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府兵制时期,士兵的晋升途径已经相对较为完善,普通士兵通过军功大小获得不同等级的勋爵,然后再到中央宿卫积累资历,逐步升迁为武散官,最终参与铨选才能获得职官。后期募兵制时期,晋升基本上都由高级将领或者长官赏识便可直接晋升。
两者之间皆有利弊,不过在李倚恢复府兵制的编制后,决定对原有的晋升方式进行一些改动。
他打算创立两所军校,旨在为有军功的士兵提供更系统、更专业的军事教育。第一所为初级军校,分为骑兵、步兵和远程部队三个专业方向,学员们将在这里学习行军作战、指挥调度、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培养出优秀的将领。
在军校中,学员们的学习成果将通过严格的考核来评估。根据考试表现,他们将被授予相应的职官。
其中,成绩优异者最高可被提升为从五品的上府果毅都尉,而其他表现较好的学员则会依次获得递减的职位。当然,如果有学员在考核中表现不合格,他们只能获得从九品下的副队正这一较低的职位。
不过对于勋爵和武散官的晋升仍然依据军功,而不需要经过考核。
同时一旦士兵被授予了职官,如果他们希望在职业生涯中更进一步,就可以继续凭借着军功再次进入高级军校深造学习。果毅都尉以下的职官还是在初级军校学习。
但果毅都尉则需要进入高级军校深造,在这里学习的内容则是以各兵种协同作战,大军团作战为主,这次主要培养的是优秀的主帅,因此对于军团的各方面都需要了解。在考核过后,表现优异者最高可升为正三品的大将军,然后再依次递减,考核不合格者职位不变。
李倚是希望自己未来手底下的将领们都能够经过系统性的学习,至少对谋略要有一定的了解,而不是那种只知道一味地冲锋陷阵、毫无头脑的莽夫。
在荣誉称号方面,他认为这些称号应该根据士兵在战场上的实际表现来评定,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他们的价值和功绩。
比如说,在战争中,如果有士兵能够率先突破敌人的防线,或者第一个攻上城墙并成功拿下胜利,那么他就可以被授予“先锋郎”的称号;而那些累计斩杀敌人百人以上的士兵,则可以被称为“百斩将”。
此外,对于那些在守卫城池或保卫主帅时表现突出的士兵,李倚打算将他们命名为“铁壁卫”;而那些军纪严明、从不劫掠百姓的士兵,则可以获得“无垢卒”的称号。
当然,还有一些执行特殊任务的士兵,比如快速突袭、传递情报等,如果他们能够在战争中出色地完成任务,为胜利做出重要贡献,那么他们就有资格被称为“飞骑使”。
另外一些其他的称号,比如“神箭手”,指的是那些箭术高超、百发百中的士兵;“千里眼”则是形容斥候精锐。
这些荣誉称号的物质奖励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一种仪式化的表彰。当士兵获得这些称号后,他们的名字将会被写在军旗上,并且由李倚或者主帅亲自将军旗送到他们的家中,以表示对他们的认可和赞扬。
同时,为了保证这些称号的稀缺性和含金量,每场战争中每个称号只会授予其中一人。这样一来,士兵们就会更加努力地去争取这些荣誉,从而达到激励他们奋勇杀敌的目的。
在李倚把以上设想跟曹延和孟珍珠几人说了一遍后,笑着问道:“如何,我所说的这些措施是否可行?”
几人听罢过后都陷入了沉思,最后还是曹大猛打破了平静,他疑惑的问道:“都头,像我这种粗汉,字都不识几个,咋通过考核,这岂不是让我们无法参与晋升了?”
陈二牛附和道:“是啊,都头,学习这些,不是要我俩的老命吗?”
李倚笑骂道:“放心,你俩我亲自考核,不会有什么难度。”
这点李倚早考虑过,作为从长安跟随到此的陈二牛和已经慢慢信服自己的曹大猛,这都是最核心的人员了,自然会有些特权,毕竟他也不会让两人去真的统领大军团作战。
两人听到这里,不由得松了口气。他们对视一眼后,异口同声地说道:“都头英明!”
李倚见状,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随后将目光转向了一旁仍在沉思的孟珍珠和曹延,开口问道:“曹延,孟娘子,对于这些举措,你们可有什么看法?是否觉得还有什么不妥之处?”
孟珍珠闻言,连忙摇了摇头,她的眼眸中闪烁着钦佩之情,直直地盯着李倚,轻声说道:“李郎,这些举措并无不妥之处。小女子只是觉得李郎你的头脑真是聪慧过人,竟然能够想出如此多的绝妙主意。
相比之下,我阿耶带兵多年,都未能将军队治理得井然有序,而李郎你却在短短时间内就制定了这么多举措,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李倚听着孟珍珠的夸赞,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心中暗自思忖道:“哪里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不过是将后人的经验稍加总结罢了。”
这时,曹延也开口附和道:“孟娘子所言极是,都头这些举措确实很好。只要能够坚决地执行下去,想必一定会激发士兵们的斗志,让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无往不胜!”
听到众人都对自己的设想表示赞同,李倚哈哈大笑道:“哈哈,好!既然大伙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那就赶紧把这些措施推行下去吧!”
李倚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吩咐道:“二牛、大猛,你们二人带领一队士兵,立刻前往城外,通知那些正在劳作的百姓;孟娘子、曹延,你们也带领一队士兵,负责通知城内的百姓,包括那些俘虏。
告诉他们明日用过早饭后,到城外的校场集合,我要召开全体大会。”
陈二牛、曹大猛、孟娘子和曹延齐声应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