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学校?新学校要是建我们村就好了,孩子们就不用每天早起去梨花村上学。”牛婶家好几个孙子都在附近的梨花村上小学,村里没有学校。
苏林昭眼前一亮,这不是穿越必备的剧情吗?然后主角可以考上民办老师,终于不用下地干活,还能拿工分,迟到的金手指终于想起给她送来了?
连忙追问,“兰花婶,公社决定新学校建在哪个村了吗?”
“没呢,听说还在讨论,没定下来。”
“婶子们,那是不是让大队长去公社活动活动,争取一下?”苏林昭提醒道。
“是这个理,既然还没定下,那让大队长去问问,要能在咱们村建,省多少功夫啊,孩子们中午也能回家吃口热乎饭。”
“没错,要去找大队长聊聊,这可是大事。”
李婶也很积极,虽然她现在还没有孙子,但儿子这不是有对象了嘛,孙子还会远吗?这可是关系到孙子上学的大事。“那我们现在去大队长家坐坐?”
“对对,还是年轻人脑子转的快,我们现在就去找大队长。”
说着一群人往大队长家走去,苏林昭没去,这是人家村子的大事,不能是她在前面牵头,蹦跶太欢了不利于她后续发展。
回到知青点,刚准备和大家分享这个好消息,毕竟这也瞒不住。谁知徐国栋一阵风似的跑过来,气还没喘匀就大声道,“你们听说了吗?公社要建新学校,准备在村子里建个小学。”
一石激起千层浪,炸开了锅。“真的假的?招工吗?什么条件啊?”
“是建在上沟村吗?允许知青报名吗?”
“也不知道名额是内定还是统一招聘,要是统一招考就好了。”
“是啊,要是内定我们就没戏了。”
这徐国栋真是个人才啊,苏林昭也才刚听到些风声,这人比她还迅速。就是嘴太碎了,苏林昭没事不爱和他说话,一不小心就传的满村皆知。
同样的场景,在村里好几户人家上演,大家都在猜会不会对外招工,到底建在哪个村。
大队长家此时也热闹的很,不止李婶她们,另一批人也早早过来了,中心思想就一个,大队长快去公社打听打听,最好新学校能直接落在他们上沟村。
大队长想明天早上去都不行,被一群大叔大婶们赶出家门,只好骑着车去公社。
公历三月初,村里正式开工,学校的事情也没定下来,听说公社那边每天吵的不可开交。每个村子都想把学校建在自己村,都在公社闹着呢,公社领导们意见不统一,也在犹豫,事情就拖住了。
渐渐的村里除了对新学校招工有想法的人家,其他人已经不怎么关注了。而这些人中有些眼光比较长远的已经开始学习,苏林昭趁机让苏母把她初高中的书寄过来。
宿舍几人想借苏林昭的书复习,苏林昭没意见,但她表示最近比较忙,做饭那天可能抽不出时间。钱英她们同意了,轮流帮苏林昭值日,宋萱萱反应很快,说这么多人一套书不够看,又去县里淘了一套回来,这样她俩就省了每五天一次的做饭值日。
苏林昭第二篇微小说也完结了,没急着写新的文章,过年这段时间绷太紧了,最近就放松心情休息一段时间,整理整理之前的稿件,然后等待报社那边的消息。
宋萱萱写信给在沪市《青年文报》工作的高中同学,详细咨询现在的投稿情况,顺便让他帮忙寄几份不同期的报纸过来参考,暂时还没收到回信。她准备收到回信后就开始投稿,最近也在抽空整理自己之前写的诗歌。
知青点开始了白天上工,晚上挑灯复习的生活,忙碌而充实。苏林昭手上的茧子越来越厚,偶尔也能拿五个工分,当然大多数时候还是三四个工分,计分员每次都用恨铁不成钢的眼神谴责她们。
二队已经熟悉,苏林昭友谊的小船开到了生产一队,最近和一队的婶子们聊得火热,瞧了不少热闹。当然更多的是婶子们说,苏林昭捧场,“是吗?真的吗?居然还有这事?这可咋整?那感情好。”做好一个完美的听众。
上沟村总共八十多户人家,分两个生产小队。苏林昭靠着平常唠嗑的交情,让村子里的人,对她温柔有耐心,有文化的人设,有一定的认知,就是可惜干农活差上一些。
虽然还不确定新学校招不招工,以什么样的形式招,万一有村民投票环节呢?就算没有投票权,人家还有举报权呢。比不上村里自己人的群众基础,好歹在知青里要靠前吧?当然,学习也不能落下,两手都要抓,尽人事,听天命。
忙忙碌碌中,时光偷偷溜走。1976年4月初,苏林昭终于收到南市青少年报的回信。《阿牛和他的小伙伴们》将于次月开始在副刊连载,信是编辑林童生写的,提了一些修改意见,希望苏林昭能够尽快将修改后的稿子,以及后续故事寄过去。稿费需要等连载开始后,按月结算,留了个电话号码,让苏林昭尽快与他联系。
努力这么久终于见到了回信,苏林昭欣喜若狂。接下来几个晚上,苏林昭结合编辑的修改意见,第二版修改誊抄好4万多字。请假去了趟县城给编辑打电话。
“林编辑您好,我是听雨。”
“你好你好,终于联系我了,听雨,怎么样?稿子改好了吗?”林编辑开门见山问道。
“已经按照您发来的修改意见,改了4万字,今天寄出去,剩下的还需要一星期左右。抱歉,由于我在下乡插队的村子里,需要到县城邮局才有电话,所以迟了几天。”
林编辑提醒注意事项,“好,好,收信人要指定我来签收,每天稿件太多,从审稿部门过太耗费时间。连载期间每天3000字左右,4万字撑不了多久,后续的稿子尽快安排。”
“好的,麻烦您了。”苏林昭道谢后又聊了几句,挂断电话把信封上收件人加上林童生的部门和名字,寄出去。
省报那边还没有消息,大概率是没有过稿,苏林昭准备下个月如果还没消息,等南市青少年报开始连载她的小说后,把《米阿婆的一生》转投南市日报。
半路上,遇到村里的牛车,上面躺着个包裹在被子里的人,头上大片的血迹,钱英在旁边照顾,大队长、王和骑车跟在后面。
苏林昭吓一跳,又跟着去了县医院,看着挺严重的,多个人搭把手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