上靠乞讨和打零工为生,见过太多和她一样的人。
失去工厂的工人、被夺走土地的农民、因谈论红色信仰而被通缉的教师。
直到在一个破败的火车站,她看到了鹰袖口露出的半截红星徽章,像看到了救命稻草。
“跟着我,能去战斗人民共和国。”
鹰当时只说了这句话,娜塔莎便毫不犹豫地跟着他走了。
她不知道战斗人民共和国在哪里,只知道那里燃烧着红色的火苗。
那里没有资本家的压迫,那里的孩子能上学,人们能吃饱饭。
就像丈夫生前给她讲的,苏联曾经的样子。
渐渐的队伍汇聚到了一起,队伍里一共有300多号人,来自十四个加盟共和国的不同角落。
有来自白罗斯的老钳工伊万诺夫,他的工厂被外国资本收购后,工人们的工资被克扣到难以糊口。
儿子因为带头罢工被抓进了监狱。
有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牧民卓娅,她的牧场被地主抢占,丈夫为了保护羊群被枪杀。
还有来自格鲁吉亚的年轻教师米哈伊尔,他因为在课堂上给学生讲列宁的故事,被白匪追杀,不得不连夜逃亡。
每个人都拖家带口,背着简单的行囊,行囊里装着最珍贵的东西。
有的是一枚红星徽章,有的是一本破旧的《共产党宣言》,有的是家人的照片。
他们沿着密林边缘前行,避开白匪的巡逻队和资本家的私人武装。
脚下的路崎岖难行,积雪没到膝盖,每走一步都要耗费巨大的力气。
“妈妈,我饿。”
娜佳的声音微弱,娜塔莎的心像被针扎一样疼。
她从怀里掏出一块硬得像石头的黑面包,这是他们一天的口粮。
她掰了一小块,小心翼翼地喂到娜佳嘴里,自己则啃着面包屑,就着雪水咽下去。
伊万诺夫看到这一幕,从背包里拿出一小把晒干的野果,递了过来。
“给孩子吃吧,我还能扛得住。”
娜塔莎摇摇头,想要推辞,却被伊万诺夫硬塞到了手里。
“我们都是一家人,为了孩子,为了未来,再苦也值得。”
伊万诺夫的声音沙哑,脸上布满了风霜,但眼神却异常坚定。
他想起了自己的儿子,想起了工厂里曾经一起奋斗的工友,想起了五一劳动节时飘扬的红旗。
这些记忆像一团火,在他心中燃烧,支撑着他走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队伍行进到第三天,遇到了一场暴风雪。
狂风呼啸,能见度不足一米,雪花像棉絮一样砸下来,几乎要把人淹没。
卓娅的小儿子突发高烧,浑身滚烫,哭闹不止。
卓娅急得直掉眼泪,却毫无办法,他们没有药品,甚至连一块干净的布条都没有。
鹰蹲下身,摸了摸孩子的额头,眉头紧锁。
“必须尽快找到避风的地方,否则孩子会有危险。”
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废弃的伐木场。
“大家跟我来,快!”
他背起孩子,带头冲进风雪中。
伐木场的木屋早已破败不堪,四处漏风,但至少能挡住一部分风雪。
大家七手八脚地找来干柴,鹰用打火机点燃了篝火,木屋里终于有了一丝暖意。
米哈伊尔从背包里拿出一本用油纸包着的《共产党宣言》,借着篝火的光,轻声读了起来。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起初,只有几个人跟着轻声哼唱,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
歌声低沉而有力,穿透了木屋的墙壁,回荡在风雪交加的夜空里。
卓娅抱着退烧的儿子,泪水顺着脸颊滑落,这泪水里有感动,有希望,还有对压迫者的痛恨。
娜塔莎紧紧搂着娜佳,看着篝火旁一张张坚毅的脸,心里充满了力量。
她知道,只要他们团结在一起,只要红色的信仰还在,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