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弟还不知道未来的悲惨生活,知道姐姐回来,开心的不行,蹦蹦跳跳的往前走。
然而想到上学期班级排名中游的成绩单,又不太敢往姐姐面前凑,生怕她想起自己曾经的豪言壮语。
苏林昭体会不到苏柏的苦恼,她也压根没指望过他能一步飞天,有认真学习,有在进步就可以了。
她静下心来,做好近期的规划。
报社那边新稿子要寄过去,刚好改地址也要和编辑说下。
在城里方便,买房的事情可以提上日程了。
复习也不能落下,坚持了这么久,事到临头可不能出岔子……
苏母的病,大家各有猜测,不过确实有医院证明,苏母最近也低调,基本不出门,慢慢的也没人说什么。
其他人家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为了让孩子能回城复习。
有的抢到为数不多的回城名额,高高兴兴的回城备考。
也有没抢到名额,没办手续偷偷回来的知青,突然增加许多流动人口,争端不止,街道办和派出所忙的不行。
家家户户住房紧张,多一两口人,家里挤得慌,巷子里也时不时传来争吵声,不过马上就有人去制止。
大部分人还是比较克制,都是多年的老邻居,巷子里备考的人员不少,大家力所能及的想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备考环境。
热心的婶子们,也不闲聊了,组上队时不时在巷子里转悠。遇到吵架的过去劝止,街溜子过来瞎转悠也会被她们赶走。
苏林昭偶尔也出门,和大家一起讨论讨论题目,巷子里有人张罗着集中学习,互相帮助,偶尔也有请老师来解答疑问。
不过苏林昭更喜欢安静的氛围,平常更多的还是独自学习。
苏父找人定做的书架送过来了,不大,但挺高,总共8层的实木书架,结实得很。
现在私下已经有些手艺人偷偷开始接私活,不过只接熟人生意。
苏林昭也没找人帮忙,一个人慢慢把书一本本放进去。
已看完近期不会翻看的,踩着凳子放最顶上,常用的放中层,最底下放着那些‘小人书’。
整理下来,高高的书架,也只剩下半层的空间。不知不觉,居然积攒了这么多书,也挺不可思议的。
不过看着满满当当的书架,苏林昭心里格外的满足。
看着在院子里玩耍的苏柏,招招手,“小柏,来来来。”
苏小柏小跑着进来,苏母严令禁止他打扰姐姐学习,他最近可无聊了。“姐,啥事啊?”
苏林昭:“给你看个好玩的东西,喏底下这两层,都是我之前淘来的‘宝贝’,你看看有没有喜欢的,拿去看吧。”
苏柏看着眼前颇为壮观的书架,完全不能理解,怎么会有人爱看书?
又回头看看他姐,眼泪差点掉下来,最近没得罪她吧?怎么会想起来给他看书!!
苏林昭看着他表演,这孩子戏还挺多。“你拿出来看看,肯定会喜欢的。”
苏柏一脸怀疑,慢慢抽出一本,忽的眼睛一亮,是三国的连环画。
“姐,你好厉害,这么多!都是给我的吗?”苏柏又抽出几本一一查看,越看越惊喜。
苏林昭也拿了本在手上翻看,闻言轻轻敲在他头上,“想得美,借你看的,要好好爱护,不准弄脏,不准弄丢,听到没?你要是敢把我的书,变成你那课本那样的盐干菜,照原价赔偿。”
苏柏小心翼翼问道,“按收购站买的原价?”
苏林昭微笑:“参照书本封面印的零售价哦 (*^▽^*) 。毕竟你弄丢的,买一本赔偿,很合理吧?”
苏柏……
他就知道!
不过这么多‘小人书’,苏柏爱不释手,决定暂时不和抠门姐姐计较,匆匆选了几本跑回房间。
而苏林昭也没想到苏小弟会因这几本书,就此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苏小弟一走,苏林昭也拿着本书出门,最近仿佛脑子已经被知识充满,需要出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醒醒脑。
秋高气爽,微风不燥。
公园中,年轻的男女,相视而笑,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一切尽在不言中。
上了年纪的大爷们,不紧不慢的下着象棋,反而是周边的人坐立不安,抓耳挠腮,恨不得自己上场。
而婶子们,大多带着家里的小孙子孙女出来玩,时不时喂点水,在这人来人往的地方,紧紧盯着孩子,眼睛都不敢眨一下。
漫步在林荫道下,处处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偶尔还能碰见,兜售零食、杂货的流动小摊贩。背着小包袱,也没有固定的位置,打游击战似的。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注意着周围有没有意向客户,以及,潜在危险。
今年初开始,回城的知青越来越多,大部分铆足了劲准备年底的高考。
也有一部分人,自觉不是学习那块料,高考无望,又没有工作,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大街小巷,各处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卖些针头线脑,调料吃食,新鲜蔬菜等等日常物品。听说夏天那会,还有人开始走街串巷卖冰棍。
小摊贩的生意很红火。他们的货品质量不错,价格便宜还不要票,态度热情,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很多人愿意找他们买。
苏母也买了不少,老一辈从那个年代过来的,多多少少养成了囤货的习惯。
迟早能用得上,用不完送人也是极好的。
苏林昭偶尔遇到也会给家里买一些,吃住都在家里,苏母只是停了每个月给她的补贴,并未要求她像苏大哥一样上交收入。
苏林昭的收入暂时还在保密状态,家里人知道她在给报社投稿,偶尔有稿费收入。但有多少收入,只有苏母猜到个大概。财不露白,人多嘴杂,而言多必失。
所以苏母干脆谁都没说,苏林昭也同意,金额不小,说出去徒增麻烦。在上沟村因为那一百多的稿费,就曾引发过不小的麻烦。
苏林昭会经常陪着苏母买米买菜,抢着付钱,补贴家用。时不时看到新鲜玩意,也会买些回家。
等明年,各种小摊贩遍地开花,她也可以考虑考虑做点什么小生意。
只单独靠这点稿费,来钱还是慢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