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无言以对,急忙用眼神示意嬴天帝发言。
嬴天帝无奈耸肩,出列说道:“父王,武安君已提及,父王功超三皇,德迈五帝,不妨将三皇之‘皇’与五帝之‘帝’合并,称作‘皇帝’。”
“皇帝……”
嬴政点头赞许,“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群臣哑然,心说:这是在演戏吧!
真当我们是傻子?
但没人敢明言。
其他朝臣亦随声附和:“太子殿下所言极是,王上的功业远胜古贤,此称号实至名归。”
韩非微挑眉梢,拱手道:“陛下乃大秦首位皇帝,开创万世之基,当之无愧。”
“臣恳请陛下登基,尊号秦始皇帝!”
“始皇帝!”
众人交头接耳,皆觉此名妥帖。
秦国一统六合,以皇帝为号,足以匹配人皇之位。
况且嬴政身为首个大一统 ** ,称始皇帝,确是恰如其分。
“秦始皇帝!此名甚佳,寡人甚喜!”
韩非话音刚落,殿内群臣亦默契地躬身行礼:“恭请陛下登基,称始皇帝!”
见此情景,嬴政心中不禁热血沸腾,这等称号正合他意。
儿子果然明白他的心思。
痛快!
嬴政随即说道:“好,既然诸卿一致赞同,寡人便欣然接受。”
秦王嬴政即将登基称帝,将登基大典的筹备工作交给了韩非和李斯。
嬴政表示一个月后将正式登基。
太子建议皇帝应有专属称谓,而非沿用旧制,提出可用“朕”
字。
嬴政对这一提议表示认可,并决定从此独占此字。
在讨论中,大臣们提出了“皇上”
、“陛下”
等新称呼,嬴政对此表示满意,并决定在朝会上统一以“陛下”
称呼自己,其他场合则可自由使用。
随后,李斯提议将秦国改为“帝国”
,以彰显其开创千秋万代的意义,嬴政对此表示赞同。
嬴政神情振奋,挥袖宣告:\"如今大秦一统天下,建立大秦帝国!朕为一世皇帝,后有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他期待大秦帝国能成为大秦仙朝。
众人闻言齐声高呼:\"大秦帝国,千秋万世!\"
一个月后,世界进入大秦帝国元年。
咸阳城内,盛大的登基典礼正在进行。
作为始皇帝,嬴政换上了全新冕服:玄衣纁裳,中单素纱,红罗襞积,革带佩玉,大带素表朱里,绿边,上朱锦,下绿锦。
六彩大绶,三色小绶,三玉环,黑组绶,白玉双佩。
冕服饰以赤色玄鸟图案,宽袖束腰。
通天冠以黑为主,十二旒,每旒贯十二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顺序排列,相隔一寸,长十二寸,极为尊贵。
腰悬轩辕剑,脚踏黑丝履,面容严肃沉静,气宇轩昂。
为登基大典,嬴政向赢天帝借来了轩辕剑。
他缓步走向宏伟的咸阳宫,两侧士兵吹响号角,大鼓震天,上万名精锐士兵单膝跪地迎接。
嬴政目视前方,稳步登上九十九级台阶,象征九九归一与至高无上的地位。
朝臣早已等候,躬身拱手相迎,分列两旁。
嬴政登顶后转身俯瞰下方将士。
丞相冯去疾出列宣读诏书:\"吾皇文治武功,统一六国,功勋卓着,开创万代基业。
今日立大秦帝国,称秦始皇帝,昭告天地人神,九州同庆!\"众人退后,嬴政上前一步。
\"朕统一天下,以轩辕剑镇九州龙脉,守护大秦江山。\"他目光坚定,\"朕以始皇帝之名发誓,开疆拓土,扫平外敌,奠定大秦根基。
秉持人族意志,护佑万民,神佛难阻!\"
此言震彻人心,群臣齐呼:\"陛下万寿无疆!\"嬴政抽出佩剑指向天空,高声喊道:\"大秦万世长存!\"士兵们随之高呼:\"大秦万年!\"
典礼持续了大半天,嬴政正式登基,号令天下。
他册封夏阿房为皇后,从此天下一统,翻开新的篇章。
作为首位皇帝,嬴政肩负重任,未来将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开启新时代。
原本他只是秦王,只需治理好从先王手中继承的国家即可。
然而,如今统一天下,他不再仅是秦国之王,而是整个天下的君主。
因此,需考量和处理之事繁多。
他本就勤勉,如今连休息的时间都少之又少。
为此,连赢天帝也被叫来一起批阅奏章。
新帝国建立,首要问题是采用何种制度管理。
秦国信奉法家,制度自然至关重要,不可掉以轻心。
这种大方向确定后便难以轻易更改。
对此,赢天帝曾提过,但仍需商议。
于是,他特意请来韩非、李斯、冯去疾、荀子等人商议此事。
听到嬴政提问后,韩非率先发言。
“陛下,何不听听太子的意见?”
嬴政答道:“他已经跟我说过,我想听听各位的看法。”
韩非点头道:“陛下,我认为延续千年的分封制若继续施行,后患无穷。
我主张废除此制。”
他立场鲜明,反对继续沿用分封制。
这时,李斯也发表意见。
“启禀陛下,臣亦认为分封制不妥。”
嬴政问:“有何不妥?直说无妨。”
李斯续道:“周文王武王分封同姓子弟众多,后来关系渐远,互相攻伐如同仇敌,诸侯间相互征伐,周天子无力制止,最终导致周朝瓦解。”
李斯的意思很清楚,他认为周朝虽存八百年,但因分封制,各诸侯权力过大。
加之天子远离地方,难以有效管控诸侯,这会导致各方势力相互争斗,引发混乱。
若无法约束分封的诸侯,可能危及自身。
若某些诸侯过于强大或联合起来,后果将不堪设想。
周武王率八百诸侯讨伐纣王,灭了六百年的大商。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强大,使周天子的地位形同虚设。
大秦绝不能重蹈覆辙,否则其他皇子可能会滋生不该有的想法。
尽管赢天帝无所畏惧,但同室操戈之事能避免则避免。
他们对赢天帝忠心耿耿,不愿看到他背上这样的污点。
听闻众人的意见后,嬴政表情严肃,心中默许。
对面的人也未多言,他们只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最终的决定权仍在嬴政手里。
片刻后,嬴政说道:“李卿所言甚合朕意。”
此话一出,便定了基调。
既然皇帝同意李斯的意见,那么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的决定已成定局。
荀子随即进言:“陛下可将九州划为郡县,派合适的人选前去管理,这些官员由您亲自任命,他人不得调动。
只赋予他们管理权,而非统治权,这样就能确保他们遵从您的旨意,不会生事。”
嬴政惊讶地看向荀子,显然荀子之前已与赢天帝有过沟通。
一旁的冯去疾问道:“不给地方官员统治权,那如何让他们有效治理地方?”
荀子捋须答道:“地方官员只是替陛下办事,无需威望。
他们的任务是传播大秦的威名,让百姓信服陛下一人。
若人人敬重大秦,自然不会有人作乱;反之,若各地自行其是,必会引发混乱。”
荀子继续说道:“关于国家结构,太子殿下已有规划。
为便于管理,可将所有地区分为四个等级:里、亭、县、郡。”
“郡设郡守、郡丞、郡尉、郡监御史,郡守统领下属各县。”
县设有县令、县丞和县尉,县令统领下属各乡。
乡设乡有秩、乡佐、乡游徼、乡三老、乡卒等职,其中乡有秩负责管理下属各亭。
亭下设亭长、亭佐、亭侯、求盗、亭父及亭卒,亭长主管下属各里。
亭长管辖下属各里,里内有里正、父老、杜宰、里监门、里卒等职位,其中里正管理下属什伍。
什伍由什长和伍长组成,什长监管十户,伍长则监管五户,同什伍中的各家需互相监督。
这种层层管理的方式能够维持国家稳定。
为防止地方官员权力过大,应采取分权制衡的策略。
例如,在一郡之中,郡守虽为首,但还可增设郡丞处理政务、郡尉负责军务,以及监御史监察官员。
如此分工明确,既能减少混乱,也能相互牵制,避免某一部门权力失控。
如此一来,行政效率提高,管理也更为便捷。
到那时,所有权力归于皇帝,只需一声号令,天下各郡均会遵从,整个国家尽在掌控。
听到这话,嬴政微微一笑。
他向群臣询问意见,正是希望听取更多建议,毕竟这样重要的决策需要众人合力完成。
荀子所言得到了他的认可。
嬴政并非固守传统之人,他欣赏商鞅那种敢于变革的态度。
历史已表明分封制存在诸多弊端,他自然不会沿用此制。
然而,尽管嬴政持反对态度,仍有人坚持己见。
只有获得群臣一致支持,郡县制才能顺利施行。
“此事太子也曾提及,还需众卿认可方能更好推进。
如今看来,此事可以确定了。”
嬴政接着说道:“郡县制我已经说得够清楚了,就这么定了。
朝会时公开宣布,然后立即开始执行。”
“遵命。”
众人回应后,李斯补充道:“陛下,除了制度改革,臣认为还有一件事同样重要。”
“什么事?”