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顶替大学名额?谁家这么明目张胆啊?闹得街坊邻居都知道了?
苏林昭:“婶子,这是谁家准备找人顶替名额?这个查出来很严重的。”
桂兰婶撇撇嘴,“还能有谁,隔壁巷子那不讲究的老杜家呗。他家大闺女考上了,这不,前两天刚开好证明回来,准备年后去学校报到的。”
杜家大闺女杜小梅,从小没了妈,他爸后娶那个,进门就生下一女一儿。杜小梅母亲留下的岗位也没保住,给后妈占去,前几年就被安排下乡了。
王秀丽插句嘴:“这有了后娘就有后爹,小梅这孩子也是可怜,伺候着他们一家老小,小小年纪就被丢下乡。”
苏林昭看了她一眼,想着你家周小花还是亲生的呢,也没比人家好过多少。
其他人这会顾不上她,都聊着杜家的事呢,桂兰婶接着道,“这不,回来就被盯上了,她那个后妈,把她材料的扣下,想让她家小女儿顶替去上大学。”
“小梅那丫头倒是难得硬气一回,跑去街道办闹出来了。今天街道办的人去核实情况,那叫一个热闹。”
苏林昭有些心不在焉,突然想起前世也听说过冒名顶替的事情,这会户籍管理还不完善,特别是小地方,从村领导到公社,听说还有从学校直接扣留录取通知书的。
悄摸摸换人顶替上学,本人都不知道自己曾经考上过大学,等到若干年后被发现,光明的前途却早已被毁。
这种绝不是个例,全国上下,还不知道多少人深受其害。
不知不觉,苏林昭想法转变许多。放在前世,可能只会感慨一声时运不济,然后抛诸脑后。
而现在她想做些什么,想要为这些被不公正对待的人们,做些什么。
有些事情,既然知道,坐视不理,良心难安。
下午可以南市日报的编辑沟通一下,看能不能加一篇紧急报道,以杜家的事情为例,给大家示个警。保管好自己的相关材料,当然如果能引起社会的关注,高校以及相关部门介入处理是最好的。
想到这,苏林昭认真听着婶子们带来的消息,时不时补充询问详细情况。
桂兰婶:“真是造孽啊,这个老杜,小梅也是他亲生的。不说多护着,人闺女自己努力考上大学,这可是光宗耀祖的事情。等小梅毕业分了好单位,还能不拉拔家里?”
王秀丽呸一声吐出瓜子壳,“小梅那丫头从小到大受了多少委屈?说不定人家就觉得大闺女不如小闺女贴心,小闺女和他宝贝儿子可是亲姐弟,到时候不更能拉拔弟弟?”
这……好像也有点道理。
苏母也溜达过来,“桂兰啊,我早上就看了一会,那现在闹大了怎么处理的?”
桂兰婶得意:“那还得是我,我可是第一时间过去,全程跟到尾的。老杜两口子,还以为小梅还是那个好拿捏的小丫头片子呢。就说让她把上大学的机会让给小菊,她既然能考上一次,那肯定下次也没问题。”
“让她顶着小菊的名字,到时候再考一次,这样两人都能上大学。这小梅下乡五年,还能没点成算?当时没说话,转头就和街坊邻居传开了,等街道办的人一到,这一打听不就什么都一清二楚。”
“把老杜两口子气得不行,嘿,你说那两口子有意思不,还想先把街道办的人应付走,等快开学的时候,把小梅锁在家里,到时候直接让小菊去。”
苏母,真是活这么久,每次都感觉自己见识太少。“这还能让他们得逞?又不能关一辈子,不是听说考上的还是省城的大学,到时候人家去学校一闹,还怎么在学校待下去?”
桂兰婶一拍大腿,“可不是,两口子猪油蒙了心,一心指望着小菊上大学后拉拔儿子呢。小梅那丫头,也不是省油的灯。”
说着停下来喝口水。
旁边人都急死了,快说啊,关键时候,喝什么水。一边嫌弃,一边给她添水添瓜子。
桂兰婶享受一把邻居们的服务,咂咂嘴,“呵呵,这不,小梅啊,当时就求了街道办的何主任,说过年都不敢在家过。这几天去街道那边帮忙打打下手,晚上就在街道办公室打地铺就行,等过完年直接去学校。”
“何主任是个热心肠,看她可怜,同意了,还给她安排户人家先住几天。又联系学校,说等开年后初六就可以去报到了。”
苏林昭也放下心来,自己有成算,是最好的,要自己都立不起来,还真是很容易被父母拿捏住。
苏母:“这孩子,也是下乡吃了不少苦,才养成这么周到的性子。好在苦尽甘来,以后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王秀丽:“那是的,小梅也不容易,不像我家那丫头,光长个子不长心眼,做事情顾头不顾腚的。”
其他人……
都不想搭理她,自己啥样谁不清楚,还好意思说别个。她家自己亲生的闺女都不当回事,这会装什么好人?
桂兰婶也没给她好脸色,她一向看不惯这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
对着苏林昭和颜悦色,“林昭啊,你的录取通知书可得收好,千万别被小人钻了空子。”
苏母:“放心,我们可不是那等心肠不好的后娘,我家小二的通知书都锁起来了,谁来都不给看。就等着开学送她去报到,也就安心了。”
桂兰婶:“是这个理,孩子考上大学多不容易,你看前面几个月复习的时候,一个个瘦的跟猴似的。这会子人家考上了,倒是一堆人想跳出来摘桃子,多大脸呢!”
几人就着这个话题,又批判起那些有了后娘,就有后爹的人家。
苏林昭没参与,看着还没到饭点,去街道办找杜小梅,想了解详细的过程。
另外,想以她的故事为典型,写篇文章投稿,如果刊登,也相当于又撕开人家的伤口,她想征得本人同意。
苏林昭和杜小梅聊完,就觉得这个人和邻居口中形容的又不太一样。
怎么说呢,感觉她在慢慢挣脱这个时代,她的家人,施加在女性、孩子身上的枷锁。
能够非常理性的将事情一五一十阐述清楚,看得出来,已经不再介怀。
从历经沧桑仍对父母怀有期待,到现在的坚韧不摧。
难以想象中间的过程,她是如何熬过来的,但终究熬下来了。
破茧成蝶,这个小小的地方,这个不完美的家庭,再也束缚不了她。
两人聊的很是投机,知道苏林昭的打算后,不仅提供了完整的素材,还准备和她一起投稿。
哪怕多一个人看到,也许就能多挽救一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