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林昭很想摸摸她额头,是不是发烧了,伸了伸手又放下了,感觉好傻气。
那两块五毛钱苏林昭都没想着还能收回来,心疼着呢,毕竟吴美娟一贯只借不还,没指望她有一天还会主动提还钱,虽然看着也不像还得起的样子。
“不着急,你先养好身体吧,不管怎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这么糟践,现在年轻看不出什么,等老了有你哭的。”苏林昭一开口就是老婶子们的口吻。
吴美娟沉默许久,“不管怎样,还是谢谢你,以前的事情是我不对。”
苏林昭大方原谅了她,反正一直也没吃亏(●'?'●)。
等她走后,苏林昭去找赵丽,“吴美娟住院这几天发生了啥?怎么仿佛换了个人?”
赵丽还真知道,“她那天找我借几毛钱,给家里拍了封电报,大概是生病在医院没钱治病,让她妈打点钱过来。”
“她妈能给钱?”
“那不可能啊,这不一毛没要到,还浪费几毛电报费。一整天没说话,就静静地看着窗外,我都怕她想不开,盯着她没敢眨眼。”赵丽很无语。
“这是最后一丝幻想也被戳破了啊,太惨了,不过经过这事,她自己能想通也好,以后日子还长着呢。”苏林昭希望她这种状态能长期保持,毕竟之前的吴美娟真挺烦人的。
赵丽疯狂点头,“是啊是啊,能认清现实最好了,她家里那些人什么时候管过她死活,人总要为自己想想。”
……
宋萱萱终于收到了回信,是她大舅妈的,说出了趟远差,上个月回来才看到信。很欣慰她懂事了,又觉得她肯定吃了很多苦,叮嘱她不要范倔,这点钱家里给得起,给了她就接着,别饿着自己。缺什么记得跟家里说,有空就回去看看他们还有外婆。
信封里还有不少票,以及一百块钱的汇款单。她这时候想到的居然是,这被苏林昭看到,她又得羡慕很久。
随即又有些失落,出差的大舅妈都回信了,还没收到她爸的回信,她钱也没剩多少了,这是要断她生活费?生气怎么还生这么久的,做人也不能太小气吧。她第二封信前几天已经寄出去了,这次要是还没有回信,她也要生气了(`⌒′メ),哄不好的那种。
将大舅妈的回信整理好收进柜子里,单独找了个漂亮的铁皮饼干盒放着,她看苏林昭都这么做的,以前不是很理解,现在好像懂了。
看着盒子里的信,无比满足,她也有的。又拿出信纸给大舅妈回信,这次还单独给外婆和二舅妈都写了,而不是让大舅妈帮忙带去问候。她的信绝对马上就能超过苏林昭!
苏林昭不知道有人暗戳戳想超过她的收信量,她还在整理稿子。上次寄过去的林编辑很满意,让她就按这版,把剩下的稿子尽快寄过去。
苏林昭已经全部誊抄好了,明天又要去一趟寄信,还好跟大队长媳妇、二队的小队长他妈妈都挺熟,不然都不好请假。
不知道这次的稿费能有多少,上次听林编辑的话音,还是有稿费的,就不知道够不够买辆自行车。她现在借车用的次数比宋萱萱还多,怪不好意思的,还是自己买一辆方便。
或许,可以先打听打听自行车票?算了算了,还不知道能拿到多少呢,万一就十几块钱,还得继续借宋萱萱的车,现在膨胀有点早。
五一劳动节过后,苏林昭的小说应该已经开始连载,可惜村里没有订报纸。其实也不是非要看报纸,说的俗气一点,她更关注的是稿费能结多少。
闹了几个月的新学校,终于确定下来,建在上沟村。周边几个村子上沟村位置最方便,虽然离公社比较远,不过新学校本来也是解决这边几个村子小孩子上学远的问题。
村长已经在协调砖瓦,学校规划比较简陋,工程量也不大,他准备趁着夏收前把学校先建好,不耽误村里收成。
村子里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以前家里孩子去梨花村上学,早上五六点就要出发,晚上回来天都黑了。家长担心的很,特别是碰上下雨天,回来就是一个个泥猴子。
校址确定,大家现在最关注的就是招工问题,具体怎么个章程,大队长家每天闹哄哄的,人来了一波又一波。最后他只能通知村里晚上七点统一在晒谷坪开会。
来上沟村几个月,苏林昭还是第一次参加这么正式的会议,吃完晚饭,就和大家一起去了晒谷坪。
七点,人已经到齐,大队长拿这个大喇叭站旁边台阶上,“新学校确定建在我们村,这是公社对我们的照顾,以后孩子们上学就不用跑这么远了。”
下面有人不耐烦,起哄,“大队长,这个我们知道,就想问问老师呢?怎么安排的?”
大队长大声道,“我这不是刚要说,你们别插嘴。公社那边会安排校长过来,另外还有两个经验丰富的老师,所以我们需要给校长和老师们建几间宿舍。”
“大家最关心的招工问题,公社领导说了,会优先照顾我们村,总共5个名额,村里年轻人招3个,知青招2个。具体怎么招,要不要考试,等校长过来后,由校长统一安排,村里人不准干扰。”
听到真的从村里招老师,大家都挺激动,村里读书人虽然不多,高中毕业的也有十来个,初中毕业的就更多了。有关系的都去县里、公社那边工作,没关系没门路的只能在村里干农活。
也有人嫌弃名额太少的,“大队长,这是我们村的事情,怎么还招知青呢,他们万一回城了不是白瞎吗?”
知青们听到有两个名额给他们,一个个也异常兴奋,转头就听到有人反对。这时候也顾不得许多,“我们也是响应号召,下乡建设的,凭什么不能参与招工?我们这么多人也才占两个名额。”
大队长皮球踢得很是熟练,“这是公社领导的决定,领导自有他的道理,大家别捣乱。再说知青们都是大城市来的,文化水平比村里人可要好很多,你们也想以后教娃娃们的老师是最厉害的吧。”这是公社领导劝他的时候说的,这些人以为他没争取过吗?他也想都让村里人进的。
吵吵闹闹许久,最后还是大队长拍板,“这是已经定好的事情,其他的等校长来了再安排,明天开始每户抽一两个人出来建学校,每天8个工分。没什么事,散会,该干嘛干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