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生活忙忙碌碌,收完稻子收玉米、高粱、红薯……一点没得闲,村小学9月份开学后,又匆匆放了农忙假。
宋萱萱生无可恋,没人告诉她当了老师也逃不过秋收啊,进度才过一半,宋萱萱也倒下了。
今年知青点的运势好像真的不太行,接二连三的往医院送。
好在苏林昭已经能够一蹦一跳地照顾自己,让苏母去照顾两天宋萱萱。
没啥毛病,就是劳累过度,城里来的孩子,哪经历过双抢的节奏。不止是宋萱萱,村里也有几个小年轻中暑的,累病的,每年都有那么些身体差的倒下。
村里顶多给休息几天,好了继续下地干活。
就这样,整个秋收忙下来,等稍微松快些的时候,大家黑了也瘦了,而苏林昭经过两个多月的休养,白了也胖了些。
更不敢出门了,这也太拉仇恨,低调才是王道。
看护一个多月,苏林昭这边能照顾自己后,苏母回去了,家里也走不开,老三开学上初中,学习也得盯着些,她离家这么久,家里几个大老爷们,日子还不知道过得多糙。
现在是宋萱萱搬过来两人合租,苏林昭这段时间有空,都是她做饭,宋萱萱就抽空多买些肉菜补贴伙食。
村里婶子家不下蛋的老母鸡,小孩子打的小麻雀,河里摸的鱼,反正能换的她都换了些。
不用吃大锅饭就这个方便,两个人胃口都不大,一点点肉就够吃了。
对外还可以说给苏林昭补补大猪蹄子,宋萱萱觉得自己简直不要太机智。
苏林昭一个月去县医院复查一次,顺便取款。米阿婆和小文的故事都已经连载完成,稿费也都变成了存款单上的数字。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存款已经突破一千五了,每次写稿写得心烦的时候,看看存款单,什么心烦意乱?发量稀疏?不存在的,这是值得奋斗一生的伟大事业!
沉淀几个月后,中长篇的《乡里一家亲》也写了三万多字,已经寄给南市日报的吴编辑,询问修改意见。
苏林昭计划今年专心把这篇完成,其他的想法明年再说。
当然学习才是主线任务,聂晴上次送来的复习资料以及试卷已经全部刷了一遍,这个月的信中提到,又寄过来几份新的试卷,应该也快到了。
宋萱萱正式上岗,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教的一二年级语文,终于暂时离开了地里劳作的活。
每天上课下课,充满对工作的热爱,激情澎湃。她的假装严肃计划还是没成功,低年级的小猴子们一点都不怕她,哪怕板着脸,他们也知道小宋老师是最心软的。
时不时还会偷偷拿些鸡蛋到学校食堂给孩子们加加餐,她自认为神不知鬼不觉,实际上别说校长了,小朋友们都没瞒过去呢。
苏林昭都不知道说什么,随她折腾吧,反正她有钱大家都知道,大家还不至于眼红几个鸡蛋。
李婶家那个要三转一响的儿媳妇最终还是娶进了门,其他的没有,两百块彩礼,另外买了辆自行车,票就是宋萱萱多的那张。
苏林昭也拄着拐去吃了席,被李婶单独安排在房里吃,没出去挤。她们仔细看了看,不愧是要这么高彩礼的,长得确实挺漂亮的,王军全程笑得合不拢嘴。
当然村里人大多数不太看好,都说李婶两口子傻,花这么多钱娶个漂亮的媳妇能干啥?欠下这么多饥荒,啥时候能还上,日子肯定过得紧巴巴。
这不,钱婶子院里今天也挺热闹,几位婶子们聊着聊着,又转移到多生儿子的话题上,“要我说,儿子还是要多生几个,就一个还是不行,干活每个帮衬不说,这都宠成啥样了?”
牛婶很有话说,“这话说的没错,我家三个媳妇加起来都没花这么多钱的,干活可利索,这不挺好?长得好看能顶饭吃吗?一点用都没有。”
钱婶:“你看我们闲着嗑瓜子,李翠花可不行,家里欠着这么多钱呢,哪里坐得住,这不还在上工呢。”
苏林昭也感慨,“对啊,我这也不方便出门,最近都很少看到李婶了。”
“忙着呢,一天天不得闲,前几天下着毛毛雨,队里没上工,我还看她两口子上山去了。”
“对,我也看见了,捡了一筐子蘑菇野菜还挑了一担子柴回来,她儿子儿媳还没起呢!”
“这也太不像话了,年轻人天天睡懒觉,她这老胳膊老腿的,也不注意点,这要是摔了估计都没人伺候。”
苏林昭心情复杂,李婶是个很热心的人,来上沟村这大半年,李婶助她良多,每次有事情李婶也都顶在最前面。这事闹的,媳妇娶进门,反而闹心得很。劝也劝了,人家就这么一个儿子,当宝贝,苏林昭她们都不好开口了,只能平常多照顾一些。
李婶那边的干蘑菇干枣那些,县里收购站太远,收购价格也低。苏林昭除了自己收一些,其他的都介绍给了杨聪,这人运气很不错,黑市起起伏伏他每次都能成功脱身。
苏林昭这几个月又攒了不少干货,准备等脚好些了抽空寄回家。
牛婶每次说到这个话题简直停不下来,“要我说她就应该给新媳妇立立规矩,看我家几个,不都老老实实,只要我当家一天,就没她们作妖的地儿。”
爱红婶也配合,“那是你儿子孝顺,儿媳妇当然就闹不了,我家那个,唉,不说了,还是我大孙子贴心。前两天下工回来有点腰疼,他帮我捶背,倒水,可懂事了。”
钱婶:“你家小虎子是真孝顺,嘴巴也甜,平常见了人爷爷奶奶叫的可大声,听说成绩不错啊,以后可等着享大孙子的福哦。”
苏林昭也赞同,“对对,小虎子聪明又乖巧,听萱萱说,还能帮她维持课堂纪律呢。而且每天开开心心的,看着就心情好。”
爱红婶笑眯了眼,夸她大孙子的话她最爱听。当然牛婶家的几个儿子她也羡慕得很,“你家几个儿子也厉害啊,都能拿十来个工分,一天抵我们两三天呢。等你家老四老五也娶了媳妇,那日子不知道多红火呢。”
牛婶还没开心一会呢,就看隔壁家的小子急匆匆跑过来,喊道:“牛婶牛婶,你还在这呢?快回家去,你家几个儿媳妇打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