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让人等太久,钱校长试卷批完,当场公布了录取名单,并将录取人员名单及其答卷,张贴在公告栏。
村里考前两名的是大队会计家的小儿子王明明和牛婶的闺女,王秀华,而知青这边,被录取的是王和以及宋萱萱。
说实话挺出人意料的,王和看着就像学校里的好学生,然而毕竟下乡这么多年,没想到学识一点没落下。
而宋萱萱,印象中不是很聪明的样子,每天看着傻乎乎的。苏林昭倒是知道她很聪明,但学习怎么样还真不太清楚,感情她之前说自己读书的时候成绩还不错,不是吹牛啊。
大家找校长拿回自己的卷子,很可惜,苏林昭第三名,总分只比宋萱萱低了两分。其实她的分数比王秀华还高几分,然而并没有什么用,能从知青中招两个名额已经是公社尽力争取的结果,其他名额必须是留给村里的。
几家欢喜几家愁,成绩差很多的也不纠结,该干嘛干嘛去。像苏林昭这批只差一些的,反而心情很低落,几分的差距,就一道小题的分数,就差一道小题啊。
宋萱萱看到自己的名字激动异常,差点蹦起来,然而看着失落的苏林昭和赵丽,又安静下来,眼角余光偷偷飘向苏林昭。
赵丽下乡三年多,第一次碰上这么好的机会,然而她没把握住。说不失望是骗人的,不过她早已过了喜形于色的年纪,道了声恭喜,先回宿舍休息了。
苏林昭深吸口气缓缓叹出,争取过,结果差强人意,是自己还不够努力罢了。看着小心翼翼的宋萱萱,这小傻子还一副对不起她的样子,她又没做错什么,名额就两个,凭本事争取罢了。
“走吧,回去。”苏林昭快速离开喧嚣的人群,宋萱萱小跑着跟上。
“想笑就笑吧,我都怕你憋岔气,能考上是好事,总比我俩都没考上好吧?”苏林昭又恢复了往日的从容。一个临时的民办教师岗位,考上可以轻松一年半载,没考上也没办法,重心还是在一年半以后的高考。
“我这不是不好意思嘛,万一刺激到你偷偷躲起来哭,我多罪过啊。”宋萱萱看她真的不在意,终于放下心来。
“我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创伤,需要吃肉才能治愈,你这个孙山得请我去国营饭店吃一顿,不,两顿才行。”
“行,明天就去,我带够票,想吃什么随便点。”宋萱萱小手一挥,她现在可是富婆,一两顿吃不穷她。
闹腾几个月的新学校招工终于尘埃落定,除了几位老师,还有食堂煮饭阿姨一名,看门大爷一位,这都是村里开会决定的,她们知青说不上话。
学校9月份统一开学,而在这之前,先到来的夏收已经开始总动员,所有人非必要不允许请假,包括新鲜出炉的几位老师。
烈日炎炎,割稻子、脱粒、晒谷、交公粮,一套下来,老农民们都蔫巴了,更别说村里的小年轻们和知青。
苏林昭忙完就倒下了,倒是来这边第一次生病,颇有些来势汹汹。宋萱萱载她去县医院,医生说劳累过度加中暑,要挂两天水。好在夏收已经结束,苏林昭干脆请了一周假休养。
《阿牛》已经全部连载完毕,林编辑来信说反响还不错,他们收到挺多读者来信,还有希望她写后续的。
收到剩余的稿费124.8元,加上前次的,总共收到322.8元,大致在千字三元的稿费,苏林昭对这个成绩非常满意。她现在收入比苏父都高了许多,这两年再勤快些,等上大学应该够买套小房子。
拥有自己的房子,这是苏林昭前世的执念。大学毕业后一直租着各种廉价的小单间,涨租那是家常便饭,更遇到过各种房子出售、拆迁、二手房东跑路等等突发事件,时不时需要找房子,搬家。
那时候的苏林昭,做梦都想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老家小县城就好,不用太大,有个稳定的容身之处就够了,可惜要还外债以及助学贷款,直到穿越前都没存够买房的钱。
《小文求学记》与夏收同步完成,因《阿牛》那篇有了一些小名气的听雨,又有编辑强推,苏林昭这篇流程很快。修改后的全稿已经寄给林编辑,连载时间预计在7月底或8月初。
而南市日报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米阿婆的一生》终于过稿了。剩余的稿件也全部寄给了对接的吴编辑,预计在8月中旬开始连载。
如果这两篇也能拿这个档位的稿费,那离她的梦想又近了一步。想想都兴奋不已,生病也不能影响她的好心情。
终于不用每天赶稿,改稿,也没有繁重的农活,苏林昭没有急着开新文。
主线任务还是认真复习初高中的知识,智商不够高只能努力来凑,到时候高考再落榜她会哭的。
招工考试完,宿舍里还在学习的就剩下苏林昭和宋萱萱,当然她们也得继续和大家轮流做饭了。
宋萱萱努力是因为快开学,总觉得自己学识还差些,特别是与王和相比,想着开学前能多学点是一点。
而苏林昭,问就是差一点考上,努力学习等待下次机会。其他人皆不以为然,只缺一两个岗位,村里根本不会给知青报名的机会。
学习累了休息的时候,她也在整理自己平常记录的灵感稿件,这些都是和婶子们唠嗑听到的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她都用本子记录下来。
接下来她想写个中长篇,三四十万字左右,围绕她下乡以来所听所见的农家生活描写,家长里短的故事,一桩桩,一件件,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村里老一辈大多数没进过学堂,也不认识几个大字,但他们有几十年的经验,有自己的生活智慧。
有了几笔稿费打底,暂时没有生存压力,她可以好好沉淀一段时间,慢慢打磨后续的作品。
宋萱萱忙碌中,也收到同学的回信,陆续将筛选过的诗歌往沪市那边投稿,静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