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如同细碎的金片,透过窗户的缝隙,轻柔地洒落在楚阳疲惫的身上。
经过一夜与难题的苦斗,他的双眼布满血丝,然而眼神中却依然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望着眼前那本写满批注与疑问的《儒道精蕴》,楚阳深知,仅凭自己的力量,难以解开这些深奥的谜团。
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将书合上,放入破旧的布包,决定前往私塾,向陈夫子求助。
楚阳一路疾行,脚下的土路扬起些许尘土。
路边的野花野草在晨风中轻轻摇曳,似乎在为他加油鼓劲。
不一会儿,私塾的轮廓便出现在他的视线中。
那熟悉的大门,朱漆虽已斑驳,但在楚阳眼中,却依旧透着一股庄重与威严。
他三步并作两步走进私塾,院子里弥漫着淡淡的墨香,那是知识与文化的气息,总能让楚阳感到心安。
此时,学生们大多还未到,整个私塾显得格外宁静。
楚阳径直走向陈夫子的书房,书房的门半掩着,里面传来一阵轻微的翻书声。
楚阳轻轻敲了敲门,恭敬地说道:“夫子,楚阳求见。”
“进来吧。”陈夫子温和的声音从屋内传来。
楚阳推开门,走进书房。
书房不大,却堆满了书籍,书架从地面一直延伸到天花板,仿佛一座知识的宝库。
陈夫子正坐在书桌前,手中拿着一本古籍,看到楚阳进来,他放下书本,脸上露出和蔼的笑容。
“夫子,学生冒昧打扰,实在是遇到了极大的难题,恳请夫子为学生解惑。”楚阳说着,从布包中取出《儒道精蕴》,递到陈夫子面前。
陈夫子接过书,看到封面上“儒道精蕴”四个字,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此书颇为珍贵,你从何处得来?”陈夫子问道。
楚阳将集市上遇到神秘儒袍客,以及对方赠送书籍的经过详细讲述了一遍。
陈夫子听完,微微点头,说道:“看来你与儒道缘分不浅。不过,此书内容高深,以你目前的学识,确实理解起来有些困难。”说着,陈夫子戴上那副用细竹条制成的老花镜,翻开书本,仔细阅读起楚阳标记的疑难段落。
楚阳站在一旁,紧张地看着陈夫子,双手不自觉地握成拳头。
他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仿佛等待着命运的宣判。
陈夫子一边阅读,一边微微皱眉,时而轻轻摇头,时而又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楚阳感觉每一秒都无比漫长。
终于,陈夫子放下书本,抬起头,目光中带着一丝欣慰与赞赏。
“楚阳,你能钻研到如此程度,实属不易。这些问题,有些即便在大儒之间,也存在诸多争议。”陈夫子说着,站起身来,在书房里来回踱步。
“你看,关于这‘儒道与天地元气交感’,关键在于‘心’与‘境’的融合。”陈夫子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
“心,需纯净无杂,摒弃一切世俗杂念;境,则是要感悟天地间的自然规律,一草一木,一云一水,皆蕴含着道的真谛。
当你的心能与这天地之境相契合,便能体会到那种交感的玄妙。”陈夫子耐心地讲解着,眼神中透着对知识的热爱与执着。
楚阳听得如痴如醉,心中的疑惑如同积雪遇到暖阳,渐渐消融。
他不断地点头,仿佛眼前的迷雾被层层拨开,一道明亮的光线透了进来。
“夫子,学生似乎有些明白了。就如同我们在生活中,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细微之处,从中领悟儒道的智慧,对吗?”楚阳问道。
“正是如此。”陈夫子笑着说道。
“儒道并非高高在上的空谈,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将其融入日常,方能真正领悟其精髓。”陈夫子的话,如同洪钟般在楚阳心中回响。
在陈夫子的耐心指导下,楚阳对《儒道精蕴》中的难题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心中充满了对陈夫子的感激之情,如果没有夫子的帮助,他不知还要在这黑暗中摸索多久。
“多谢夫子教诲,学生定当铭记于心,努力钻研。”楚阳再次向陈夫子深深鞠躬。
从书房出来,楚阳感觉自己仿佛脱胎换骨一般。
此时,阳光洒满了整个私塾,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这些都在为他庆祝知识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