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大比结束,楚阳力压群雄成为书院首徒,荣耀加身。可他的内心,却似一汪深邃的幽潭,并未泛起太多喜悦的波澜。
清晨的阳光,如丝缕金线,穿透雕花窗棂,洒落在楚阳的书案之上。
他身着素色儒袍,墨发束冠,面容沉静,正对着堆积如山的书卷与文书沉思。成为首徒,意味着书院诸多事务如潮水般向他涌来。
首先是讲学安排。天儒圣院人才济济,学子们来自五湖四海,学识根基与领悟能力参差不齐。
楚阳深知,合适的讲学内容与方式,对学子们的儒道修行至关重要。
他翻开厚厚的讲学记录,仔细查阅过往讲学的主题、学子们的反馈。
一边看,一边在空白处写下批注:“对于初入书院的学子,应从儒道基础典籍讲起,以生动实例阐释,避免晦涩难懂。而对于进阶学子,可引入前沿学术观点,组织讨论,激发思维碰撞。”
师资调配亦是难题。书院讲师虽各有所长,但教学风格与擅长领域不尽相同。
有的讲师擅长经史解读,却在实战指导上稍显薄弱;有的讲师精于儒道法术演练,理论讲解却不够深入。
楚阳铺开写满讲师信息的名册,像一位运筹帷幄的将军,思考着如何排兵布阵。
他思忖着:“李讲师经学造诣深厚,可安排给高年级学子讲授《儒经要义》;张讲师实战经验丰富,应负责指导中年级学子的法术实践。”
同时,他还计划定期组织讲师交流活动,促进彼此间的学习与提升。
资源分配更是重中之重。书院的修炼场地、珍贵典籍、法宝器具等资源有限,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关乎每个学子的成长。
楚阳踱步到巨大的书院沙盘前,目光在各个区域间游移。
他想着:“修炼灵地灵气充裕,应根据学子修行进度,制定轮换使用规则,让每位学子都能受益。
珍贵典籍需设立严格借阅制度,确保其妥善保存与充分利用。至于法宝器具,要依据学子在任务与考核中的表现,择优分配。”
处理这些事务时,楚阳的神情专注而严肃。他时而低头奋笔疾书,时而双眉紧锁陷入沉思。
阳光渐渐偏移,在他身上勾勒出明暗交织的光影。当最后一缕阳光隐去,夜幕悄然降临,楚阳终于完成了初步规划。
他揉了揉酸涩的双眼,起身推开窗户。清凉的夜风吹来,拂动他的衣袂。
望着繁星点点的夜空,楚阳心中有些感慨万千。
成为首徒,既是荣耀,背后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他深知,自己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众多学子的儒道之路。
但他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在心中暗暗发誓:“定不负书院所托,定要让每一位学子在天儒圣院绽放光芒。”
转过身来,楚阳重新坐回了书案前。他点亮油灯,开始审阅起下一份文书,在这静谧的夜里,为天儒圣院的未来默默耕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